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与曲艺融合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2021-01-04 18:20孙宏亮
曲艺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说书人陕北曲艺

孙宏亮

文化旅游是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产物,是指以文化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体验活动,包括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层面,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已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以文塑旅、以文彰旅”“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景区”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指明了方向和思路。在此背景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别,曲艺与旅游该如何融合发展,二者融合发展的可行性路径如何,本文尝试以陕北说书为例,做一些初步的探索。

文化旅游的关键在文化,是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进行感知、体验,获得文化享受的过程。深入发掘陕北说书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不仅有助于提升旅游的质量,增强特色和吸引力,而且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一)历史文化内涵

陕北说书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巫瞽”,伴随着中国古代盲人说唱文学的演变,二者共同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清初康熙年间编撰的地方志中出现了“刘第说传奇”的记载 ,说明陕北说书已发展成熟。据当代研究者调查,20世纪中期山东、河南、山西、陕西4省盲人说唱曲种共36种,其中形成时间可考的29种,绝大多数形成于清代中后期。 由此可见,在北方盲人说唱曲种中,陕北说书的形成时间是很早的。加之受陕北封闭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保護机制的影响,陕北说书一直保留着较古老的形态,被誉为中国民间叙事文学的“活化石”。背负三弦(或琵琶)沿着崎岖山路蹒跚而来的盲说书人,不仅是行走在黄土高原上的荷马,从他们的演唱中,人们也可领略到先秦瞽蒙和宋代“负鼓盲翁”的遗风。

陕北说书是陕北历史文化的表现形式,是陕北劳苦大众“苦难的、爱情的、抗争的史诗”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气候干燥,自然条件恶劣,加之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民族杂居,多民族文化融合碰撞,生活于斯的陕北人,除了饱受战乱迁徙的煎熬,还不断承受着自然灾害带来的痛苦。可以说,苦难是陕北文化的根性和灵魂。惟其如此,陕北说书的总体演唱风格粗犷豪放,浑厚苍凉,尤其是大量苦音悲调的使用,总使人感到一种深沉的悲凉之气,充分彰显了陕北文化外喜内悲的特质,其中既饱含着盲说书人痛苦的生命体验,也蕴含着陕北人苦难的历史记忆。例如,陕北说书中“遭年成”的经典书套用极其夸张的语言形式与内在情韵的悲苦形成强烈的反差,将自然灾害带来的苦难表现得淋漓尽致。再例如,陕北说书中的爱情故事大多是女性追求男性,女性形象不仅年轻美貌,对爱情忠贞不渝,往往还武艺超群,集美女、情女、侠女于一身,大胆执着地追求与书生的爱情,洋溢着饱满的生命激情。女性形象的这些特点,既表现了民间文学的审美趣味,又表现了陕北中原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融合态势下女性真率、热烈奔放的性格特征,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二)宗教和民俗文化内涵

从表演形态看,民间“活态”陕北说书依附于宗教信仰仪式而存在,分为“家书”和“会书”。除演唱传统书文之外,二者都包括请神、参神、安神、送神等仪式程序,反映出与民间宗教信仰的密切联系。随着时代发展和农村人口的减少,当代陕北说书表演逐渐广场化、舞台化,“家书”数量急剧减少,但遍布城乡村镇的庙会,仍然是民间说书人表演的主要台口,延续着古老的传统。

除了与民间宗教信仰的密切联系,陕北说书还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涉及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诸多方面。例如《走州县》《夸延安》《夸子长》《夸榆林》《延安十三县特产》《房二娘》等小段,说书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民俗生活的画卷,如数家珍般地向听众展示了异彩纷呈的陕北地域文化。

(三)红色文化内涵

红色文化是陕北说书特殊的文化内涵。20世纪40年代以韩起祥为代表的陕北说书人把说书从乡村带上延安文艺的舞台,通过“新书改造运动”,创作并演唱了《张家庄祈雨》《刘巧团圆》《张玉兰参加选举会》《王丕勤走南路》《时事传》《宜川大胜利》等新书,赋予陕北说书具有当代生活意义的题材,极大地丰富了陕北说书的文化内涵。

2006年5月,陕北说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政府和文化部门重视,抢救和保护工作成果较为显著。作为责任保护单位,延安曲艺馆连续举办了十多期民间艺人培训班和展演活动,民间说书人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在各类曲艺赛事中屡获大奖;一批优秀新曲目不断登上舞台,极大地提升了陕北说书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但从整体上看,目前陕北说书旅游开发并不充分,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第一,缺乏健全的开发机制,一些民间说书人自发地进入景区演唱,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引导,行为不规范,说书人自身权益也很难得到保障。

第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宣传中,存在过度强调以红色文化出位的倾向,对民间陕北说书重视不够,尤其是濒临消亡的琵琶书和“米脂老调”“急三腔”“梅花调”“靠山调”等独特的流派遭到忽视,没有被纳入开发的范围。

第三,个别景区把说书当作招揽游客的手段,为迎合游客的消费心理,过度商品化,破坏了陕北说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例如在一些酒店和农家乐,游客可以像点菜一样照单消费,要求说书人演唱一两个荤段子,而真正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书目,却鲜有人问津。

第四,一些已建成的纪念馆、说书馆和演艺场所多以政府文化工程方式存在,未能实现与旅游融合。例如,榆林市榆阳书场自建成以来,已邀请多位民间艺人坐场演唱传统长篇曲目,可惜只在每周六晚上举行,便于当地社区参与,却不利于外地游客观赏。

陕北说书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要在有效保护和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的前提下,遵循适宜性原则,通过合理利用和开发,“以文塑旅、以文彰旅”,促进二者高质量发展。参考国内成功案例和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从旅游开发的视角,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模式具备可行性,值得借鉴。

(一)博物馆模式

博物馆模式是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的基础型模式,特点是以静态展示为主,内容种类齐全,便于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也便于游客直观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甘泉县桥镇张俊功说书纪念馆、延安鲁艺文化园区韩起祥馆、延安新区陕北说书馆已相继建成开放,它们都具有博物馆的属性。特别是2020年建成的延安新区陕北说书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文字、图片、实物以及视听和场景等体验方式,全面展示了陕北说书的历史淵源、基本特征、内部分布、主要流派以及当代代表性说书人。此外,该馆一楼还设有小剧场,为游客现场观赏说书表演提供了便利。相关部门应该通过合理的规划,尽快将上述纪念馆和说书馆纳入旅游线路,将其打造成陕北说书文化旅游的亮点。

(二)景区演艺模式

陕北说书表演形式简单,说书人只需一把三弦、一副甩板,所谓“一人一马一杆枪”即可演唱,十分便于进入旅游景区表演。因此,景区演艺是陕北说书与旅游融合最简单易行的方式,在一些景区也已司空见惯。例如在延安宝塔山小东门广场、枣园“延安1938”景区,游客都可见到说书人的身影。但是,景区演艺模式并不应该是简单的撂地演唱,而是要充分发挥说书的特点,尽可能使演唱内容与景区相关联,用说书解说景点,使游客在讲解员的讲解之外,获得更加生动鲜活的故事。

日本学者柳田国男认为:“传说的核心必有纪念物。无论楼台庙宇、寺舍庵观,也无论是丘陵墓塚,宅门户院,总有个灵异的圣址……尽管很少有人因为有这些遗迹就把传说当真,但毕竟眼前的实物唤起了人们的记忆,记忆又联系着古代的信仰。” 纪念物不仅是传说产生的客观凭借,而且能够增加其可信性。作为旅游景点的遗址,都有与其相连接的传说,这恰好可以发挥曲艺叙事和演唱故事的特长,为陕北说书与旅游景点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契机。在这方面,目前已有现成书词可用的,如被誉为子洲县“四大名山”之一的柏全山、米脂县姬家峁村天圣山,二者都已被当代政府打造成旅游景区,大殿中供奉的“三皇”塑像庄严雄伟,庙侧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撰写的碑记巍然屹立,字迹斑驳可见。每年庙会期间,都有说书人表演,游客络绎不绝。试想此时说书人拨动三弦,将韩起祥《大翻身记》中“三皇”创始说书的一段书词和盘托出,游客必然为其哀婉凄切的演唱所打动,继而为太子的不幸而唏嘘,并最终领悟出关于说书起源和“三皇”信仰的文化意蕴。再例如神木市杨家城、黄龙县穆柯寨,这些景点连接着杨家将的传说,是陕北说书传统书目的主要题材内容。此外,榆林镇北台、绥德韩世忠庙、米脂李自成行宫、靖边统万城等遗址,都是陕北说书演唱故事的“纪念物”,可用说书来解说。

尤其是陕北作为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革命老区,每一处革命旧址、每一个红色景区都发生过生动感人的红色故事,若把这些红色故事改编成书词,交由说书人进入景区演唱,这无疑是陕北说书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最佳路径。例如《我给毛主席说新书》《枣园来了秧歌队》《军民大生产》《宜川大胜利》,这些新书词分别与杨家岭、枣园、南泥湾和瓦子街有关,通过说书人声情并茂的演唱,很容易将游客带入历史的场景,既感受到陕北说书的魅力,又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红色文化的熏染。

(三)民俗节庆模式

民俗节庆模式是指将陕北说书融入陕北民俗节庆活动中,依托民俗节庆活动,促进陕北说书与旅游融合发展。陕北说书与民俗和宗教信仰仪式有着密切联系,“会书”赖以存在的庙会,本身就是农村节日的盛典。在传统“家书”的基础上,当代陕北说书发展出暖窑书、祝寿书、开业庆典演唱等新的表演形态,与民俗节庆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民俗节庆模式可谓是陕北说书原真性的还原,游客不仅能领略异彩纷呈的民俗节庆活动,还能观赏到原汁原味的说书表演。

(四)“曲艺之乡”模式

“曲艺之乡”模式是指以“中国曲艺之乡”为依托,充分发挥其演唱人才集中、曲艺文化底蕴厚重的优势,构建以传统曲艺为主题,展示曲艺文化的旅游开发方式。目前,延安市安塞区和榆林市横山区已被中国曲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这两个区都是陕北说书分布的中心区域,特别是横山素有“说书窝子”之称,不仅说书人数量众多,当代陕北说书大师韩起祥、张俊功、王学师均出自横山,而且整体演唱风格古朴自然,代表了陕北说书的“正宗”。“曲艺之乡”模式既可以对原有特色民俗村寨进行保护性开发,活态展示传统说书和民俗风貌,也可通过人为地开发打造,以主题村寨的方式,将不同表演形态、流派风格与民俗风情整合汇集在一起,立体式呈现在游客面前,使游客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地感受到陕北说书口头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领悟陕北说书的文化精髓。

(五)文化创意模式

文化创意模式是把传统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模式。基本思路是将陕北说书与剪纸、农民画、布堆画、皮影、民间手工艺等艺术形式和元素相结合,通过创新设计和创作,包装打造成文化内涵深厚、具有震撼力、冲击力和审美感染力的文化旅游产品,以市场运营的方式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例如,陕北盲说书人怀抱琵琶、向天而歌的夸张形象,以及说书人使用的曲项琵琶、甩板、蚂蚱蚱等乐器和道具,都可以开发成民间艺术品、工艺品。此外,还可以借助动漫手法,增强旅游产品中的民间艺术元素,把《大脚娘》《刮大风》《小两口抬水》《老两口争热炕》等经典小段中的人物形象和动作用剪纸、农民画、布堆画、皮影表现出来,配上字幕,制作成系列动画片,既原汁原味地保留说书人演唱的声音,又具有当代流行的文化创意色彩。

以上几种模式,都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较成熟的模式,并且形成了实证性的价值评价体系。本文结合陕北说书的特点,探索其文旅融合发展的可行性路径,希望有助于推动传统曲艺的合理开发利用。

(作者:中国曲协陕北说书艺术委员会委员、延安大学文学院教授)(责任编辑/邓科)

猜你喜欢
说书人陕北曲艺
说书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明清之际陕北民间信仰与自然灾害调查研究
《曲艺泉城》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陕北老人》
变与不变中看“说书人”
变与不变中看《说书人》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