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婷 宋家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和新思想,引起学界普遍关注。他们围绕《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和党的十九大报告,进行了深入探讨,在理论渊源、核心要义、思想内涵、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等方面出了很多理论成果,反映了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的百年历程。2019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形成了讲政治的优良传统。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是党的建设中一个常抓常新的永恒课题。我们党从建党之初,就注重党的政治建设,有关这一点,学界是确信无疑的。对于什么时候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概念与内涵、党的政治建设百年创新发展的逻辑以及启示,学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笔者来谈一些认识。
一、党的政治建设的提出与内涵
在党的百年历程中,关于政治建设具有统领作用的认识是一致的,但在早期党建历史上没有形成理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党内没有严格区别政治与思想,认为政治问题就是思想问题。第一个引用政治意识的是瞿秋白。1923年9月,瞿秋白在《五卅前无产阶级参加国民革命的问题》中,引用了列宁关于政治意识的论述,认为“阶级的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输入工人阶级”;1928年年底,中共中央正式使用政治意识,去认识估量同志。从文意理解,这里所指的政治意识,就是指思想认识。以后在很多场合,他们常常将思想政治并提,比如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上保持一致等。
二是政治不易被文化层次较低的工人农民接受。北京共产主义早期组织的报告认为:北京是中国北方的政治中心,但居民不关心政治。当中国存在着君主政体时,人们把政治看作是帝王个人的事;革命以后,则把政治看作是军人个人的事情,看作是各种政客的事情。因此,政治问题仍然不被重视。[1]P11
三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人的政治行为是由思想支配的。从《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来看,政治概念比思想概念出现要早。思想概念的出现,是在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转战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后,为了改造农民、小资产阶级的非无产阶级思想而提出党内思想教育。
为了理解政治建设的理论发展轨迹,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展开。
1.党的政治建设的概念提出。有关党的政治建设概念提出的时间,学界有不同的见解。有学者认为,1990年12月召开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首次提到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也有人认为,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是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但笔者认为,党的七大首次提出党的政治建设,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党采取“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的毛泽东同志的正确的建党路线。主要依据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的十九大提出党的政治建设这个重大命题,并强调,我们党历来注重从政治上建设党,从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到1945年党的七大提出“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2]P92。
2.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渊源。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渊源,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政治建设的理论,二是我们党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在探讨理论渊源时,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二者是一脉相承的,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建党的科学理论。在党的建设史上,对政治建设形成理论的是毛泽东。毛泽东在革命时期提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以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建设时期又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3]P449“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4]P226。邓小平提出,“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5]P166。习近平总书记是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不仅讲政治,而且强调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作为根本性建设。
3.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内涵。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学界没有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党的政治建设是指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保证其在政治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实行既定的政治目标,而进行一系列政治方面的建设。还有学者认为,党的政治建设是指为推动党的事业和加强党的建设而在政治方面所开展的工作。笔者综合这些专家的观点后认为,党的政治建设是关于党的政治属性、政治纲领、政治路线方针政策等理论逻辑和政治宣传、政治生活、政治意识、政治影响等实践逻辑,以及关于政治纪律、政治巡视、政治目的等价值逻辑在内的庞大逻辑体系。在这个逻辑体系中,逻辑起点、逻辑前提、逻辑结构和逻辑脉络共同构成党的政治建设的百年发展历程。
二、党的政治建设的百年发展邏辑
在党的政治建设的逻辑体系中,逻辑起点是党的政治属性,逻辑前提是党的政治纲领,逻辑结构是内容、目的与地位,逻辑脉络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1.党的政治建设的逻辑起点——党的性质。逻辑起点是研究政治建设的理论元素。逻辑起点是用最初的概念来表达,并且贯穿全过程。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中规定,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党的政治任务是发动工人阶级,进行阶级斗争。在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中,提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急先锋”。可以认定,逻辑起点是党的政治属性。任何政党都有自己的政治属性,政治属性是党的根本属性。所谓政治属性,就是党的性质,是党性的集中体现。政党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的政治代表。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政党,这就是其阶级属性,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本质属性。关于党的性质,其理论与实践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创新。一大党纲只规定了党的名称,其阶级基础与政治性质在决议中体现。党的一大至六大,在党章中没有规定党的先锋队性质。七大党章比较完备,规定了党的政治属性,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是它的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阶级基础仍是工人阶级,但实际上在逐步扩大,用“先进”与“最高”概括出其性质。十二大党章是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新党章,吸收了以前的创新成果,该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十六大党章将“一个先锋队”性质修改为“两个先锋队”性质,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在党章表述上是第一次,但“两个先锋队”性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有完整的表述。第一次提出“两个先锋队”性质的是1935年12月25日瓦窑堡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的决议》。该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6]P620。1937年10月,毛泽东在《论鲁迅》中指出:“我们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最彻底的民族解放的先锋队”[7]P9。可以看出,对于“两个先锋队”性质的认识经历了长达60多年的实践,才被全党接受形成共识,并写入十六大党章,此后被固定下来。
2.党的政治建设的逻辑前提——党的纲领。党的政治纲领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是反映党的政治能力的名片。中国共产党的定义分为两层,一是党的性质,二是党的最高纲领。党的性质是研究党的政治建设的逻辑起点,而党的纲领是研究党的政治建设的逻辑前提。按照政治学原理,具有纲领是成为政党的前提,没有纲领就不是政党。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一定阶级或阶层的积极分子,为了阶级利益和政治目标,即为了取得政权和巩固政权而形成的政治组织。为了从政治纲领上论证党的政治建设百年创新发展,我们必须把它分两个层次,即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最高纲领是不变的,如果实现了最高纲领,政党的目标实现了,政党也就自然消亡了。关键是最低纲领,它随着革命的进程在不断变化。最低纲领的变化,反映了党百年间不断取得的阶段性胜利。党的一大党纲,学界普遍认为只规定了党的最高纲领;但笔者认为,一大党纲分为两个层次,即必须“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资本家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前面一层是最低目标,后面一层是最高目标。党纲还规定,“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1]P3。实际上,这个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太理论化,不具体,没有联系当时的社会实践,没有反映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愿望,不易被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所接受,缺乏号召力。因此,二大党纲具体规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高纲领是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最低纲领就是破天荒地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这一规定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政治方向,以后沿着这一方向,中国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不断取得胜利。党的七大确立了政治路线,用政治路线代替民主革命纲领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创新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又规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进入新时代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治路线的主要内容仍然保持不变,只是将目标修改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3.党的政治建设的逻辑结构——内容、目的与地位。党的政治建设的逻辑结构,一般认定是价值、任务或目的以及实践保障。有人用六个体系,即政治权威体系、政治价值体系、政治文化体系、政治能力体系以及政治生态体系等概括党的政治建设。可以看出,其逻辑结构为目的与价值、理论与实践。但这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即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的位置。在党的建设史上,总体布局是一个关系到全局的战略性、导向性问题。党的十三大以前强调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与作风建设;十三大强调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与制度建设;十四大强调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十八大强调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十九大确立了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制度建设贯穿党建全过程的新时代“5+2”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新时代党建布局突出了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彰显了党的建设的政治功能,正确处理了政治建设、制度建设与思想、组织、作风、纪律以及反腐倡廉之间的关系。总体布局的变化,就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地位的变化。在党建理论研究中,没有人怀疑其作用,但在进入新时代以后,着重强调党的政治建设,将政治建设与思想建设等并列,并作为根本性建设摆在首位,而思想建设作为基础性建设,这本身就反映了党的百年历史发展进程。综上,党的政治建设的逻辑结构是内容、目的与地位。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容,包括坚定政治信仰、坚持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落实政治责任。党的政治建设的地位是通过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来体现的。
4.党的政治建设的逻辑脉络——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目的,是坚定政治信仰,做到“两个维护”,实行全党的团结统一、行动一致。坚定政治信仰,就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是贯穿党的百年发展主线。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靠信仰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靠信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进入新发展阶段,坚定信仰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定能够使中国强起来。做到“两个维护”,是政治建设的目的,更是政治建设的路径。也只有做到“两个维护”,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定政治信仰。实现政治建设目的的路径很多,关键是要增强“四个意识”,践行根本宗旨,增强政治素养,发挥示范作用。显然,实践路径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变化,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特点,实行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结合。
三、党的政治建设的启示
从党的政治建设百年发展历程来看,实践在不断推进,理论在不断创新。进入新发展阶段,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总结第一个百年政治建设的经验,从中得到启示。
1.注重从政治上建设党。注重从政治上建设党,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建党的必然要求。坚持初心使命,坚守政治追求,坚定政治信仰,围绕政治路线开展党的建设,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各方面建设,这是党的建设的规律。实践证明,抓好了政治建设,对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2.注重从政治上治理党。注重从政治上治理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其他执政党相比的优势所在。从政治上看,党内存在的脱离群众、官僚主义以及腐败问题,说到底是政治问题,只能从政治上解决,实行全面从严治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根本制度不动摇,坚持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抓住“关键少数”,提高其政治自觉性,坚决铲除党内腐败现象,是政治治理的有效途径。
3.注重从政治上选拔干部。注重从政治上选拔干部,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其他政党相比的力量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对干部的要求,首先是政治上的要求。选拔任用干部,首先要看干部政治上清醒不清醒、坚定不坚定。”党的先锋队性质要求,选拔党的干部必须坚持政治标准,看信仰是否坚定,宗旨是否树立,方向是否正确。如果政治不过硬,能力越强危害越大。我们的党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我们的绝大多数干部政治过硬。
4.注重从政治上强调执行。注重从政治上强调执行,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其他政党相比的权威所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重在执行。没有执行,就没有效果,反过来又说明党没有权威。权威高,执行力就強。建党以来,我们党就先后确立政治执行特派员制度、巡视制度、工作队制度、考核制度,这对维护党的权威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进入新发展阶段,如果从讲政治的高度强调执行,就一定能如期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李雅婷,女,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宋家本,男,南昌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法学博士。
责任编辑 / 彭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