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桃梅 陈向云 刘 霞 褚春薇 刘 蕾 蒋德梅
贵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贵州贵阳 550025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 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第一次对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高校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组织学与胚胎学作为医学院校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有助于发挥好该课程的育人作用。本文将结合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中的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思政点的探索与设计,为推进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及实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提供参考。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区别在于“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对大学生全面、系统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而“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1]。“课程思政”强调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各门课程也应承担思想教育的任务,通过课程教学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2],但二者具有价值目标一致性、承担使命一致性及对教师品德要求一致性的特点。思政系列课程以直接显性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思想理论知识,属于显性思政教育,而课程思政是在专业知识学习及实践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思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于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属于隐形思政教育。这样,显性和隐性思政教育二者通过一致的育人目标、互补的育人方式及共享资源,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综合素质,从而产生强大的协同育人效应[3-4]。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是后续生理学、病理学及临床实践等所必备的医学基础课程,属于形态学科的范畴,它实际包含了组织学和胚胎学两门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医学教育中习惯地将它们列为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属于医学教育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组织学,主要研究正常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组织学开篇部分首先以总论的形式介绍组成人体的四大基本组织,该部分对组织学规律性的问题做了高度总结和概括,属于组织学的基础及精华部分。组织学的后半部分是以总论的四大基本组织知识为基石,通过各论的方式对人体各大系统的重要器官进行介绍,体现了四大基本组织在各系统、各器官内的分布规律。下篇为胚胎学,胚胎学主要研究人体发生、发育、先天畸形等内容,以各论的形式分别介绍了颜面、四肢、眼耳及各大系统的发生、发育规律。
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课程理论知识点抽象繁杂,专业名词、术语及概念较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需要学生具有一定平面联系立体的能力。为了适应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的这一特点,帮助学生更好、更准确地理解与掌握知识,在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相关教学资料均以插图、动图及动画为主。但学生学习起来仍觉枯燥泛味并有一定吃力感,尤其在平面图与立体图联系时吃力感更甚。其次,该课程与诸多学科间均有交叉渗透如大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类学科等,如果在学习该课程时没有打好基础,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将有一定影响,最终将影响学生医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最后,此课程的教授对象主要面向刚接触医学教育的大学一年级学生,该时期的学生正面临着由高中教育向本科教育的重要过渡时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加之知识点的微观、抽象、繁杂,学生容易出现畏难甚至厌学心理[5]。综上所述,通过挖掘、梳理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及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恰当地融入到组织学与胚胎学教育教学环节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点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思想政治素养以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大学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体系,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过程中选取恰当知识点结合思政教育,将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专业知识,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与以往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联系在一起,运用已有理论知识体系理解专业知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因知识点抽象、繁杂带来的挫败感,减少或避免学生畏难甚至厌学心理。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一方面朝气蓬勃、精力充沛、富于想象、勇于进取,另一方面尚缺乏阅历和理论修养,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将引领这一特殊时期的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为良好医德医风的培养奠定基础。
以血液一节为例,探讨如何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
自古就有为国为民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事迹,因此作为生理中的一个物质流体,血液被赋予了多种意象。鲜血是生命力的一种象征,血液的流动象征着生命力,而血液的流失预示着生命的消耗,足以见得血液于生命的价值及意义。简要对血液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作铺垫后,同学生一起赏析鲁迅先生倾吐爱国情的《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其尾句“我以我血荐轩辕”,正是作者借用血液的意象抒发了自誓献身祖国的浓浓爱国之心。又如秋瑾的《对酒》:“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作者借热血表达了随时为革命准备献身的崇高精神。通过铺垫、名诗名句的赏析,调动学生学习注意力,为后续理论知识学习打好基调,并借此引出血液的组成:血液由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共同构成,同时通过铺垫和诗句赏析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建立爱国爱民的思想。
白细胞包括可吞噬细菌、异物的中性粒细胞、可抑制过敏反应的嗜酸性粒细胞、执行人体免疫的淋巴细胞、吞噬功能的单核细胞等,它们或是执行防御与保护功能,使机体免受“外来入侵”的干扰,或是在其他组织中进一步分化后吞噬清除机体内衰老的细胞或死亡细胞碎片等,保护机体的健康。国家的每一位公民就像血液中不同的白细胞,在遇到侵犯主权、扰我国境和人民时,都应该奋起反抗,以保护国家和人民。帮助学生掌握各类白细胞功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保家卫国的思想意识,植入爱国情怀教育。
在血液概述部分,强调血液样品中加入抗凝剂,经离心或静置后离心管内样品呈现分层现像,上层淡黄色的为血浆,下层红色的为红细胞,中间乳白色的薄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中含多种物质与蛋白如可溶解的纤维蛋白原。如果不加抗凝剂,血液凝固后周围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为血清。血液在不加抗凝剂的情况下会启动凝血系统,把纤维蛋白原活化形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为不可溶的细丝状蛋白,可网络血细胞和大分子物质形成血凝块,所以析出的血清中已经不含纤维蛋白原。在此,结合临床血栓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如血浆与血清的区别来思考血栓的治疗原理及策略。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加意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重要性:理论知识能指导实践,而实践又能促进理论知识的向前发展。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条件,部分学生可能家庭条件等原因有自卑、封闭心理。有些学生常常会因为自己的外貌或身体的某些缺陷等问题产生自卑、自我封闭心理,他们很少交友,对社交存在恐惧心理,久而久之影响身心健康[7-8]。此外,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也占有大部分比例,部分学生无独立意识,自理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也较弱[9],他们在面对挫折时不能及时调适,容易产生情绪波动甚至消极心理。因此,血液教学中可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结合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例如成熟红细胞的结构特点,虽然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但成熟红细胞胞质内充满了血红蛋白,也因此,红细胞通过血红蛋白结合、运输O2和CO2实现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运输的功能。借此教育学生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生活和工作中有得有失,但要积极发现自身优点,运用自身优势勇往直前、开辟自己的人生道路以实现自我人生的价值。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10-1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坚持创新,并在创新中得到了迅猛发展。在血液教学中可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结合培养学生思变、创新意识。
例如红细胞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弹性,从而使红细胞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可通过形变穿越小于自身直径的毛细血管,供给机体各组织器官所需的O2,同时若带走代谢产生的CO2。倘若因一些因素下红细胞不能形变穿越直径小于它的血管,就有可能出现一些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该种异常的红细胞形态不再是双凹圆盘状而是呈球形,这样不仅使其表面积减少、变形能力减弱,还会使其脆性增加,当这种异常的红细胞穿越脾脏毛细血管时就会变得困难,容易被脾脏破坏。红细胞破坏增多,可导致溶血性贫血。所以,正是因为红细胞的思变能力与行为,用形变的方式穿越较细的毛细血管,守护了机体的健康。
所谓“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结合红细胞通过形变穿越管径小于它的血管的知识点教育学生在遇到困难而周围环境无法改变时,要善于思变并在改变中勇于创新以适应环境和社会的要求,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教育学生,在困境或逆境面前不退缩、不懈怠,要始终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通过了困境将会迎来光明。
医者本仁术,医德赋予医学灵魂[12-14]。奉献精神是爱人之心、无私给予、舍身舍财的一种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15]。雷锋说过:“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的更美好。”爱因斯坦也曾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医学院校所培养的学生是将来的医务工作者,他们担负着我国未来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使命,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不仅与人民群众的健康息息相关,也是社会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也因此,在职业生涯中他们所面对的社会、人民群众都需要他们拥有一颗奉献的心。只有具备奉献精神,他们才能更好的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为祖国的卫生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如血小板的功能是参与止血与凝血,当血管内皮受损时,血小板受到刺激,聚集并黏附于破损处,形成血栓堵住破损的血管,在一系列凝血因子的帮助下完成止血与凝血的功能。2020年的雨水季,使我国多处饱受洪涝之苦,幸好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人民一一渡过了难关,这其中便有不辞辛劳、舍小家为大家的抗洪抢险人员。在教学中可以把血小板止血的过程形象的比喻为抗洪抢险的过程,一个个的血小板就像抗洪抢险用的沙袋,一一堆积在血管破损处。通过与抗洪救灾相结合,不仅使血小板止血和凝血过程更加形象,而且潜移默化中也植入了奉献精神的教育,为将来医者仁心的职业素养提升打下基础。
本文以组织学与胚胎学中血液一节为例,对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合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专业课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思变和创新精神教育相结合,与奉献精神、积极的生活态度相结合,与理论联系实践的哲学思想相结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贯穿了思政教育,帮助同学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和职业素养,使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践行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当然,要真正做好立德树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全体教师多思考、多学习思政理论,才能挖掘出更多组织学与胚胎学和思政教育巧妙融合的切入点,丰富、生动教学内容的同时实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