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超
(山东省邹平市韩店镇卫生院,山东 邹平 256200)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透析专业随之发展,持续性血透病人数量日益增加。因为血液透析中高龄、合并糖尿病、血管硬化、冠心病等人群日益增加,所以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应用越来越多[1]。静脉导管可作为最后的生命线挽救外周血管资源耗竭病人的生命,但是病人在不断透析的过程中免疫力会逐渐下降,极易出现导管感染情况,增加血透风险与治疗成本。为减少导管感染以及相关风险因素,本次实验针对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肾内科收治的血透治疗留置静脉导管的100例病人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肾内科收治的血透治疗留置静脉导管病人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0例)和研究组(n=50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31例,年龄在18-76岁,平均(51.35±5.13)岁。颈内静脉穿刺置管13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10例、股静脉穿刺置管7例、PICC20例。观察组中男18例,女32例,年龄在21-81岁,平均(53.91±0.46)岁。颈内静脉穿刺置管12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11例、股静脉穿刺置管9例、PICC18例。比较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次实验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病人及家属知晓本次实验目的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能主动配合实验过程;病人无精神疾病。
1.2 感染因素。①自身因素:根据病例得出容易出现导管感染的病人为糖尿病肾病病人、狼疮性肾炎病人以及贫血严重导致抵抗力下降病人;②置管部位与时间因素:因为股静脉解剖位置的原因,所以股静脉置管感染率显著高于颈内静脉置管与其他部位置管。部分病人因为内瘘手术不及时或内瘘成熟度不够,不能按时使用或其他因素导致导管留置时间增长,增加感染机会,导致病人穿刺部位产生皮下血肿、渗血等情况;③导管因素:在病人体内留置导管时需要注意选择高弹性硅胶导管,此类导管不容易受到酸碱药物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组织生物相容性,不刺激血管壁,可有效减少导管感染情况,延长导管留置天数;④环境因素:情况紧急,没有在无菌环境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1.3 方法。两组病人均留置静脉导管。对照组病人实施常规护理,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更换敷料,严密观测病人局部皮肤情况,注意监测病人各项生命体征,对病人实施健康宣教。观察组病人实施精细化护理,具体如下:
(1)病人进行透析操作前,医生首先选择两块无菌纱布浸湿0.5%的碘伏消毒液,上机前护理人员需要戴好无菌手套,首先打开敷料,评估导管经皮肤出口处的长度,密切观察病人导管出口处是否出现渗液、渗血、红肿等状况。消毒导管出口,清理导管出口渗液、渗血及血痂,使用碘伏纱布覆盖导管皮出口5-10 min,敷过后使用无菌干纱布进行固定。
(2)护理人员打开置管外端纱布,敷无菌纱布与治疗巾,消毒导管口、管道与夹子,分别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动脉管与静脉管内的封管肝素盐水约2 mL,观察导管是否出现堵塞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血凝块。护理人员使用无菌技术连接静脉血路后开始进行透析,然后使用无菌纱布包裹管路与质管连接处,使用治疗巾包裹体外导管,胶布固定。透析过后护理人员使用0.5%的碘伏消毒动静脉导管衔接处,取出血路管再次消毒,然后可以正常进行封管、换药以及固定工作。
(3)护理人员注意每日2次通风透析间,每次通风时长为30 min,2次紫外线消毒透析间,用含氯消毒剂拖地面2-3次,病人透析时告知家属与陪护者不得进入透席间。
(4)如果病人导管内形成血栓导致导管产生部分堵塞或全部堵塞,血液透析需求量达不到透析标准,此时护理人员需要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常用方法为使用1.6-1.8 mL十万U的尿激酶盐水注入导管中,让液体在导管内留置20-30 min后抽出溶解的纤维蛋白,防止血栓进入血液,大部分病人导管堵塞后使用尿激酶溶栓都可以恢复通畅。
1.4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病人干预3个月后发生导管感染情况与预后情况,判断导管感染标准:①导管留置时间≥72小时;②导管出口2 cm范围的皮肤出现感染情况;③经过检查得出病人白细胞计数升高,外周血细菌培养为阳性,实验中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④导管细菌培养结果>500CFU/平皿。病人满足条件①且满足条件②、③、④中任意一点即可确诊为导管感染[2]。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0软件包处理数据,用()表示计量资料平均数并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用频数描述计数资料并用χ2进行组间比较,P<0.05表示具备统计学意义。
2.1 比较两组病人导管感染情况。观察组出现导管感染发生率为6%,对照组出现导管发生率为26%。观察组导管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导管感染情况比较[n(%)]
2.2 比较两组病人导管感染相关风险因素。观察组在无菌操作、拔除/留置导管护理操作规范、静脉置管天数、穿刺部位皮下血肿、穿刺部位渗血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导管感染相关风险因素
当前临床肾脏代替常规疗法为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是该项治疗方法的主要血管通路,是透析质量的基本保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为了保证病人导管时刻保持良好功能,护理人员需要定期观测与评估病人导管功能,及时发现导管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延长导管寿命。随着现代医疗技术与护理模式的不断发展,医学知识普及率越来越高,民众维权意识开始觉醒,病人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要求也随之升高,护患纠纷发生率不断上升。相关数据显示,约80%的护患纠纷产生原因与沟通不良有关[4]。所以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并合理利用沟通技巧,可有效降低护患纠纷发生概率,提高病人护理满意度,改善病人预后情况。经过本次研究得出,观察组导管感染发生率(6%)明显低于对照组(26%);观察组在无菌操作、拔除/留置导管护理操作规范、静脉置管天数、穿刺部位皮下血肿、穿刺部位渗血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护理人员在护理病人过程中合理利用沟通技巧,及时与病人进行沟通,耐心倾听病人诉说,了解病人心理需求,给病人讲解插管过程以及相关疾病知识,对病人进行健康宣教,纠正病人错误认知,可有效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要注意为病人打造一个干净、舒适、安静的病房,做到充分尊重病人及家属,减轻病人治疗压力。护理人员在与病人进行沟通时,注意语言轻柔、态度温和,缓解病人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需要注意密切观测病人插管出口处皮肤,定期消毒,及时更换敷料,防止病人出现插管感染、穿刺部位皮下血肿、渗血等情况,影响治疗效果[5]。
综上所述,血透病人留置静脉导管后采用精细化护理,可有效预防病人出现插管感染情况,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