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宁 王笑红 谢 辉 严国俊 李俊松 狄留庆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内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致力于培养既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又精通外语交流的国际化综合型人才,其中双语教学无疑是当前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1]。目前,我国的双语教学实践已经由基础教育逐步向高等教育推进,并在更广泛的学科领域上实践,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成效[2]。从整体上看,我国药学类高等院校的双语教学还相对处于起步阶段,中药类专业的双语教学尤其处于困境,大多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将结合我国中药学类院校双语课程的教学现状,从双语教学的背景出发,分析目前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在中医药类院校进行双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国际化的建议,以更好地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
双语教学,即采用两种语言教授非外语类课程,以两种语言为媒介,强调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应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其在专业领域应用英语进行学习与交流的能力,扩大国际视野[3]。双语教学在世界上已有50 多年的历史,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在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引起了广泛关注[4]。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高度关注的问题。我国的双语教学初始于新疆、贵州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5]。直到2001 年,教育部根据我国高校本科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全球化下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台的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若干意见要求高等院校在3 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以加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6]。
随着制药行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不断深入,对药学工作者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药学类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双语教学重视英语与其他专业学科的交叉渗透,让学生通过英语全方位地学习药学最前沿的科研知识,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丰富全面[7]。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取本领域最新学术科研信息,并把取得的科研成果推向世界。②双语教学利于学生同时拥有两种不同的思维习惯。双语教学以通过第二语言(主要为英语)学习专业课程知识为目的,促进学生通过两种不同的信息组织方式和思维方式来思考解决专业领域问题[8]。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瑰宝和精髓,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人类健康和世界文明产生了积极的、不可忽视的影响[9]。自经济全球化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紧密,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越来越广,在国际社会中也受到更多的欢迎和重视。为了加快中医药迈向国际大舞台的步伐,在中医药类院校开展双语课程的教学势在必行[10]。以中药药剂学为例,药物制剂理论与技术日新月异,中药制剂也应借鉴和吸收这些新技术来推动其适应现代化的需求,从而促进中药向国际社会的传播与发展[11]。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多以英文的形式发表在国际期刊上,因此中药制剂工作者需要具备阅读高水平英文文献的能力,从前沿的研究成果中提取有效信息,助力学科的发展[12]。此外,为了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尤其需要高水平的精通本领域专业英语的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国际范围内展示国内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使中医药对人类健康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的颁布,确立了使中医药成为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突破口之一的目标[13]。2008 年,教育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高等院校中药学专业设置的文件要求毕业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能够查阅本专业英文文献。2014 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来支持中医药的发展,对高等中医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精通中医药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能熟练运用英语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了中医药向国际社会传播、发展的重要性。《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 年)》[14]指出中医药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促进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为维护人类健康做出贡献。为推进多层次的中医药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要求“把中医药打造成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亮丽名片”[15]。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于2007 年开始设立了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5]。按照计划,从2007 年—2010 年共支持建设了503 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6]。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名单(2007—2010 年),经统计,国内开设的(中)药学类双语课程有:药理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大学),药物化学(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天津大学),药物分析(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沈阳药科大学),生物技术制药(重庆理工大学),药理学实验(中国药科大学)。这些课程全部面向药学类专业开设,没有中药学类专业,双语教学在中药学类专业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查阅各(中)医药学类院校官网,发现有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精品课程)的院校仅有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药用仪器分析导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化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化学)。
为了更充分地认识中药学类专业双语课程在本专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在此分析几点目前国内中药学类院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双语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多数教师的自身水平不能满足学校实施双语教学的要求。作为中药学类专业的双语教学教师,除具备系统的中药学专业知识外,还要拥有足够的专业英语能力[17-18]。在课堂中既能用英语阐述专业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还能引入中药学领域前沿研究,引导学生逐渐养成用英语讨论中药学专业知识的好习惯,营造双语的中药学专业知识学习氛围。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从事中药学专业双语教学的教师多毕业于英语专业,虽然英语水平较高,但中药学专业知识缺乏,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提出的专业性问题。因此,能够准确、熟练地运用英语来解释、分析、传授中药学专业知识是提高双语教学效率的前提。
高等院校的学生接受中药学双语教学的能力不同。学生是否能接收教师用英语传授的专业课程知识是关键。虽然在上大学前已学过多年英语,但多数学生对专业英语词汇认识较少,阅读与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章困难[19]。有些学生已经考过英语四、六级,甚至托福、GRE,学起来自然得心应手。然而有些学生虽然已经过英语四级、六级,但面对专业的英文课程依然抵触排斥。学生普遍不喜欢讲英语,与教师互动时通常讲中文,这极大削减了用英语交流专业知识的机会,从而影响师生互动教学的效果。
教材是传授知识的载体,选择合适的教材对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尤为重要[20-21]。目前,在有中药学类专业的高等院校,英语教材局限于中药学专业英语这门课程。教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药学类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因素。中药学专业英语教材内容通常包含专业词汇和各中药介绍两部分,一般为简单的中文教材直接翻译。以中药药剂学为例,目前国内并无统一的中药药剂学教材,这严重削弱了在中药药剂学推行双语教学的可能性[22]。虽然有药剂学英文教材,但缺乏相应的中药学知识,内容不全面且对中药药剂学学生而言阅读较为困难。
在国内的中药学类专业双语教学课堂上,教师授课通常是让学生学习生词、分析句子语法结构、翻译文章,俨然背离了双语教学让学生通过英语掌握专业知识的本意。如此,学生仅仅是学会了翻译专业性的英文文章,而忽视了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期末考核通常为翻译,用英文翻译中文的专业词汇,用中文翻译段落,更加达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23]。
目前,大多数中药学类高等院校普遍存在这些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将使得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初衷流于形式化。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推行双语教学的核心因素[24]。首先,可以推行“双语教师资格”上岗制度,教授双语课程的教师必须经过严格把关、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双语教学课程必须由高校教务处指定的教师承担,在教师源头上务必严格。其次,建立健全双语教师培养制度。以中药药剂学为例,首先需要国家、高校等相关部门给予政策、资金支持,为培养双语教学教师提供保障。定期对中药药剂学教师进行统一培训,引进海外人才或聘请有留学或海外工作经历的人才为导师,指导教师更有效地开展双语教学。如上海中医药大学举办的“2015 年全国中医院校教师双语教学培训班”、湖南中医药大学开设的“双语教学师资培训班”和“双语教学师资培养寒假集中培训班”、山东中医药大学开设的“双语师资培训班”及安徽中医药大学举办的“中医药双语教学培训班”等,对深入推进学校的全英文、双语课程改革有很大帮助。鼓励教师参加国际会议,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双语能力。成立中药药剂学双语教学课题小组,教师多加讨论,交流双语教学经验,共享双语教学成果,探讨解决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举办的“双语教学技巧培训会”、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展的“双语教学研讨会”、广西中医药大学举办的“中医药双语教学经验分享”主题沙龙活动等,有利于强化师生跨文化交流意识,提高双语教学水平,为推进双语教学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最后,可以通过举行双语教学教师竞赛,聘请国内外专家评定教师双语教学效果。如北京中医药大学曾举办“教师双语讲课观摩比赛”“教师双语教学比赛”、上海中医药大学举办的“双语教学竞赛”、山东中医药大学举办的“吴秀梅中英双语教学比赛”等,使学校双语教学队伍逐步稳定,也为双语教学教师培训指明方向,制订更加明确的目标。
以中药药剂学为例,就目前而言,国内高校中药药剂学并没有统一的原版英文教材,尤其是中医药类专业具有特殊性,这无疑对中药药剂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带来极大挑战。虽有药剂学的原版英文教材,但其内容缺少中药相关知识,故不能替代使用。首先,建议编写国家统一的中药药剂学英文教材。其次,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英文教材编著小组,根据本校师生的英语情况编写合适的自编教材[25]。双语教材并非要中英文一一对应,这样不仅会增加教材编写的难度,也会使课本繁复而厚重。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由留学归国教授组织队伍编写了《中药药剂学双语读本》,并实施了中药药剂学双语课程教学,获得了师生的广泛好评,为进一步探索、完善中药药剂学双语教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6]。江西中医药大学教师联合其他医学院校编著的《中药药剂学(双语版)》《中药药剂学实验(双语版)》教材,提升了开展中药药剂学双语教学的可操作性[27]。
课程通常有课时限制,双语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难度,因此教学方法尤其重要,采取积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8]。教师应避免局限于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授课方式,可以转变思维,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主动“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可以在课前预先给学生布置英语文献阅读任务,培养学生英语思维模式。学生分组讨论、制作英文汇报PPT,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英语汇报小组阅读英文文献成果,从而提高学生利用英语口语表达专业知识的能力。鼓励教师制作英文授课PPT,在传授课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适当引入一些本领域前沿科研信息,向学生介绍前沿期刊杂志。通过截取部分英文文献的数据图等信息,向学生展示本专业一般科研思路,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及从英文文献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课程考核方式不应局限于期末一张试卷,局限于中英文互译。可以根据学生课堂与教师双语互动、小组英文文献阅读汇报等平时学习情况给予相应的成绩占比。如此,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双语教学效果也得以提升。
虽然目前双语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已比较普遍,双语课程的教学依然需要改革与创新。目前的中药学类双语教学依然是通过中药学专业英语这门课程使中药学知识与专业英语产生联系。教授过程中依然注重语法和翻译能力,而忽视了双语教学原本的目的。作为中药学类专业教师,尤其是在中药学类高校、院系,更应全面提升自身专业英语知识的储备,与时俱进,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方式改变和创新授课方式,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通过采取小组汇报的形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通过双语学习获取专业知识。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双语教学效率,为中医药国际化培养高水平的综合型国际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