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林水电站工程建设纪实

2021-01-04 13:18王代芹
党史文苑 2021年6期
关键词:主坝工地水电站

王代芹

柘林水电站坐落在江西省永修县境内柘林镇的修河河段上,高坝为黏土心墙土石坝,是当时全国大型土坝之一,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航运、养殖、旅游等综合功能。1970年以前称其为柘林水电站,1970年8月13日改称五新水电站,1971年11月1日又改称新柘林水电站,1972年12月1日再改称为柘林水电站。

柘林水电站建设的启动阶段是在1956年年初,江西省水利厅抽调工程师、技术员、工人共60余人,及电力工业部武汉水力勘测设计院10多名技术人员,共同组成赣、抚、饶、修、信五河(江)普查队,经过一年的查勘,发现五河(江)流域可开发的大型水利地址有50余处,柘林水利枢纽就是其中的一处。

1957年年初,长沙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始对修河流域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规划设计,1958年5月提出河流规划报告,推荐柘林水利枢纽为修河开发第一期工程,6月选定坝址,7月提出初步设计要点报告。随即,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和电力工业部江西工作组审查批准了初步设计方案。

1958年7月1日,由庐山永力发电工程处部分人员组成的首批施工队伍进入柘林工地,柘林水电站破土动工。随后,水电工程总局第六机械工程总队第三工程队、新安江水力发电工程局、淮河水利委员会、赣抚平原水利工程指挥部等单位的施工人员,相继进入柘林工地。7月24日,由上述成员组建成江西省柘林水力发电工程局。当时正处于“大跃进”时期,电站采用边设计边施工的方式进行建设。工程指挥部陆续招收外地流入人员共5029人编入施工队伍。同时,省人民委员会还调集10个民工团共27900余人配合工程施工。一时间,柘林地区人员聚集、工棚遍地,电站建设正式开始启动。9月,导流涵管动工。10月19日,一、二、三副坝同时开工。

工程施工初期,机械设备匮乏,以土箕、扁担加人力车等原始工具为主,主要靠人挑背扛。大家每天要从坝底,把土或石头抬到几十米的坝顶填高大坝。大坝越建越高,泥土就越难挑,挑一担土到坝上要走两里路,坝底到坝顶要挑着土爬十几层楼房那么高。民工们把肩膀上沉重的泥土一堆堆倒在坝面上,“东方红”拖拉机吐着黑烟来回走动把混有小石子的泥土压实。坝面上到处是8人一组的民工队,他们拉着粗麻绳上的大石夯高高举起,然后喊着“一、二、三”用力砸下,石夯提起、砸下,再提起、再砸下……整个土坝就是这样由一层层挑填的泥土不断压实增高、再压实再增高。因挖填工作量大,江西水电工程局提出“运输车子化,车子轴承化,道路木板化”“消灭肩挑”等口号,发动群众上山砍伐木竹,自办加工厂,大量制作并推广使用木质独轮车和双轮架车。

生产工具的改良,加快了施工进度,比原来肩挑和人拉的工效有明显提高。主坝核心墙基础开挖也进入最后阶段。后因主坝地质情况恶化,11月14日,国家水利电力部和江西省水利厅决定主坝由第一坝轴线移至第三坝轴线,并于12月25日至27日请苏联的地质、隧洞、施工等多方面专家来工地勘察,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大部分都被采纳了。经过工程技术人员的反复勘测,1959年3月23日,柘林水电站主坝坝型和结构正式确定,3月30日选定大涵管施工导流方案,至此,主坝建设进入全面施工阶段。

1960年8月1日,柘林水利枢纽工程截流成功。

为加快柘林水电站建设步伐,1960年12月,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派出100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开赴柘林工地,支援水电站建设。1961年1月6日,中共江西省委抽调省直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职工一万余人,组成两个“社会主义建设工程师”队伍,支援柘林水电站建设。4月,柘林到军山的专用铁路线亦开工建设。

经过3年多的施工,至1962年4月,主坝台地部分40米高程以下的坝体和一、三副坝65米高程以下的坝体已填筑完,主体工程完成土石方开挖约25万立方米,坝体填筑约65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约4.5万立方米,大型导流涵管已建成,主坝廊道灌浆已完成52米。

1961年,中国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进入调整阶段。1962年5月31日,省计划委员会下达《关于确定一批停建项目的通知》,柘林水电站被列入停工缓建项目,8月工程正式停工,参加工地施工的大批民工回乡。

1962年停工缓建后,长沙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又对柘林水电站进行大量的地勘工作,并结合当时的备战要求,根据新的地质资料,对枢纽布置重新进行论证。1966年12月,编写出《江西修河柘林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提出整改方案。按此方案,以“千年一遇洪水设计,万年一遇洪水校核”标准,重新进行设计。

1965年,工地职工减至150人。工程停建后,勘测设计工作并没有完全停止。通过8年的勘测工作,基本上摸清了柘林水电站的自然条件和主要工程技术问题,为柘林水电站工程复工续建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前期3年多的施工为复工续建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970年8月13日,因全省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国家决定复工续建五新水电站(原柘林水电站)工程,同时成立“江西省五新水电站指挥部”,省主要领导任总指挥。1970年9月1日,柘林水电站正式复工兴建。五新水电站指挥部在原大坝左岸坝基上举行“兴修五新水电站誓师大会”。同日,库区移民开始搬迁。

水电站复工后,施工队伍陆续进入工地。除南昌、永修两县民工外,九江地区还调集修水、武宁、瑞昌、都昌、星子、湖口、彭澤等县区的民工达5.6万多人(次),一同参加电站大坝的建设。

复工阶段的设计和施工统一由五新水电站指挥部负责。由于工程的续建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极左路线的干扰,在建设中存在片面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的现象。省革委还在《关于兴建五新水电站的决定》中提出:“要建立有工人(贫下中农)、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参加的‘三结合’设计、施工小组,对每一项重大工程的设计,都要放手发动群众坚持群众路线”。加上工程指挥部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施工速度,在工程设计中提倡“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对原设计方案不断进行修改,对工程设计标准进行重大改变。1970年12月1日,指挥部根据“三月拦洪,五月发电”的要求,将“千年一遇洪水设计,万年一遇洪水校核”的设计标准改为“千年一遇洪水设计”,对枢纽布置又重新作了研究;经对猴子岩山体稳定进行分析后,将溢洪道布置到右岸山凹处,并将地下厂房、变电站改为地面式厂房、变电站,厂房置于主坝左岸,缩短工期而且不加校核,同时删去了“非常溢洪道”和“主坝心墙灌浆处理”等方案,给工程质量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1971年施工高峰期共有职工、民工约7.5万人,号称“七万建站大军”。那时,大坝上人山人海、车水马龙,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场面极其壮观。每天夜晚灯火通明,犹如白天。在修河两岸不到3平方公里的施工工地上,每天红旗飘舞,挂在木电线杆上的高音大喇叭不断播出激昂的革命歌曲,同此起彼伏的“嘿哟、嘿哟”的劳动号子交织在一起,在空中回荡,格外响亮。工地上远处山上是白底红字房屋一样大的巨大标语“愚公移山,改造中国”,近处山上映入人们眼帘的标语是“人定胜天”。工地上,大幅的标语、林立的红旗、震天的号子、鼎沸的人声,场面极其壮观,充满着豪迈、激昂的气息。“建站大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采取三班昼夜作业制,即使是寒冬腊月,许多民工光着膀子或穿着单衣运土上坝。指挥部要求全体“建站大军”做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保证”,按时完成任务。为此,许多民工连续3年在工地过年。其中,有多个单位被工地指挥部分别命名为“红旗营”“钢铁营”“硬骨头营”“红旗排”“铁姑娘排”“尖刀排”。

经过7万大军的连续奋战,到1971年底,主坝基本建成,坝身全长630米、底宽425米、顶宽6米、坝高73.5米。1972年1月30日,关闭大坝导流涵管,水库开始蓄水。8月17日,第一台机组正式发电。由于柘林电站始建于“大跃进”时期,复建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工程施工受极左路线干扰,存在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较差等问题,水库不能正常蓄水,水库限制低水位运行。同时,机电设备的制造、安装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发电时故障频出,检修频繁,安全生产受到严重影响。1973年6月,柘林水库水位猛涨至60.35米,严重威胁着大坝安全,柘林水电站防汛指挥部做好了爆破三副坝泄洪的准备工作,但后来暴雨骤停,侥幸无事。汛期过后,经过国家水利电力部专家的反复验证,柘林水库被列为全国12座重点危险水库之一。

为解决复工阶段遗留的许多重大问题,使柘林水利枢纽工程转危为安正常发挥效益。1973年10月,水利水电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来工地视察,针对枢纽工程设计标准偏低和施工质量差等问题,提出对主坝进行补强加固处理的意见,并派工作组驻扎柘林水库进行补强加固技术指导。11月,在柘林水库工地召开“加固现场会”,政府对工程设计标准和加固措施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决定于12月正式对柘林水库大坝进行补强加固。

补强加固工程由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设计任务。1973年年底至1974年年底,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先后提出了柘林水利枢纽建筑物补强加固和新增泄洪建筑物的设计方案,最后决定在主坝黏土心墙中增建一道混凝土防渗墙,嵌入基岩3.5米至5米,并通过防渗墙加强坝基防渗能力。1975年,加固工程全面开工,主坝防渗墙的增建工程,以国家水利电力部第六工程局基础队和第五工程局支援队为主,江西省水电工程局配合;第二溢洪道、地震台、二附项等新建项目和一、三副坝加固,主坝帷幕补灌等工程,由省水电工程局施工。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柘林水利枢紐工程建设,在实施补强加固工程期间,原省领导刘俊秀,国家水利电力部原部长钱正英,副部长赵庆夫等领导同志多次来柘林水电站视察。

水电站的第三号发电机组于1974年1月24日投产,二号和四号发电机组分别于1975年3月26日和6月7日投产。至此,18万千瓦装机全部安装完毕。但是,水库的抗洪能力还不到“50年一遇”,汛期只能控制库水位在死水位50米以下运行,不能正常蓄水发电。

随着补强加固工程的实施,1980年蓄水位提高到60.17米。1983年6月,补强加固工程结束,遗留问题基本得到处理,水库已能按设计标准蓄到65米的正常高水位,汛期限制水位64米,死水位50米,极限死水位47米,最高洪水位73.01米,最大泄洪量为15880立方米/秒。当年汛洪水位达到65.31米,62米以上水位持续时间为34天,也没有出现重大险情。年底,基建工程完工。工程从始建至竣工,完成土石方开挖约562.88万立方米,土石方回填约577.62万立方米,金属结构制作安装约2488吨,砼防渗墙成墙面积约31440平方米,工程累计投资约3.94亿元。

1983年11月,江西省电力局报请上级安排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1984年10月,成立“工程初验领导小组”,制订了《柘林水电站初验实施细则》,开展初验工作。1984年11月22日柘林水电站竣工典礼举行,1985年12月21日验收合格,1986年1月1日全部移交柘林水力发电厂管理。事实证明,在补强加固后的若干年里,柘林电站经受了多次大洪水袭击的考验,从未发生重大险情。

目前,柘林水电站已是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航运和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水库库容最高达79.2亿立方米,水库控制面积为9340平方千米,占整个修河流域面积的63.5%,设计年发电量为6.3亿千瓦时,保证出电率为5.59万千瓦,年利用为3550小时。主要承担调峰、调频和事故备用任务,同时还是鄂赣电力联网的接口,在华中电网中有着重要地位。4台发电机组投入运行以来,经济效益显著,截至1988年年底,短短几年累计发电量75亿千瓦时左右,产值约4.875亿元,除全部回收建站投资3.94亿元外,还为国家创收约0.935亿元。

柘林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提高了修河的通航能力,改善了永修、德安等县的农业生产条件,从此大改善了过去修河涨水、人民损失惨重的情况。此外还为水产养殖业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每年产鲜鱼数百万斤,渔业生产前景广阔。

柘林水库建成后,修河水在此安静地停留,变得澄清透明,形成一处广阔而美妙的人工湖——柘林湖(后更名为“庐山西海”),湖区总面积42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0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5米,能见度最好时达到11米之深,大气负氧离子含量为15万个/立方厘米,属国家一级水质及一级空气。原先湖区中河道两旁的小山变成了小岛,湖面上拥有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风景优美的岛屿997座。经过不断地建设完善,柘林湖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江西省级地质公园,吸引无数的游客前来观光。

柘林水电站的建成,不但满足了赣西北地区工农业生产用水和人民生活用电的需求,也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还创造了一处美妙而神秘的人间仙境……

责任编辑 / 程芳池

猜你喜欢
主坝工地水电站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里底水电站工程
白鹤滩水电站有多“牛”?
波比的小工地
中国水利工程优质( 大禹) 奖获奖工程: 右江百色水利枢纽工程(主坝鸟瞰)
双塔水库主坝原防渗墙缺陷处理研究
双塔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坝段防渗体设计
小型水电站技术改造探讨
工地上的女人们
溪洛渡水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