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巍
(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在现实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设计中,注重村落空间形态的物质保存,往往忽略了社会发展、经济模式和保护的现状等因素影响,保护规划理念单一,同质符号化现象明显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传统村落保护陷入尴尬的局面。
传统建筑风貌特征是素雅和质朴,强调的院落的空间特征,墙面简洁,色彩素雅,注重建筑细节的重点装饰。传统村落内的新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差异化越来越大,造成传统村落风貌的破坏[1]。
传统村落的修缮与保护,从技术和操作层面上来看,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国家专款拨付的资金,缓解了保护资金短缺问题,但从传统建筑保护到修缮、村落的基础设施、防灾减灾设施、历史风貌的修复来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资金问题成为是制约村落保护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传统村落发展变化的有其社会原因,但归根结底是居民的保护意识不足有着深刻的矛盾。不仅有的地方领导对的传统村落的价值认识不到位,在宣传和教育上仅停留在口号上,没有广泛地通过新媒体去宣传,社会公众很难发现传统村落的魅力。另外,生活在传统村落群众的保护意识淡薄,导致任其自生自灭。
传统村落的保护对于增强历史文化软实力和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是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需求,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和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美丽乡村战略的需求[2-3]。村落所蕴含的物质文化、衍生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都具有重要价值,在保护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传统村落的保护要充分表现出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地方建筑特色、民俗文化。真实性所反映的是在传统建筑中的历史形成、文化发展、社会等相关信息,包括对材料使用、制作工艺等因素。
传统村落的保护价值在于历史艺术的载体的保护,真实性是反映在建筑的设计、材料及施工技术其所处空间环境上,从中所折射出来的社会、文化以及历史等价值,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必须遵循的真实性的保护原则,只有坚持原真性的保护原则,才能保护好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使得其历史文化价值的“灵魂”永存。
活态性原则,是指在传统村落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对于传统村落“活态性”的保护,要意识到保护的主体是传统村落内的原住居民,传统村落“活”下去。活态保护不仅包括生活实物、耕作工具;也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文化、节庆礼仪、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的保护。
既符合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损害后代的利益,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城镇化的发展,人们开始向社区集聚发展,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受到了威胁。传统村落作有稀缺性、独特性的特点,为历史、文化、艺术、社会文化遗产的一种资源,在被人们通过旅游、体验等方式体现出其经济价值,因此在开发活动过程其特殊资源价值会为地方带来社会和经济效益。
精明收缩的视角下的保护与发展,就是在人口减少的情况,通过对土地、产业、空间的重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4]。
吴垭村历史悠久,建筑依山势而建,建筑全部由石头而建,为中原地区极其罕见地石头民居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建筑、旅游价值的传统村落。
当地自然资源匮乏,尤其是水资源缺乏制约着生产、生活、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人均土地面积少。人口空心化严重,原有居民约160多人,现有人口仅为40多人,以老人和小孩居多,人口年龄失衡,缺乏生机和活力。传统建筑常年处于闲置、无人状态。
通过以上分析,石头村相对完整地的保留了豫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的风貌。国家的资金扶持,有效地保护了传统村落。但是村庄的人口流失、基础设施不完善、居民的保护意识淡薄、产业经济的单一化的问题制约了传统村落的发展。
精明收缩视角下传统村落收缩优化策略,首要的关键是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相关政策相衔接,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精明道路,提升乡村活力,促进乡村新发展。
3.2.1 从规划角度出发,对土地利用模式的精明重构
土地利用精明的重构,增强用地活力,提升土地利用品质,包括混合功能式土地利用、废弃用地整理与环境提升等。在规划方面,从传统村落的产业经济、地域环境、民俗风情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合理的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的界限,通过村落公共空间的提升,建筑与环境的有机更新的形成精明的土地利用多种方案,最终确定土地利用的优化方案,有效地避免土地闲置衰败现象产生[5]。
3.2.2 产业精明重构
产业的精明重构,构建区域资源有效共享、产业优势互补,实现新的产业模式。重构产业结构,发展定位以“石头村为主体,围绕石头谋划发展”,适度开展农耕文化旅游产业。农业种植逐渐向林果业种植,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征,选择桃树、枣树、核桃树、栗树等经济树种,选择种植油菜花、红叶树等具有观赏价值的作物,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旅游经济发展。
3.2.3 村落整体空间的精明重构
整体空间的精明,传统村落空间内的历史文化空间和生活空间的重构。对吴垭村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修缮和保护,包括吴氏祖宅、街巷、古木名树等资源,发挥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完善公共空间和基础设施,并突显具有石头村特色的文化环境与设施,满足村民的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需求,从而实现整体构建的精明重构。
在城镇化发展的潮流下,势必产生对传统村落收缩的影响。将精明收缩理论应用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对于传统村落建设、提升农村生活空间的品质和实现传统村落新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