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翠宁
(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心内科,广西 防城港 538021)
急性心肌梗死(AMT)是较为常见心血管疾病,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性坏死,临床常并发快速心律失常(RA)、心源性休克及心力衰竭等并发症[1]。据相关研究报道[2],AMT与RA两者可相互影响,治疗难度较大,且均为导致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目前AMI并发RA治疗多以胺碘酮或β受体阻滞剂为主。为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本研究纳入我院收治的60例AMT并发RA患者,探讨胺碘酮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用药治疗AMT并发RA的临床治疗效果,效果满意,现将分析结果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AMT并发RA患者60例,纳入均经临床症状与超声、心电图检查等明确诊断;发病6 h内(ST段抬高型AMI患者均溶栓时间窗内);患者意识清晰且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排除3个月内经β受体阻滞剂治疗者;存在胺碘酮或(和)β受体阻滞剂(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禁忌症或过敏反应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0-75岁,平均(60.74±5.14)岁;NYHA(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Ⅲ级17例,Ⅱ级13例5发病类型:室性心动过速17例,房性心动过速10例,心房颤动3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1-76岁,平均(61.15±4.57)岁;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18例,Ⅱ级12例;发病类型:室性心动过速16例,房性心动过速9例,心房颤动5例。两组性别、年龄、NYHA心功能分级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均对组内ST段抬高型AMI患者给予溶栓治疗(尿激酶或重组人尿激酶原)。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阿司匹林联合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抗凝(低分子肝素钙)、稳定斑块(阿托伐他汀)、改善心肌重构(ACEI类或ARB类)、扩张冠脉(硝酸甘油)、镇静(安定)及通便(酚酞片)等治疗,并在医护人员监护下吸氧,保持绝对卧床休息。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胺碘酮静脉给药,给予起始负荷量150 mg+20 mL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推注约10分钟,继而1 mg/min持续6小时,而后予0.5 mg/min直至恢复窦性心律,恢复窦性心律24小时后停静脉用胺碘酮,改用胺碘酮片200 mg qd;如患者没有恢复窦性心律但心室率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也改用胺碘酮片200 mg q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每日2次,每次25 mg。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后进行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评定标准如下:①显效:心律失常等临床症状改善≥90%,用药后患者恢复窦性心律的平均时间<0.5 h,恢复窦性心律后未再发心律失常发生;②有效:心律失常等临床症状改善60%-90%,用药后患者恢复窦性心律的平均时间为0.5-6 h,恢复窦性心律后未再发心律失常;③无效:心律失常等临床症状改善<60%或加重,用药后患者恢复窦性心律的平均时间>6h,恢复窦性心律后再发心律失常或无再发心律失常;④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两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测定患者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心功能指标包括心输出量(CO)、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行统计学分析,以(±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情况比较。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治疗后CO、LVEF均明显高于治疗前,LVEDD明显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CO、LVE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LVEDD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CO(L/min) LVEF(%) LVEDD(m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2.69±0.59 4.41±0.62 35.99±12.65 54.35±11.95 59.82±4.98 39.89±4.69对照组 30 2.70±0.61 3.41±0.67 36.01±11.56 43.25±10.35 60.15±5.13 49.58±5.53
AMI并发RA是由于心肌缺血缺氧性坏死引发生理性心肌电改变导致,可能会直接或间接促发严重心律失常,加重AMI患者病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胺碘酮和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AMI并发RA的临床常用药物[3-5]。胺碘酮通过改善窦房结自律性,减少心肌氧耗,可高效抗心律失常[6-7]。β受体阻滞剂通过改善AMI并发RA患者的心功能及临床症状,能有效延缓AMI并发RA的病情进展[8-10]。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单一胺碘酮用药的对照组,应用胺碘酮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用药的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更优,提示AMT并发RA治疗应用胺碘酮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用药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本研究还发现,治疗后CO、LVEF均显著高于治疗前,LVEDD显著小于治疗前,说明AMT并发RA治疗应用胺碘酮与β受体阻滞剂单一用药与联合用药均能改善患者心功能[11]。治疗后,治疗组CO、LVE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LVEDD显著小于对照组,说明相较于单一用药,AMT并发RA治疗应用胺碘酮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用药改善患者心功能效果更显著。与杜翠娟等[12]研究结果类似,该学者在相同领域研究指出,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效果显著,β受体阻滞剂能阻滞儿茶酚胺逆转胺碘酮电生理作用,最大程度上发挥胺碘酮延长心室复极的作用,两者联合用药治疗AMT并发RA可促进患者心功能改善,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AMT并发RA治疗应用胺碘酮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用药,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