穆冠成,李秀芹,崔文斐
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发展已成潮流和大势。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推进宣传文化领域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适应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举措”[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研究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作为当前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媒体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在高校承担着信息传播、思想引领、文化传承等重要育人使命的校园媒体,在此时代背景下,必须紧跟国家战略部署步伐,立足实际,补齐短板,发挥特长,走稳走快走好媒体融合发展这条必由之路。
国家和地方层面、学校层面的高度重视,为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如上所述,媒体融合已成为国家战略。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从指导思想到方法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述,为媒体融合发展绘就了清晰明确的路线图。
2014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我国各级新闻媒体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要求,抢抓历史机遇,紧跟时代潮流,以形态、内容、机制为主要着力点进行了全方位创新,在新闻生产、技术运用、人才储备、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方面不断迈出新步伐。
“国家队”层面,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中央新闻媒体发挥内容资源优势,大胆开拓创新,一方面牢牢巩固了自身作为传统“舆论重镇”的地位;另一方面把强大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不断延伸,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成为当仁不让的排头兵。
“地方队”层面,各地方党委、政府也极其重视媒体融合发展,并根据中央要求,结合地方特点从平台升级、流程再造、体制机制优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推出了许多支持、指导、推动地方媒体融合发展的硬措施、新办法,打造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省级、市级、县级融媒体中心,地方媒体的融合发展呈现出多点开花、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态势。上海报业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大众报业集团等纷纷创办新媒体平台,推出媒体融合“拳头产品”,拓宽了发展空间,扩大了覆盖面和影响力传播力。
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的重视、探索与实践,为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经验、范例和样本,为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校园媒体是高校重要的宣传教育和信息交流阵地。舆论宣传工作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功能,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高校党委和行政一向重视校园媒体建设,尤其是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形象和品牌的塑造,对舆论宣传工作有了更多的重视、支持和期许,再加上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要求的时代背景,高校对校园媒体的重视与支持又有了新的方向、角度和着力点。
目前,高校校园媒体包括校报、广播、电视、网站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根据《2016中国高校校园媒体发展报告》调查统计,我国82.55%的高校有报纸,84.29%的高校有广播,46.07%的高校有新闻网,45.90%的高校有电视台,39.62%的高校有新闻类杂志,87.26%的高校有微信公众号,72.25%的高校有微博[3]。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齐头并进,扬长避短,统筹协作,一体化发展,呈现出百放齐放、欣欣向荣的良好态势。
时代在变迁,早已从“纸与笔”“铅与火”的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时代,转变为“光与电”“数与网”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时代。传统媒体与受众的距离越来越远,影响力也越来越小。高校校报有的由周报改为月报,发行量大大缩水,有的甚至直接“关门”停刊;电视台观看者寥寥;新闻网点击量持续走低。这些现状使校园媒体融合发展迫在眉睫。
目前,国内高校纷纷推动媒体融合,组建集报纸、网站、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于一体的融媒体中心,通过不同方式组建整合院系新媒体、部处新媒体的新媒体联盟,逐步探索新闻信息一次采集,新闻产品多次生成、多终端发布的融媒体生产机制,致力于构建校院部处一盘棋的大宣传格局,以提高高校新闻舆论宣传的引导力和影响力为目标,努力将主流声音及时传递给青年学生,达到宣传育人、文化育人的目的,提高立德树人成效。
纵观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传统媒体的自发探索
新媒体兴起之后,传统媒体时效性弱、渠道单一、创新不足等缺点日益凸显。传统媒体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改变颓势,扩大影响力,相继开通新媒体平台,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与新媒体的快速、新颖、图文并茂相结合,使传统媒体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2.新媒体联盟的迅速兴起
随着校园新媒体平台的日益增多,其在校园传播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成为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渠道和手段。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内各新媒体平台之间的交流互动,推动校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联动、聚合传播,提升校园新媒体的凝聚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打造宣传思想文化建设新阵地,各高校纷纷成立新媒体联盟。2014年,西南交通大学发起成立四川高校新媒体联盟;2015年,京津冀高校新媒体联盟成立。在校内新媒体联盟的基础上,高校间、地区内的新媒体联盟也逐渐兴起,校园新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在新媒体联盟的管理和指导下,新媒体平台之间有效联动、资源共享、聚合传播,新媒体联盟和传统媒体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这都是媒体融合的有益探索。
3.融媒体中心的筹备成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4]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县域融媒体平台普及率极高,已形成较完整的新媒体传播矩阵,93.9%的区县至少拥有一种融媒体平台,60%的区县已经拥有多样化的融媒体平台[5]。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为校园媒体融合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很多高校已经成立或者正在筹备成立融媒体中心。
融媒体中心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将校报、新闻网、广播、电视、微信、微博、抖音等媒体进行融合配置,目的是实现各种信息采集、编辑、发布、管理和反馈等流程的全面再造,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人员、内容、渠道、平台、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全媒覆盖的新型格局,实现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的集约化、智能化,真正使学校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融合发展局面。
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步就是融思想,即全校上下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到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树立“一盘棋”思想,从而形成强大工作合力。要实现媒体的真正融合,需要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需要党委宣传部的统一领导,需要学校所有媒体从业人员的集思广益,也需要学校所有部门、学院的大力支持,形成大宣传格局,从而进一步推动媒体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
2.融体制
校园媒体不同于社会媒体,它既是行政机构又是媒体,兼具二者的特性;同时具有行政化和专业化两种属性。这就导致其受到行政化的影响,不能完全按照媒体的属性进行运营,严重制约了媒体的融合进程。武汉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打破惯性思维,参照社会媒体的做法,相继成立传媒集团;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成立融媒体中心,定位为学术性专业机构。各个高校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积极推进组织重构,对于校园媒体的去行政化做出了有益探索。
3.融内容
无论媒介形式如何变化,“内容为王”的宗旨不会改变。融内容不是相互之间的拷贝和粘贴,同频共振也不是同质化、雷同化发声。比如校报侧重深度报道,新闻网侧重全面报道,新媒体突出新与快,各校园媒体之间相互补充,形成多维度立体化的宣传矩阵,各个校园媒体平台在融合过程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差异化定位。
4.融媒介
“要提升融合内容生产能力,必须积极培养‘产品思维’。媒体融合产品必须改变传统媒体内容的单一表现形态,实现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于一体,真正做到‘产品融合’”[6]。融媒介改变了各媒体单打独斗的局面,各媒介之间交叉融合,作品也突破了单一的形式限制,采用师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表现形式,提升了新闻质量,也提高了新闻的传播力。
各高校都在校园媒体融合中做出了探索,也存在融合程度参差不齐、融合模式各不相同、融合深度和广度不够等现状。但是,相比社会媒体,高校校园媒体体量小很多,“船小好掉头”,其融合不涉及地域、行业、主管单位和人员编制的壁垒和限制,难度小、见效快。面对机遇,我国高校普遍选择了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尤其是近年来持续发力,在推动校园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和较好成效。
机遇总与挑战相伴。受各种因素制约,目前,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集中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根据验收结果,需进一步采取降噪措施防止噪声扰民,应定期对在线仪器进行维护和校核,加强生产及环保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确保各项污染物长期稳定达标排放。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先进理念是建立先进机制的前提条件,也是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而相对滞后的发展理念是目前校园媒体融合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这种“滞后”可分别或共同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校园媒体的顶层设计理念滞后,二是校园媒体自身的发展理念滞后。
从校园媒体发展的顶层设计角度来看,目前仍有部分高校没有将校园媒体融合发展上升到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战略层面,对校园媒体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对校园媒体的办媒规律和融合趋势研究不透,对校园媒体的总体布局和发展举措考虑不周,对校园媒体所需的资金和设施投入不足,这是校园媒体融合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
再好的顶层设计,如果没有基层的工作创新,也难以得到真正落实。从校园媒体自身的角度来看,部分高校校园媒体从业者安于现状,对所在媒体发展定位不清、思路不明、信心不足、措施不力,同时个人水平不高、干劲不够,造成效果不彰。这些也是制约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
按照我国高校机构设置及职能划分,党委宣传部主抓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而具体主办、主管校园媒体的校内单位包括党委宣传部、团委、学生工作部(处)和其他部门以及院系等。
《2016中国高校校园媒体发展报告》显示,50.61%的校园媒体主管单位是校党委宣传部;31.59%的校园媒体主管单位是校团委。各类校园媒体中,党委宣传部主管的比例均占据相对多数:45.06%的校园纸媒、62.86%的校园电视类媒体、71.43%的校园广播、52.63%的校园网站、67.80%的校园通讯社由党委宣传部主管。而在微信公众号的管理上,校团委占据超过一半的数量,比例为51.79%[3]。
这些校园媒体各成体系、相对独立,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在资源整合方面差强人意,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状态,不但无法形成宣传合力,而且随之带来的内容雷同、口径不一、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弊端无法从根本上加以消除。管理结构的分散,使得校园媒体实现“相加”尚且困难,更不用说实现“相融”了。
媒体融合发展关键在人才。而目前高校校园媒体普遍存在人员数量不足、水平不高、任务繁重的问题。
首先,高校办媒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关于高校新闻宣传队伍建设调查问卷》对全国114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校校园媒体包括校报、新闻网、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的专职人员,有24.6%的高校人数在3人以下,43.9%的高校人数在4到6人之间[7]。
其次,高校办媒人员专业水平不高。据调查,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校园媒体专职工作人员不具有新闻专业背景,更缺乏媒体从业经验,因此很难在熟悉、掌握和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创新性的工作生产融媒体产品。而作为专职队伍补充力量的学生记者队伍,一方面学业压力大使得他们不能全身心投入,另一方面流动性强造成这支队伍人员不稳定、质量难提高。
再次,高校办媒人员专职不“专”、任务繁重。目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系统人手少、任务重是普遍现象。因此,大多数挂靠在党委宣传部的校园媒体工作人员专职不“专”,还要接受党委宣传部的许多其他工作任务安排,使得本就缺人的校园媒体面临着更多困难。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是传统媒体、新媒体还是融媒体,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设备支持是无法开展工作的。而调查表明,82.72%的校园媒体年运营经费(不含硬件投入)在1万元以内,仅9.08%的校园媒体运营经费在2万元以上。可见,校园媒体本身运营经费依然较低,超过八成的校园媒体年运营经费不足1万元。年运营经费集中在1万元以上的前3名是纸媒(23.46 %)、电视类(22.86%)、通讯社(18.64%)[3]。
目前,运营经费的缺乏制约着高校校园媒体的发展,维持基本运转尚难保证,又何谈融合发展?经费保障依然是校园媒体发展最需要的资源,而由此衍生出来的设施短缺和技术薄弱也成为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的桎梏。
因为管理结构分散而导致的校园内各级各类媒体“各自为战”,不但时常造成宣传立场不一致、报道口径不统一的无序状况,而且因为人、财、物以及新闻线索等资源缺乏共享,使得本就紧张的资源被稀释后更加紧张,不利于建立高校新闻宣传大格局。
高校校园媒体的资源共享分两大块:一是校园媒体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资源共享,二是校园媒体中新媒体与新媒体的资源共享。校园媒体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资源共享主要在党委宣传部领导下的校园媒体进行,情况相对较好;而新媒体与新媒体的资源共享还有很多问题亟待厘清和解决。
困难的存在不能成为不干事的借口。有作为才有地位,高校校园媒体必须迎难而上,依据现有条件找准发展路径,有节奏、分主次、有步骤地推进融合发展。笔者认为,校园媒体的融合发展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高校校园媒体承担着高校开展新闻舆论宣传、意识形态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能。校园媒体作为学校党委和师生的“喉舌”,必须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不动摇。
高校党委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顺应国家战略,强化互联网思维,对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规律、现状、困难和路径等进行深入系统的梳理、研究、判断、谋划和决策,加强对校园媒体融合的顶层设计,从理念、定位、机构、队伍、机制、投入、保障等方面为校园媒体的融合发展把好“方向盘”,绘就“路线图”。
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管理体制机制是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的“绊脚石”。要把这块“石头”搬开,校园媒体应当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学习借鉴社会媒体的经验,以目前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蓝本,加强各方面的资源整合,成立以校园媒体融合发展为己任的新闻中心(或称融媒体中心、全媒体中心),将其打造成为符合高校新闻宣传实际的“中央厨房”,实现各级各类校园媒体的理念融合、流程融合、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和人才融合。
新闻中心可与党委宣传部合署办公,通过建立媒体联盟、内容共享、栏目共建等方式,在原有隶属关系不变的基础上,对全校所有的媒体实行统一管理或监督指导,从人员、设备和技术上实现统筹调配和共享,在方针政策解读、重大新闻宣传、网络舆情应对等方面形成合力、统一发声、扩大影响。
事业要发展,关键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8]一支规模适当、人员充足、素质全面、相对稳定的校园媒体队伍,是做好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就目前来讲,高校校园媒体加强队伍建设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增量。目前高校校园媒体普遍人手不足,高校要根据校园媒体的特点和工作需要,给予足额编制并配齐人员。同时,高校校园媒体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吸收、鼓励师生中的新闻宣传爱好者作为兼职和辅助力量加入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队伍,努力构建学校大宣传格局。
其次,要提质。融媒体平台需要融媒体人才支撑。校园媒体专职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的水平和成效。融媒体对于人才的能力要求大大突破了传统的采编范畴,要求从业人员政治站位高、知识结构新、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硬,还要熟练掌握融媒体的内容生产、渠道传播和技术运用等。这一方面要靠学校和主管部门重视和加强对这支队伍的培训和提升;另一方面也要靠队伍成员本身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求知意识,不断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尽快成长为“一专多能”的行家里手。
高校校园媒体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财力、物力上给予充分的保障。没有必要的保障,校园媒体融合就成了纸上谈兵。
办媒体一向是“烧钱”的代名词,即便是校园媒体,基本的采编设备、人员培训、技术开发、稿费支出和团建宣传等项目和活动也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而高校校园媒体由于其特殊性质不能效仿社会媒体进行商业运营,完全靠学校拨款来维持运转。这就要求学校从领导到主管部门层面都要切实重视宣传阵地建设,从设备到资金都要加大投入力度,为校园媒体创新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媒体融合发展离不开移动互联网,而移动互联网的趋势是跨界、融合、共享和开放。校园媒体虽然在物理空间上相对固定,在传播范围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渠道、资源以及信息的共享与合作方面,却是开放、无界的。
校园媒体融合发展,不能闭门造车。除了要对校园媒体资源进行整合,还要与校内其他部门、院系以及校外的社会媒体加强联动协作,拓宽工作渠道。
首先,要加强与校内单位的协作。尤其是设置新闻传播、广播电视编导、计算机技术、艺术传媒等专业的高校,本身就拥有巨大的人才库、素材库和装备库,加强横向的联动协作可以方便学校资源共享,打通课堂育人与实践育人的双向通道,实现教学、实践与宣传工作的共赢。
其次,要加强与社会媒体的协作。高校校园媒体虽然也称“媒体”,但与社会媒体相比,在体量、专业性、规范性和影响力等方面远远不可同日而语。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以来,社会媒体已经先行一步,有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校园媒体既要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学习借鉴社会媒体尤其是县级融媒体建设的先进经验,又要在信息共享、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方面与社会媒体进行深层次合作,借助社会媒体的资源推动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
媒体融合,大势所趋。校园媒体要紧跟时代步伐,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人才队伍为抓手,以体制机制为保障,更新理念、重塑机构、优化流程,力求实现内容、渠道、平台、队伍、管理的深度融合,为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坚守优秀传统,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因校施策,依据实际情况和现有条件有计划、分步骤进行,不能大破大立,也不能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