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壮光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湛江)
中风偏瘫是临床上常发生的一种神经科疾病,患者同一侧的舌肌下部、面肌和上下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轻度偏瘫患者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但是走路等行为不便利,随着患者病情进展,患者运动功能逐渐降低,严重偏瘫患者会出现生活能力丧失,卧床不起等表现,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中风偏瘫患者在临床上的常见治疗方案为针灸治疗,长期临床研究证实,该方式尽管可以取得一定临床疗效,但见效缓慢,难以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彻底改善,为此同时联合以高效全面的临床治疗方法意义重大[2]。本次研究主要以中风偏瘫患者为对象,分析针灸与康复医学结合治疗的应用效果。
选取本院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诊治的45例中风偏瘫患者开展本次试验研究,随机选取其中22例患者给予针灸治疗,划分为参照组,给予另23例患者针灸与康复医学结合治疗,划分为研究组。参照组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63.68±5.25)岁;研究组男13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63.68±5.73)岁。两组一般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3]:符合中风偏瘫临床诊断标准患者;临床依从性高患者;存在有自主意识,能够思考患者。排除标准[4]:同时合并有意识障碍患者;发作次数大于等于2次患者;中途因个人原因退出本次实验患者。
1.2.1 参照组
该组患者给予针灸治疗:选取患者患侧穴位,主穴包括足三里、内关穴、通里穴、绝谷穴、三阴交、涌泉穴、极泉穴、悬钟穴,以经络辨证为依据对配穴进行选取。针灸治疗方法选取温针疗法交替治疗,首先对患者穴位进行消毒处理,毫针型号选取30号,将毫针刺入进患者的穴位之中,同时配合以转、捻、插的等小幅度动作,当针到达适宜位置以后进行留针处理,留针时间约为半个小时。根据所选穴位的不同对其刺激强度进行调整,对于人中穴来说,需采取重雀啄法,一直到患者眼球出现流泪或者是湿润为止,对于极泉穴、三阴交和内关穴则以患者主观感觉到轻微的触电感为适宜,同时极泉穴常不做留针处理。每天为患者针灸治疗1次,1个疗程为连续治疗5次,2个疗程结束后停止2天,连续为患者治疗2个小时[5]。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n()]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n()]
组别 例数 躯体功能(分) 心理功能(分) 社会功能(分)研究组 23 82.35±4.12 83.41±4.15 82.36±4.14参照组 22 61.35±4.33 62.36±3.66 61.34±3.35 t/16.672 18.014 18.672 P/0.000 0.000 0.000
表2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对比[n()]
组别 例数 上肢FMA(分) 下肢FMA(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23 47.35±15.24 79.35±15.35 46.35±14.12 75.43±14.25参照组 22 47.65±14.98 63.25±12.78 46.98±13.98 60.36±14.65 t/0.067 3.814 0.150 3.498 P/0.947 0.000 0.881 0.001
1.2.2 研究组
该组患者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医学治疗:①被动训练和主动训练联合治疗:将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联合在一起,以对患者的神经错误支配肌肉进而造成的痉挛症状进行缓解,以对患者的正常肌肉收缩能力进行提升,以促使患者关节功能稳定,每天上午和下午各为患者展开一次运动训练,每次持续时间约为1个小时。相关医务人员需指导患者展开行走锻炼、站立平衡锻炼锻炼、迈步行走锻炼、患侧关节弯曲锻炼,当患者病情恢复到一定程度时,给予患者上肢上举、外展和肘关节伸展、屈伸等训练,给予患者手部和眼部协调训练等[6]。②肢体按摩治疗:于患者患侧肌肉处相关医务人员做向心性按摩运动,按摩患者的各个关节,相关医务人员需要确保动作准确、缓慢且轻柔[7]。③穴位按摩治疗:从患者的印堂两侧开始,沿着患者眉弓逐渐过渡到患者的太阳穴,从印堂开始,沿着患者鼻翼两侧经由患者的迎香穴和颧骨一直到两耳,进行反复性的按摩,对于患者面部重要部位,相关医务人员需采取拇指,稍稍用力对患者展开按摩[8]。
采取SF-36量表评价两组生活质量,躯体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和社会功能评分满分均为100分,分数与生活质量成正比。采取 Fugl-Meyer(FMA)评分系统评估两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分别记录两组患者上下肢在治疗前后的FMA评分,分值为0-100分,分数与运动功能成正比。评估两组治疗效果,显效为患者的偏瘫、疼痛等症状大体消失,神经系统功能有明显改善,且患者能够正常生活和行动;有效为患者的偏瘫、疼痛等症状有所好转,神经系统功能有所恢复,且患者能够自主活动,但日常生活尚不能自理;无效表示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神经系统功能无明显变化,患者不能自主活动,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为治疗有效率。
与参照组躯体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和社会功能评分相比,研究组均偏高且组间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1。
治疗前两组的上肢FMA评分和下肢FMA评分均基本一致且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上肢FMA评分和下肢FMA评分均高于参照组且组间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2。
与参照组治疗有效率相比,研究组偏高且组间差异明显 (P<0.05)。详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中风偏瘫是临床上非常多发的一项临床症状,临床上致使该病症发生的病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常见的有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先天性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情绪不佳、过度劳累、服药不当、过度劳累、气候变化等,根据患者病情程度的不同,临床上常将中风偏瘫划分为轻偏瘫、痉挛性偏瘫、弛缓性偏瘫和意识障碍性偏瘫四种类型,给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均产生了非常严重地影响[9]。
针灸治疗是中风偏瘫患者目前常见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该方式通过对患者的相对应的穴位进行刺激,穴位主要涵盖患者的上下肢、颈部和头部,可以对患者的血液流动力进行改善,可以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可以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显著改善;同时联合以康复医学治疗,根据患者实际症状,为患者展开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综合性的康复治疗方法,以此提升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有助于取得更显著的临床疗效,二者结合治疗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10]。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与参照组躯体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和社会功能评分相比,研究组均明显偏高(P<0.05);治疗前两组的上肢FMA评分和下肢FMA评分均基本一致(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上肢FMA评分和下肢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与参照组治疗有效率相比,研究组明显偏高(P<0.05)。说明针灸与康复医学结合治疗的应用有利于优化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有利于促进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的提升。
综上所述,给予中风偏瘫患者针灸与康复医学结合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能够显著提升临床疗效,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