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燕
(阳谷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 阳谷 252300)
鸭新型黄病毒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毒,对鸭类养殖危害极大,其主要特点为采食量下降,并会伴随产蛋率的快速降低,严重时,其产蛋率可在5 d内降到10%。作为一种流行病毒,新型黄病毒病曾在2010 年年初在我国东南部分省市的一些鸭场相继发生,由于前期重视不足和处理措施不当,该病毒迅速蔓延至我国的其他主要养鸭省份,传染范围逐渐括大,一度传染至山东、河南、广东、广西、福建、江苏等地。其中尤其以北京鸭和麻鸭等多种产蛋鸭受到的影响较重,再加上一些鸭类养殖场管理不够精细,由于缺乏科学的养殖知识,平时没有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在鸭类患病初期又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有些鸭场按照自己的经验进行治疗以及对病死鸭处理方式不当,直接导致养殖户损失惨重。
新型黄病毒(BYD 病毒)为一种人畜共患病毒,其毒属大约包括70 种病毒,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黄热病病毒(YFV)A2/bI 株。该类病毒传染性强,一旦鸭场有感染的病鸭,数日内即可传染至整个鸭场,如果处理不当,也会蔓延至周围鸭场,继而感染范围越来越大。
新型黄病毒对鸭类致死率高,在一些养鸭较密切的地区很容易发生,其传染对象不但包括绍兴鸭、台湾白改鸭、康贝尔鸭和金定鸭等一些蛋鸭,还波及枫叶鸭、北京鸭、樱桃谷鸭等一些肉种鸭,对鸭类危害较大。
通过对易感染养鸭场所的调查发现,这些鸭场大都养殖条件恶劣,脏、乱、差是最显著的特征。鸭场管理者对鸭群管理不够严格,多数属于粗放饲养。相对的,一些科学化管理、饲养条件较好的鸭场,因其日常的精细化管理,各项措施采取到位,感染此类病毒的鸭类较低,且感染后因为及时发现,并进行了科学有效的治疗,故死亡率也低。
初期感染鸭新型黄病毒的鸭类,采食量会在短期内急剧下降,可降至原来进食量的50%,甚至更高,且严重影响产蛋率,使之大幅度下降,受精率也会降低至10%~20%。此类病毒传染迅速,一旦感染发病率会达到100%,死亡率在5%~50%之间。鸭类患病后,体温会升高,粪便呈绿色,稀薄。随着病情的逐渐加重,会逐渐出现步态不稳、共济失调等症状,严重者会瘫痪。治疗恢复后,会有明显的换羽现象。因鸭类个体情况不同,患病后所出现的症状也会略有不同。
新型黄病毒在鸭类幼雏期即可发病,20 日龄前发病的鸭类,会表现出头颈震颤、站立不稳的现象,严重的会倒地不起。患病初期的病鸭仍会有饮食欲,但其食量会随着鸭新型黄病毒感染的加剧而逐渐减少,并最终会因为饮食困难而死亡。根据个体的不同,有的患病鸭后期会出现瘫痪,直至死亡,综合死亡率在5%~30%之间。
通过对病死鸭的解剖可以发现,其卵巢发育不良,并伴随卵泡变性、变形、坏死或液化,卵泡膜充血、出血,呈暗褐色,子宫及输卵管有时有黏稠的液体。部分病死鸭会出现树枝状的出血,并有脑膜出血和脑实质水肿。脾脏肿胀严重,部分有破裂现象。
为了解该新型鸭黄病毒的病原学和生物学特性,相关部门又对福建地区的患病麻鸭进行了PCR检测和病原分离,经过将分离出来的病毒株进行基因序列的测定和分析,可以确定为新型鸭黄病毒。此次实验分离出来的新型鸭黄病毒毒株,对后期研究出来的AH-F10制备油乳剂灭活疫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第一,改善鸭类养殖场所的卫生条件,定期进行消毒和防疫工作。有条件的可进行分栏、分区养殖,以防有疾病传播时,将传播范围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继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第二,制定科学的预防措施,定期进行鸭黄病毒活疫苗及胸部肌肉注射,注射剂量为9~10周龄的鸭每只注射1.0 ml,20~22周龄的鸭每只注射1.5 ml。
第三,对注射过鸭黄病毒活疫苗的种鸭定期进行鸭黄病毒抗体检测,如发现个别鸭抗体不足,要进行加强免疫。
第四,对鸭场要及时观察,最基础的就是观察进食量和产蛋量,一旦有鸭出现不正常现象,要及时发现,在病毒传染前期就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将病毒控制在萌芽时期。
第五,与畜禽管理有关部门紧密联系,密切关注最新的鸭类疾病动态,出现问题及时反映,与管理部门积极配合进行科学的检验。当周围出现传染性病毒时,要根据情况对鸭场进行消毒处理。
西药可以选用感快(解热镇痛药、双合烯亚胺酸均可),每100 g药品可兑水125 kg,连续使用3 d。配合使用硫酸丁胺卡那霉素,防止混合感染继发大肠杆菌。恢复后的鸭群应连续5~7 d将荆防败毒散加入饲料喂养,以巩固治疗效果。西药治疗见效较快,对患病较严重的鸭可采取此方法及时治疗,待稳定后,根据情况也可中西药结合进行疗效巩固。
方一:用30 g白芍,30 g黄药,甘草、板蓝根、大青叶、党参、黄芩、黄连各50 g,研碎后用60目筛过滤,按照药物和饲料1∶100的比例混合进饲料中,连续使用5日,即可见效。
方二:1 g 补胃脂,益母和熟地各10 g,阳起石、黄芪、女贞子、仙买脾、党参各20 g,研碎后用60目筛进行过滤,按照药物和饲料1.5∶100 的比例进行泡喂,连续使用5~7日,即可见效。
中药治疗与西药治疗相比,疗效较平稳,见效稍缓,对于感染初期的鸭类可采用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时,一定要重视巩固期的喂养,中药疗效长,与后期的巩固治疗相结合,效果更佳。如使用单一治疗3 日后仍不见明显疗效,要及时与畜禽防疫部门联系,更改治疗方案,选择最科学的治疗方法。
福建某大型鸭场以麻鸭养殖为主,实行分栏养殖。在日常管理中,饲养员发现有个别栏内麻鸭食欲不振,起初没有在意,后连续两天,每次喂食都是类似情况。经过观察,发现有个别麻鸭已经出现走路不稳,甚至瘫痪等症状,遂喂食日常药口进行治疗,但效果不佳。数日内,就出现了部分麻鸭死亡现象。经仔细观察,发现同一栏内的麻鸭大部分开始出现走路不稳的现象,粪便也呈绿色。管理方马上采取措施,将该栏内的全部麻鸭进行封闭养殖,鸭舍进行了全面消毒,并将病鸭送去兽医站进行检验。经科学检测,在病鸭体内发现新型黄病毒。鸭场管理方马上将该栏内的死亡麻鸭进行了深埋,并用消毒剂进行了消毒处理。对于感染麻鸭根据患病程度的强弱行进行了分栏管理。经按照兽医的安排进行了西药治疗,采用的是双合烯亚胺酸兑水治疗,并配合使用硫酸丁胺卡那霉素。用该方法连续治疗4 d后,病鸭出现明显好转,且没有出现病情加剧的现象。患病鸭的饮食量出现明显回升,产蛋量也逐渐恢复,又连续治疗2 d后,又将荆防败毒散掺入鸭饲料进行了喂养,几日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