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文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展柜内有两枚形似鹅蛋、标注为“红军自造的马尾手榴弹”的文物总会吸人眼球,人们纷纷探询这种手榴弹是用什么造出来的?为什么称之为“马尾手榴弹”?它曾经起过什么作用?
顾名思义,马尾手榴弹就是在常规手榴弹的后面“绑定”一根结实、粗壮的麻绳,看上去很像马儿的尾巴,故而得名。
据相关史料记载:中国有关马尾手榴弹最早的生产记载是在1926年,上海、南京、广西等厂均有生产,其中广西炸弹厂(后改为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军械处炸弹部)制造时间最长,该厂最初在德国人薛培及中国人赖瑞麟主持下,于1926年仿制马尾“新式手榴弹”,又称“白铁冲锋手榴弹”和“生铁撞针手榴弹”。为了检验它的效果,国民革命军曾在广州瘦狗岭进行过一次实弹试验,因有较强的杀伤力及便于操作使用曾受北伐军将领的好评,因而组织大规模制造。
限于历史条件,当时的马尾手榴弹并没有统一的型号,但因结构简便,铸造相对简单,因此很多部队,包括红军部队亦可自行组织生产。马尾手榴弹一般都采用铸造弹壳,弹壳外形有蛋形、梨形及瓶形等。马尾手榴弹直径约55毫米,长约93毫米,外表有预制的纵横小槽,装有撞针、撞针簧、底火等组成的触发机构,用保险闩保险,无外壳保护。马尾手榴弹上端一般铸有或焊有圆环,使用时用手握住绳辫末端,抡圆后甩出,有点像中国古代的冷兵器——流星锤。近距离时则直接手握弹体投出,弹体在空中飞行时绳辫拖在后面,可以保证一定的“航向”,并引导弹体前端着地触发引信。因此,这根绳子并不能够增加它的杀伤力,只为了手榴弹的功能发挥得更好。而试验中也印证了这根马尾绳可以使手榴彈扔掷得更远,在战场上更为有利。此外,这种武器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触碰引信。对于使用这种触发引信的手榴弹来说,使用者大可不必要担心会在手里爆炸,它一定是飞得足够远再炸,前提是一定要“弹头”触地!这样这条古怪的尾巴此时就起到了较好的稳定作用。也正由于简单的碰炸引信(头向下才能炸)和只在硬地起作用(水田就陷进去了),所以也常会出现臭弹。即便这样,在武器装备严重不足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战年代,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还是把它用到了极致。井冈山斗争时期著名的龙源口战斗以及黄洋界保卫战,它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当然,这一时期的手榴弹主要以在战场上缴获为主,少量是根据地军民仿制生产的。
需要说明的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展出的这款马尾手榴弹是替代品,没有配置那条绳辫,所以在直观上并没有那么形象。
而关于井冈山斗争中红军使用马尾手榴弹取得实战效果的情况早已被开国中将、井冈山斗争亲历者唐天际写进了《安仁农军上井冈山》的文章中:
那是在1928年5月朱毛会师后,主力红军日益壮大。盘踞在永新城内的赣敌一个师,企图乘红四军刚成立及立足不稳之时,前来一举“清剿”。其中敌八十一团衔命从永新出发向五斗江进犯。为打好红四军成立后的第一个大仗,根据毛泽东和朱德的战斗部署,红四军迅速向五斗江急进,并准备在这里打一场诱敌歼灭战。
我二十八团团长王尔琢同志分析了敌情后,又具体作了战斗部署。我们二连是一营的主力连。在这关键时刻,王尔琢同志命令一营二连强攻敌八十一团在后山的制高点,并对我们说,你们从山后面转过去。二连的二排长很勇敢,我们就分配二排为前卫,同时,我们组成排子手榴弹,在排子手榴弹前面是驳壳枪,而后经过水田、丛林向山上前进。我们经过水田时,因禾苗不高,敌人看得到我们,就向我们打枪。虽然敌人炮火猛烈,但那天正好下大雨,我们一下子就从水田里过去了。过了水田,有条水沟,水有到胸口那么深,我们越过水沟,就进入丛林,敌人就打不到我们了。丛林里的树很矮,又没有路,红军就从丛林里钻了上去。由于外面下大雨,加上红军上山攻击都是隐蔽前进。当接近敌人后,敌兵原以为红军只是用梭镖武装起来的农军。没想到,红军突然来这么一下,阵地上的敌兵全都被猛烈的火力打懵了。红军首先用马尾手榴弹向敌人一个猛打,经过短时的激烈近战,红军迅速夺取了敌人的制高点,把敌八十一团在山上的部队完全打下去了,敌人死伤不少,夺取敌人制高点的战斗总共不到一个小时。
山上的敌人被红军打垮后,敌人的后续部队在山腰中无法展开。红军乘胜追击。敌人一下子即溃不成军,赶紧往永新方面狼狈逃窜。一路上丢下许多枪支、衣物。红军越战越勇,有的战士脚上草鞋掉了也顾不得管,一路追了两三个小时,从上午追到下午,一直追到仓下附近,与友邻部队一起,将敌人大部歼灭,余下一部分敌人逃到了永新城。
这次战斗后,五斗江一带的群众还编了一首民歌叫《欢唱红军胜利归来》,歌词是:
哎呀嘞!哎呀嘞!来唱欢迎红军哥,消灭白狗子那样多。背枪炮,挑子弹,哎呀嘞!哎哩大家笑呵呵,哎哩大家笑呵呵!
哎呀嘞!哎呀嘞!亲爱的红军哥!要不是红军哥胆子大,哪能消灭白狗子这么多!打土豪、分田地,哎哩大家笑呵呵,哎哩大家笑呵呵!
责任编辑 / 陈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