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儿童”到“懂儿童”: “观察 -解读-支持”系统探索20年

2021-01-04 13:56吴亚英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雪人儿童幼儿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真理,那么“有了爱不一定有教育”也是真理。请看例子:

一个小班的女孩正用纸片粘贴她的“雪人”。她不时地看看屏幕上的雪人,又看看同伴。该贴雪人的手了,这时,老师走来拿过雪人的小手,在胶棒上划了几下,贴到了雪人身上。老师走了,女孩盯着对面的男孩,又低头看看自己的雪人。哦,她的雪人还没有嘴巴,而唯一的那支笔还在男孩手里。她就这么等着,终于等到男孩用完了笔,她拿过笔,在雪人脸上画了一个弯弯的嘴巴。

在该案例中,女孩能耐心等待并自己画出雪人的嘴巴,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她也可以自己粘贴雪人的手。但教师的介入让女孩失去了一次自我锻炼的机会。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不断发展的、具有无穷的力量;而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对他们的责任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帮助他们去完成他们自己应该完成的有益活动。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爱儿童,不是“老师觉得你需要帮助”,而是懂儿童的心思和逻辑、懂儿童的个体差异和成长规律。爱儿童体现的是人文情感,懂儿童反映的是科学追求。如果说爱儿童是教育的前提,那么懂儿童则是实现教育价值的基础。

怎样才能懂儿童?首先要看见儿童,其次要理解儿童,而后为儿童提供适宜且有效的支持或教育。下面结合我园探索了20年的“观察-解读-支持”系统具体谈谈。

一、“观察-解读-支持”系统简介

“观察-解读-支持”系统简单地说就是看见幼儿行为,看懂幼儿需求,并支持幼儿调用其内在动力机制去主动学习、自主发展,也即“科学观察-精准解读-有效支持”的循环递进。

观察幼儿,就是观察他们的表情、动作、言语。这些信息都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幼儿。为此,我们应努力做到在单位时间内看到尽可能多的信息。除了观察技术,更要储备教育内涵。事实证明,一个具有厚实的理论功底、熟知幼儿各方面发展指标并能专注当下的教师,一定会比其他教师观察到更多的信息。

解读幼儿,包括解读他们的意图与感受、内在生命力、年龄特征、个体差异、基础点和发展点。解读越精准,对幼儿的理解也就越到位。其中,了解幼儿的意图和感受、看到幼儿内在生命的力量是我们最为看重的。

支持幼儿,表现在踩准活动的时机、内容、方式及程度这些点,尽可能做到因人而异、应需而行。

这三个部分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比如:观察是获取支持依据的方式,也是检验支持成效的手段;解读的精准度既依赖观察所获信息的多少和客观真实程度,又决定了支持的有效度。

二、“观察 - 解读 - 支持”操作要点

1.观察环节

我园探索出基础性观察和研究性观察两种模式,让“面向全体,兼顾个体差异;面向个体的全面发展,兼顾优势智能和当下情绪”的原则落了地。

基础性观察主要用在区域活动时段和来、离园等生活环节。我们对此类观察有保底要求:以区域活动观察为例,每天两教一保联手,必须明确所有幼儿在哪些区域活动、一半幼儿在做什么及如何做,至少与3名幼儿聊聊感受和想法,并优先解决情绪问题和必要的知识点或技能。需要说明的是,观察一半幼儿的总时长是由教师的可用时间决定的。

研究性观察建立在基础性观察的基础上,观察对象可以是个别幼儿,也可以是某类或某组幼儿,观察目的包括某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追踪他们的学习进程和发展轨迹。

2.解读环节

解读方法主要有四个:一是聊天法,通过聊天了解幼儿的意图、感受及前因;二是共玩法,在游戏过程中发现幼儿的基础点和挑战点;三是理论分析法,借助科学的教育理论明白幼儿需求背后的心理机制或发展动因;四是用常模参照法清楚幼儿的发展水平及独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应用聊天法和共玩法时,要在意幼儿的感受;与幼儿共玩时,发现幼儿玩的劲头和水平提高时,要及时抽身。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做事实性判断和分析。

3.支持环节

从时机与时长的角度来说,可分为即时支持和持续跟进支持两种。即时支持表现为:回应幼儿当下的情绪情感、对幼儿非常好的品行表现及时做出行为反应型应答;提供幼儿急需的材料,教授幼儿急需的知识技能等。从支持对象来看,分为面向全体、小组和个体,因需而定。从支持方式看,有引导幼儿合理表达情绪情感的情感支持,有把时间、空间还给幼儿的时空支持,有把材料选择权还给幼儿的材料支持,还有经验拓展支持。

三、“观察-解读-支持”系统的支持体系

1.从心理逻辑出发架构并实施园本研训的框架

要有效发挥“观察 - 解读 - 支持”系统的作用,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针对系统的行为目标(即多看一点、有溫度一点、多懂一点、支持对口一点),我们根据教师在不同方向会面临的挑战,采用相应的推进策略。

自2009年9月起,我们先后经过“愿观察-学观察-用观察-精通观察”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用不同的推进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在此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关注教师的心理和能力基础,更强调分层培训。比如:本园区共27个班,有56名带班教师和1名实习生。其中,入职1个月、入职1年零一个月的各有9人,共计18人,占比32%。这些新教师最该突破的不是专业观察技术,而是打牢整体专业根基,完成从学生角色向职场角色的转变,从专门知识学习向知行合一的方向转变。在此阶段,他们专业技术核心任务是:关注幼儿的心能定一点再定一点、时长长一点再长一点,让脑海中储备的幼儿形象从概念化走向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尤其要接纳那些让他们烧脑的、恨不得蹦起来的幼儿,理解幼儿的与众不同。

2.重构园本课程,真正支持系统运行

(1)通过观察重构课程的历程

刚刚开始实施“观察-解读-支持”系统的时候,我们很少能看到“真孩子”。通过观察发现,原来是课程组织形式禁锢了幼儿,于是我们就调整了形式。2010年2月,我园开始组织“野趣”户外混龄活动,在户外活动时间,想去哪、跟谁去、做什么,都由幼儿做主;2012年,由保健室牵头,研究生活环节对幼儿自主发展的价值,从独自入园与自主盛餐开始,启动自主生活的改革;2013年,启动室内自选区域活动的改革,推行大板块作息制,让幼儿有相对充分的时间游戏,让游戏玩出深度、玩出水平。

幼儿开始自主玩之后,我们也开始思考幼儿的发展在哪里。2014年,我们依托江苏省课程游戏化建设的东风,借力专家,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反思,提高课程建设内涵,让观察-课程-幼儿发展之间建立互融互促的关系。2018年,又依托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幼儿行为观察的支持性课程建设”,积累基于观察、成于发展的生本课程建设经验。

(2)重构课程中给予教师的支持

一是解决教师精力问题,做好加减法。减去对幼儿发展而言无效或低效的工作,比如给成人检查或欣赏用的环境布置、主题墙,性价比极低的自制教玩具和一些毫无价值的台账。将重点放在基于观察的每日动态与周计划,基于观察的分享交流和档案袋评价,立足差异的课程资源开发,支持幼儿自主发展。

二是变管理为领导,推行“三领·三做”领导机制、“即时·实证”教研机制、“他助·内驱”联动机制,充分给予教师自主权,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整个“观察-解读-支持”系统的运行效率。

从“爱儿童”到“懂儿童”,是儿童“观察-解读-支持”系统的建构实践探索的过程,也是抽丝剥茧、追本穷源的过程,还是不断体悟“让每颗星星都闪光”的深刻内涵和不断清晰幼儿自主发展概念、不断完善幼儿自主发展相关指标的过程。这是我们心智成长的过程,是儿童真正站在幼儿园中央的过程,更是我们内在儿童活起来的过程。

(本文根据吴亚英园长在“儿童在幼儿园中的地位”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删改整理。)

猜你喜欢
雪人儿童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雪人伴童年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雪中的雪人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雪人
幼儿画刊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