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成龙
(哈密新中兴工贸有限公司,新疆 哈密 839000)
矿区位于哈密市东南137°方位,直距129km处,行政区划属新疆哈密市管辖。本文对哈密市天湖Ⅰ号白云岩矿的基本地质特征及成因展开探讨,以供参考。
区域出露地层的有:元古界、震旦系、寒武系地层及第四系。元古界中天山群贯穿区域中部,南北两侧为断裂所控制,根据不同的岩性组合划分了星星峡组(Ptxb)和卡瓦布拉克组(Ptk)两个组。星星峡组呈北东东向分布于区域北部,两者整合接触,岩性组成为:灰色石英片岩、大理岩、石英岩。卡瓦布拉克组呈近东西向分布于区域中部及西南角,与上覆地层震旦系中统(Z2)呈断层接触。岩性主要为白色、灰色大理岩、白云岩、灰色石英片岩、石英岩。该组含镁或富含镁的碳酸盐沉积发育,是白云岩矿的主要的含矿层位。震旦系区内仅出露有中统(Z2),呈近东西向分布于区域中部,主要由深灰色硅质灰岩、硅质页岩、白色白云岩、白色、灰色大理岩、灰色片岩、片麻岩组成。与上覆下寒武统西大山组地层呈整合接触。寒武系区内仅出露有下统西大山组(€1x),呈近东西向零星分布于区域中部及西南角,主要岩性为一套含磷、铀、钒的炭质、硅质岩、黄铁矿化泥板岩,紫红色硅质页岩,底部常有角砾状灰岩。与上覆地层志留系呈超覆不整合接触。第四系主要分布于区域北西部和中部(如图1)。
图1 区域地质图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塔里木板块(一级)-塔里木北缘陆缘构造带(二级)-公婆泉早古生代岛弧(三级)之中天山中间隆起带。区内褶皱、断裂构造较发育。
1.2.1 褶皱构造
区域地处中天山中间隆起带,北侧为北天山地向斜褶皱带,南侧为北山褶断带切勒塔格复背斜的东部,中天山中间隆起带呈北东70°方向带状分布,南北两侧为捷山子大断裂控制。根据所受的不同构造作用,及其地层、变质作用等不同因素,将该带分为南北两个平行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北为捷山子隆起,南为天湖凹陷,(基本特征见表1)。捷山子隆起:呈一东宽西窄的带状,二侧均为大断裂控制,组成捷山子隆起的岩石,主要是各旋回期的侵入岩(约占1/3)其次是元古界的各种变质岩。背斜核部由中天山群星星峡组组成,翼部主要由卡瓦布拉克组成。天湖凹陷:呈一西宽东窄的带状,北西为捷山子大断裂与捷山子隆起相隔;西南为红柳河断陷。凹陷内为一系列的紧闭线状褶皱,由于天湖岩体的侵入,它们被分割为东西二段,这些褶皱具有共同的特征,褶皱走向由北东70°至近东西向,其向斜部分均由寒武世石英岩或石英片岩组成。
1.2.2 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在区域内不甚发育。捷山子大断裂呈北东东向横贯全区,是区内主要构造单元的分界线,区内构造线方向其一致。捷山子大断裂表现为规模大、发生时间早,活动时间长,在地史发展中,不仅控制着不同构造单元的地质发展,而且也是岩浆活动的良好通道,沿断裂带岩石受到了强烈破碎或糜稜岩化。
表1 中天山中间隆起带次级构造
勘查区出露的地层单一,仅见有元古界中天山群卡瓦布拉克组(Ptk),岩石组合为中厚层状绿泥石石英片岩夹白云岩,绿泥石石英片岩与白云岩为整合关系,界线清楚。
(1)白云岩:为本次勘查的主要对象,矿体即赋存其中,分布于详查区中部和东北角,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单斜产出,岩层产状338~340°∠46~47°。中部白云岩层在区内出露长度2066m,出露宽度73m~172m,沿走向于东西两侧延伸至区外。东北角白云岩层在区内出露长度634m,出露宽度37m~109m,沿走向于东西两侧延伸至区外。岩石呈灰色~灰白色,细晶~中粗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白云石组成,含少量陆源碎屑和方解石。白云石含量占95%以上,粒径0.06mm~2mm,聚片双晶发育,双晶纹平行于菱形解理的短对角线;方解石粒径0.06mm~0.25mm,分布不均匀,含量2~10%。
(2)绿泥石石英片岩:为勘查区内主要出露岩石,分布于全区并延展至区外。岩层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单斜产出,产状338~340°∠46~47°。岩石风化面灰白色,新鲜面绿色、浅灰绿色,中细粒均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矿物组成主要为石英,次为绿泥石。石英呈粒状,局部可见三边嵌晶结构,大小0.5~5.mm,含量65~85%。绿泥石呈片状,大小0.2~2mm,含量20~30%。
勘查区构造简单,总体上为一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岩层层理清晰,产状稳定,产状338~340°∠46~47°。
详查区岩石主要受区域变质作用影响,岩石往往发生一定程度的重结晶,总体变质程度中-深,属碳酸盐相中深变质。
在勘查区范围内圈出了两个白云岩矿体,均产于元古界中天山群卡瓦布拉克组(Ptk)白云岩中,矿体出露良好,无第四系覆盖,矿体的分布、形态、规模分述如下。
K1号矿体位于详查区中部,是区内的主要矿体。呈似层状产出,总体呈南西—北东向延伸,产状335~345°∠47°。矿体控制长度1605m,厚9.56m~17.18m,平均厚13.44m,最大延深82m,最大垂深58m,沿走向两端自然尖灭(图2)。矿体沿倾向厚度基本无变化,沿走向厚度变化较稳定,厚度变化系数45.09%。
K2号矿体位于详查区北东部,呈透镜状产出,总体呈南西—北东向延伸,产状335~345°∠47°。控制长度205m,厚9.8m~19.80m,平均厚度8.27m,最大延深43m,最大垂深30m,沿走向两端自然尖灭(图2),厚度变化系数120.82%,属厚度不稳定类型。
图2 矿区地质简图
3.2.1 矿石的结构构造及矿物成分
K1、K2号矿体的矿石类型相同,岩性特征基本一致。矿石为浅灰~灰白色,细晶~中粗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白云石组成,含少量陆源碎屑和方解石。白云石含量占95%以上,粒径0.06~2mm,聚片双晶发育,双晶纹平行于菱形解理的短对角线;陆源碎屑呈次棱角状~次圆状,粒径0.06~0.25mm,成分为石英,少量岩屑,分布不均匀,含量3%;方解石粒径0.06~0.25mm,零星分布,含量2%;另有少量褐铁矿,粒径0.05~0.1mm。
3.2.2 矿石的化学组分
K1号矿体矿石主要化学组分含量为:CaO31.22~39.62%,平均35.07%;MgO15.28~21.81%,平均18.29%;SiO21.17~2.65%,平均1.75%;Al2O30.32~1.80%,平均0.96%;Fe2O30.87~1.96%,平均1.35%;Mn3O40.05~0.12%,平均0.08%;S 0.04~0.09%,平均0.06%;P 0.04~0.13%,平均0.08%;烧失量39.14~41.85%,平均40.65%。
K2号矿体矿石主要化学组分含量为:CaO 32.02~39.01%,平均34.61%;MgO 16.12~21.78%,平均18.84%;SiO21.34~2.17%,平均1.77%;Al 2O30.84~1.20%,平均0.94%;Fe2O31.17~1.62%,平均1.31%;Mn3O40.04~0.09%,平均0.06%;S 0.05~0.08%,平均0.07%;P 0.04~0.07%,平均0.06%;烧失量40.43~41.75%,平均41.30%。
矿石自然类型单一,为白云岩,按工业适用性,其工业类型为熔剂用白云岩。根据熔剂用白云岩一般工业指标对矿石有益有害组分含量的要求,对比本矿矿石的组分含量情况(见表2)可知,K1、K2号矿体总体质量均达到熔剂用白云岩一般工业指标工业品位的要求,且两者矿石质量相近。
表2 矿石品级质量对比表
勘查区矿体均为裸露的基岩,地形为正地形。矿体内部结构较为简单。矿体的顶、底板均为白云岩,呈灰~灰白色,细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白云石占90%、方解石10%、褐铁矿微量。白云石粒径0.1~0.2mm,在白云石间含有泥质点、半自形粒状方解石、细粒褐铁矿。白云岩矿与非矿界线是依靠化学分析结果确定的,顶底板白云岩的MgO含量均小于15%。矿体内部没有夹石。
矿体呈厚层状-块状、以白云石为主的白云岩矿体,系正常浅海相沉积环境中形成,并经过后期的变质作用而形成,其成因属正常沉积变质类型矿床。
新疆哈密市天湖Ⅰ号白云岩矿基本查明了矿区成矿条件和地质特征,基本查明了矿体形态、产状、规模、空间分布、品位及变化情况,探讨了矿床成因、成矿规律等。初步进行了矿床开发经济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