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阳 王天放
(吉林大学 吉林·长春 130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1]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是不断吸取祖先在征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过程中总结方法经验的结果。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得到了普遍重视。2013年至今,国家深入开展了“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雅艺术进校园”“传承的力量”等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探索构建了一批具有高校特色和特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同时,出台了系列重要文件。“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不容推卸地肩负着保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维护民族文化血脉传承的重要使命。”[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必然是当前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命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是中国,“华”是华夏民族。显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而笔者认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应用,要回到经史典籍原文之中,结合历史情景和社会背景理解其产生的必然性与优越性。只有正面剖析内涵与内容,深刻地理解原始意义,文化教育才能发挥现实作用,才能用来解决实践问题。
正面剖析中华传统文化的学者当中,张岱年认为,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即为中华传统文化。[3]任翔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主体框架,儒家与道家、佛家互相批判又互相融合,铸就而成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4]笔者较为认同中山大学李宗桂教授的观点。他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从古到今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具体包括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和新学等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实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家、阴阳家、兵家、名家、杂家等在内的诸子百家学术流派,汉民族和各个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构成的多元多民族文化,学术流派、学术思想和民族文化分途发展而又互相碰撞交流吸收,形成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等层面在内的完整系统,是中华民族赖以长期发展、不断进步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5]这种说法,较为全面的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应是中华传统文化学术流派、学术思想和民族文化当中有益于提升青年学生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的经史典籍和思想观点。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无论对个人、社会和国家都意义重大。对于个体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人格品德的塑造、价值观念的养成、行为习惯的规范都有着重要影响;对于社会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能够引导青年正确处理与个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平安定提供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态;对于国家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增强青年的国家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怀,使其自觉抵御其他社会思潮对我国文化的冲击。以上三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相辅相成,互为支撑。
在校大学生是国家建设重要的人才储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弘扬与传承历史文化精髓,有利于大学生日后顺利适应社会文化环境,有利于将个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实现历史与现代社会的互融共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于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其中包括五千年来中华文明与智慧的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将历史经验用于解决现实问题,规避历史教训,突破历史局限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实现校园内外价值理念的互融共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儒家育人的经典模式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民族的责任与使命,其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事业中将个人行动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
针对大学生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包括并不限于其本阶段的内容要求,可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适度向前追溯,分批次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活动。尽管对大学生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三个层面的教育培养并不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全部呈现,但已然是大学生道德品质、理想人格和政治素养形成的重要教育资源,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支撑。为此,高校不仅要完成大学阶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要求,更要以点带面,聚焦学生特点、学生需求、学生实际,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是理性分析批判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二是创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氛围。从校园教学活动、校园读物、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掌握和应用的实际情况、家校配合程度等多方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创设环境氛围,值得教育管理者关注。
三是回应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关注的现实问题。现实是由历史逐步演变而来,所有现实问题都能在历史中得以追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方法论可以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帮助。只有回应学生思想关切,学生才会将自身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才能实现道德、人格和政治方面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提升。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做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社会发展实际。
一是“互联网+”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网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从新的视角出发,利用时代便利助力塑造学生价值观念。[7]对于那些反响和效果较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实践活动应利用互联网技术,依托学校官方媒体平台,以抖音、微博等大学生常用媒介积极宣传,展示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是文创产品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国家一系列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文件既是顶层设计,又是当前乃至今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任务书[8]。现代社会经济资源更加充裕、科学技术更加先进,因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引入正当其时。将文创与传统文化入校园相结合创新并丰富实践活动形式,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其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