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奎
(驻马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产蛋高峰前管理对现代肉种鸡产蛋持续性、产蛋高峰水平、种蛋质量及最佳受精率均会带来深远影响。饲养管理不当将导致种蛋品质差、孵化率低等问题出现,脱肛和卵黄性腹膜炎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基于此,该文简单分析现代肉种鸡产蛋高峰前饲养管理关键控制点,并围绕饲喂与体质量控制开展深入探讨,以期给肉种鸡养殖从业者带来一定启发。
公鸡在20~30周的体质量达标极为关键,达标的公鸡周增重、公鸡睾丸的正常发育方可得到保障。睾丸发育会直接受到公鸡体质量的影响,因此必须保证公鸡的体质量达标。
种公鸡的饲喂需严格遵循最新营养标准,胸肌大小控制应通过赖氨酸和低粗蛋白的饲喂实现。饲养管理还需要设法提升种公鸡的维生素E水平,同时保证钙含量控制在0.7%内。
需基于饲料营养的变化情况更换公鸡料,一般转换在23~28 周期间进行。产蛋率5%时开展母鸡产蛋料的转换,不得过早转换,否则将引发钙抽搐症。
产蛋高峰前饲养管理还需要规避过度交配问题,皮肤划伤或损伤、羽毛过度破损等现象可能因此出现,进而影响后期受精率,因此必须做好现场管理。母鸡刚开始接受交配时可能出现过度交配,因此需要做好初期观察,避免后期受精率受到影响。
过度饲喂刺激不得在21~24 周出现,为满足鸡群在15~20 周的快速增重需要,需适当提高料量,为避免过度刺激鸡群,21~24周的料量不得过多。过度饲喂问题如在开产前及高峰前出现,排卵异常、脱肛、高死亡率、高双黄蛋比例等情况将出现。具体实践需结合产蛋期鸡只的水位、料位、蛋箱数量控制1日龄饲养密度,一般控制为每平方米5.5只,具体加料模式需关注品种差异影响。对于拥有较高产蛋性能的现代肉种鸡来讲,生产中的实际高峰料量大多不高,以此避免过度超重问题,同时存在小且慢的后期降料幅度,可由此得到持续稳定的产蛋率。加料过多或导致母鸡在高峰期间过度超重,产蛋下降速度会在后期加快,这类问题出现后,下批种鸡加料幅度及高峰料量需适当降低,产蛋率后期下降慢、高峰产蛋率高且不超重的种鸡能够由此获得。
饲喂与体质量控制还需要关注种公鸡体况和鸡群健康状况的评估,前者需按照10%进行随机抽样,通过对生长发育趋势的了解规避增重不足或过度超重问题,受精率可能受到的负面影响也能够有效消除。后者需要开展严格评估并记录,每月最少需要开展1 次评估,保证问题能够被及时发现并处理,同时需要对鸡群产蛋阶段健康状况评估表进行严格填写,该表主要内容包括死淘率、体质量达标情况、采食状态、精神状态、肛门外观、口腔状况、腿部状况、抗体滴度、抗体水平离散度、畸形蛋比例、粪便形状及颜色等。
25~32 周为产蛋前期,此时需保证公鸡、母鸡体况发育良好,体质量不得过小或过大,不得出现互相偷吃料的情况。鸡群的性成熟状况和丰满度监测需要按照每周至少2次的频率进行,给料程序调整需结合对鸡群肉髯、脸、鸡冠颜色的观察结果。开产第1周,种母鸡需基于产蛋率控制体质量,0.5%~3%的产蛋率需保证存在对应2.8~3.0 kg的体质量,总增重及体质量涨幅在24~31周应分别控制在715~800 g、19%~21%。产蛋期称重每周至少1次,一定的增重需要在整个产蛋期保持,体质量或蛋重增加过多或不足说明存在不正确的营养摄入,只有针对性调整方可保证产蛋性能不会受到影响。24~31周种公鸡的总增重、体质量涨幅应分别控制为665 g、14%。此外,饲养员必须在产蛋期喂料时做好现场观察,以此保证潜在问题的及时发现和处理,如公鸡、母鸡互相偷吃料问题将导致均匀度和体质量恶化并影响生产性能发挥。
在饲喂与体质量控制过程中,营养摄入总量的适当程度可基于蛋重变化趋势进行判断,蛋重会因营养摄入不足下降,摄入过足则会导致蛋重增加,因此料量调整可基于蛋重标准值偏离曲线开展。每日蛋重记录应在10%产蛋率时开始,记录需剔除畸形蛋、小蛋、双黄蛋及前一天产的蛋,料量增加可基于存在下降趋势的每日蛋重及时开展。正确的饲喂量能够得到与标准曲线一致的蛋重,但在环境及抽样差异影响下,正常的波动在每日平均蛋重中也会出现,这必须得到正视。如饲喂不足情况出现,蛋重会持续3~4 d停止增长,之后则会出现偏离目标的趋势,如此时高峰料量尚未达到,需提前实施下一次加料计划,否则需额外增加3~5克/只的高峰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