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锦 黄卫东 赵玉倩 闻雅 刘小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健康,其中,突发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比例更是达到了其中的87.5%[1]。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病情的未知性与传染性导致感染人数迅速上升,严重危及了人民的健康。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医务人员为保护人们的健康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2]。其中,护理人员更是参与医学救援的主力军,在派往武汉支援的精锐医疗力量中,护士人数占医疗队总数的68%[3]。在开展救援工作过程中,护士需要第一时间进行评估、判断,积极与其他医务工作者配合并开展抢救工作。她们的应急能力在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蔓延、减少人员伤亡、恢复人们的健康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护士的应急能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知识和技能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4]。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教育与培训工作起步较晚,没有统一标准的教育模式,也没有在医学院校展开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应急能力的培养。
因此,本文对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培养现状及培训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提升护理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构建未来护理院校对于护理专业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培养模式提供理论参考。
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民健康受损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5]。
特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传染病疫情,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87.5%[6]。
在遇到特殊的应急环境下,及时地观察环境的变化,并果断地做出判断和决策的一种综合能力[7]。
2.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体系的构建 2001年,美国疾控中心[8]构建了护理人员所需具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标准,如救援技能、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以及掌握应急演练相关理论知识等,该标准为培养护理人员的应对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类似的还有在Polivka等学者[9]的研究中,该学者构建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护士应对能力的框架,包括3个维度25个条目,分别是准备阶段、反应阶段及恢复阶段,3个阶段是按照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顺序所构建,主要事件发生过程中,分别从这3个阶段列出护士需要具备的能力,如个人的准备、患者的监测与分类、相关急救技术以及对事件应对后的总结与修改应急预案等。2017年,在一项非洲研究中,学者们首次提出了将应对能力的培养框架纳入公共卫生教育课程的建议,该框架是由世界卫生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与选定的非洲公共卫生培训机构合作,包括14个核心能力和45个次级能力,这些能力和知识被非洲卫生保健工作者列为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必备的技能与知识[10]。以上均是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体系的构建,而在Moulton等学者[11]的研究中,为了评估不断变化的法律和政策,该学者提出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理解和应用法律的能力,分析了公共卫生应急法律能力的现状,指出了应急法律能力的不足。同时,Moulton等学者也强调了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培训的重要性,通过这种培训,提高特殊专业技能人员的应急能力,如护理专业、预防医学专业等。
2.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的现状 Wisniewski等学者[12]调查了护理人员喜欢的教育类型和课程安排,最受欢迎的课程安排是2 h的讲座或在线培训。该学者选择应急能力准备问卷(emergency preparedness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 EPIQ)作为课程构建的理论模型和评估工具,经过修订后,应急能力共包括8个维度,分别是基本急救技术、检测、获取关键资源和报告的能力、事件指挥系统、隔离和去污染、心理问题、流行病学和临床决策、沟通能力,为后续其他研究者构建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护理人员培训应急能力的既往研究中,Georgino等学者[13]为创伤护士构建出应急准备和应急能力的课程,结果显示,培训后护士的应急能力显著高于培训前,创伤护士对于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也越来越熟悉,结果表明这是一个可行的教育计划。对于应急能力培养的授课形式而言,Koh等学者[14]针对传染病主体制定了网络课程培训,以H1N1流感为例,该培训涉及临床实践指导、医院感染预防、样本采集等知识;亚利桑那大学[15]的学者则提供了一个基于核心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的在线和传统面授课程,结果显示授课后学生的应急能力均有所提高。对比传统面授课程来说,在线课程与传统面授课程混合授课的形式会取得更好地授课效果;而在Miller等学者[16]的研究中,采用了沉浸式模拟的培训方法,结果显示10 h时长的培训课程可有效提高相关专业学生的应急能力,同时提升其相关技能。
以上研究均强调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对于有效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是必要的,也得出培训对于护士及公共卫生人员应急能力的提升会产生积极作用。但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并没有形成一套统一标准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培养模式,且大部分局限于公共卫生事件,仅有Koh等学者[14]针对了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其次,在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公共卫生事件的培训集中于医疗机构对护理人员的模拟演练,而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该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展开研究。
2.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体系的构建 国内学者们也一致认为,具备较高应急能力的医务人员是有效处理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4,17]。而目前,国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培训体系还不完善,仍没有统一标准。护士的应急能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这可能是由于以往培训较少,护士相关知识的不足所导致的[18],但对于应急能力测评体系的构建已趋于完善。比如在杨风[19]学者的研究中,采用德尔菲咨询法构建出了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的评价指标,该体系可分为2个结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实践结构包括专业技术的指导、培训和演练等;在葛学娣等学者[20]的研究中,也确定了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与10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分别是应急处置能力、应急评估能力、应急管理能力、知识储备能力和应急适应能力,同时将一级指标作为培训目标,并将指标体系作为测评工具,评估通过培训前后骨科护士的应急能力是否提升,结果表明,此培训可有效提升护士的应急能力,也论证了该应对能力体系在临床护士的岗位培训中可以得以应用。类似的研究还有乔文玲[21]、林琳[22]学者等,在这些研究中均构建了护士应急能力的框架并研制出了测评问卷,可以有效地评估护士的应急能力,也为今后的专业培训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易文琳等学者[23]的研究中,为了有效提升应急能力,指出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借鉴国内外应急能力教育培训方法,如采用网络自学、讲座培训、同伴教育等多种方式。在院校开展课程的同时,也要加强应急演练和临床实践的机会,目的是提升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实践的敏锐度和实践能力。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应加强安全、沟通及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能力。
2.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的实践 阚庭学者[24]基于应对突发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理论框架形成了应急能力的培训项目框架和评估工具。以应急能力体系为该培训的理论框架,最终采用前后对照的方法,邀请51名医学专业国防生参与此培训并测评培训效果,结果显示,此培训可有效提高研究对象的应急能力,也证实了该培训可为培养应急人才、扩充应急救援队伍提供了新的方向。但此研究的研究对象仅测评了医学专业国防生,项目的推广性和培训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2017年,刘华玲学者构建了针对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培训体系,该学者认为应急能力培养过程中,主要针对培养护理人员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人文关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防护能力等,为了测试该培训的效果,将参与的150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共40课时的培训,结果表明培训可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该培训内容全面,对护士的应急能力列出了明确的标准,使后续学者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25]。2018年,肖美芳等学者[26]培训了20名急诊科护士,探讨了情景演练法是否可有效提高急诊护士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能力,结果表明,培训后护士的知识水平、沟通协调能力、应急能力均有明显地提高,表明针对护士实施情景演练的培训有助于提高应急能力,也可提高医生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类似研究[27]也论证了应急能力培训方法在提高护理人员应急能力是有效和可行的,但对于培训具体方法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在郭新文等学者[28]的研究中,通过测评90名研究对象干预前后的应急能力水平,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基本知识理论、法律法规知识、相关操作技能、重要技术操作以及传染性疾病干预,结果可以得出此培训可有效提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基层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通过定期组织基层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引导其如何有效处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可以提升其操作技能和应急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心理负性情绪。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培训研究,国内外均有较为完善的应急能力测评问卷,但对于培训体系的开发还不够完善,且其培训内容鲜有涉及突发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内容不够全面。因此,聚焦于突发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系统全面的应急能力培训项目仍有待开发、验证和推广。其次,在应用培训过程中,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临床护理人员和临床公共卫生人员,从未对护理院校学生构建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并测评应用效果。现有研究中并未有针对在校护生的应对传染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培养体系,本综述可为该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