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2021-01-05 12:21张萍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0期
关键词:依从性病情冠心病

张萍

(中化二建集团医院,山西 太原 030021)

0 引言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管腔狭窄或阻塞及(或)冠状动脉功能性障碍产生病变(痉挛),造成心肌缺血、缺氧甚至猝死。其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及复发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因而实施基础对症治疗之外,还应同步开展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保证患者接受科学有效、规范且规律的治疗,提升生存率。鉴于此,本研究为探析冠心病患者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于2017年01月至2019年01月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8例,女12例,患者年龄43-74岁,平均(58.5±15.5)岁,病程1-12年,平均(3.84±0.78)年;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患者年龄46-72岁,平均(59.4±12.6)岁,病程1-12年,平均(3.92±0.72)年,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具有可对比。纳入标准:①患者经心脏彩超诊断均符合冠心病临床诊断标准;②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内容,并签署研究知情通知书。排除病例:①患者合并有心脏组织其他疾病或恶性肿瘤疾病;②患者合并有肝脏、肾脏等器官功能障碍;③患者临床资料不完善,或研究期间退出本次研究;④患者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碍或神经功能障碍情况。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用药指导、告知各注意事项及遵医嘱开展各基础护理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开展优质护理,如下:

1.2.1 心理专项疏导:大部分患者确诊得知罹患冠心病,囿于对疾病缺乏之前的了解,多产生紧张、恐慌、焦虑、悲观甚至是抑郁等负向心理、情绪,而外化至语言、行为的失常,如情绪激动等,对治疗依从性产生一定影响甚至拒绝治疗,因此为保证患者尽快接受治疗,避免延耽误最佳治疗时间而加剧病情,需尽快为患者开展心理疏导,加强与患者沟通,但因此时患者情绪波动大,应让其先行自我调节后再开展干预,疏导方式不可生硬、官方化,语气需保持柔和、耐心、和谐,从多个话题与患者建立沟通渠道,转移患者对疾病的过度担忧,安抚患者情绪,耐心为患者答疑解惑,消除对疾病的疑虑与恐慌,同时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提高治疗依从性。

1.2.2 治疗健康教育:囿于患者年龄普遍较大,知识吸收程度有限,对医生所告知的专业术语了解不足,对医生的诊断具有一定疑虑,对治疗依从性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为避免耽误医生工作、避免医护纠纷的发生,因此为患者开展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可通过发放宣传手册、或集中宣教等,需注意必须由知晓医生检查诊断过程的护理人员开展工作,结合患者病情,向患者通俗易懂的科普该病的致病成因、发病机制、诊断依据、治疗方法、治疗目标以及治疗中各注意事项,鼓励患者积极提问,耐心为患者解答,切实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以消除患者对自身疾病及其治疗的过度担忧,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1.2.3 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人条件,开展个体化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坚持循序渐进、由浅至深原则,逐步增强机体抵抗力与免疫力。如餐后休息可运动1 h,选择太极八段锦、瑜伽、散步等活动,运动过程中需佩戴心率实时监测器,一旦心率超过100次/min即需立即停止运动。

1.2.4 自我监测:一对一指导患者开展正确的血压、脉搏、心率等自我测量方法,嘱咐患者监测病情发作时的时间、严重程度、发关键关注部位、性质等特征并发放小手册。

1.3 疗效标准。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①使用SAS、SDS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SAS:50-60(包括60-61)分轻度焦虑、61-70分中度焦虑、>70分重度焦虑;SDS:53-62分(包括62-63)轻度抑郁、63-72分中度抑郁、>72分重度抑郁;②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心衰、心绞痛、心肌梗死。

1.4 统计学分析。将数据纳入SPSS 22.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通过分析对比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SAS、SDS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s)

组别 例数 SAS SD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40 72.41±5.16 31.21±2.23 64.13±2.98 30.16±4.27对照组 40 73.27±4.08 51.37±3.41 63.06±3.18 47.41±3.55 t - 0.827 31.293 1.553 19.647 P - 0.269 0.001 0.125 0.0001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通过分析对比显示,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3 讨论

临床治疗冠心病是一个长时间持续性服药甚至是终生服药的过程,患者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形成养成规律性的治疗习惯甚至不愿坚持服药,影响冠心病治疗效果,导致病情加重,增加致死风险[2-3]。因此为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开展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十分必要。

实施优质护理模式,其以满足患者生理与心理双层面的合理化的现实需求、提高患者疗效、促进患者康复为核心导向,为患者开展全方位、精细化的护理服务[4]。最大程度的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一系列不适感或可能影响治疗的负面因素,例如消除患者出现的悲观、消极、焦虑等负向情绪,切实提升医护依从性,促进疗效的提高。

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SAS、SDS指标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2.50%,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即表明优质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该结果与张丽敏等人[5]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分析其应用在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作用在于:

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基于护理评估与护理目标,根据患者个人特征而针对性开展,核心导向是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以消除其疑虑感,提高治疗依从性且促进患者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良性心态,便于治疗与护理的高效实施,是促进疗效提高的核心影响因素。需注意,评估患者心态状况时,为确保客观性与全面性,应由两名护理人员开展,一名护理人员负责沟通交流,同时做好相关记录,另一名护理人员可借“工作记录”之名根据患者外化言行评估其心理,最后结合沟通人员的记录予以综合分析;根据患者病情指导其开展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增强机体抵抗力及免疫力,减少甚至消除病情加剧因素,同时对其心理也形成良性影响;指导患者病情自我监测,一方面可及早发现不良反应先兆及时处理,一方面可促进其积极参与治疗。即可提示,优质护理一方面可培养患者科学健康的行为习惯,还可帮助其建立合理、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其生活质量[6]。

综合所述,对冠心病患者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可有效改善焦虑、抑郁等负向心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而外化至日常生活中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临床可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依从性病情冠心病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HBV-ACLF患者血清miR-122和HMGB1水平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sST2水平与冠心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重症肺炎肺泡灌洗液miR-127-5p、 miR-3686、 sTREM-1的表达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