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正英
(贵州省从江县文化馆 贵州从江 557400)
黑格尔认为:“遇到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或内容。前一个因素——即外在的因素——对于我们之所以有价值,并非由于它所直接呈现的;我们假定它里面还有一种内在的东西,即一种意蕴,一种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那外在形状的用处就在指引到这意蕴。”①在侗乡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锦鸡翅膀凤凰尾,比不上侗家鼓楼美”。侗族鼓楼的美,最直观的就是它那雕龙画凤的外观,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形式上的美。侗族鼓楼一般为十几层,最矮的有一层的,最高的有29层(位于从江县都柳江畔的从江鼓楼,高46.8米)。在从江县高增有三座鼓楼,分别是上寨鼓楼、下寨鼓楼和坝寨鼓楼。这三座鼓楼都有着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其中两座17层,高近30米,一座13层,高20多米。在三座鼓楼的顶部都有醒目的攒金宝顶,鼓楼的整体框架结构全部是用柱枋凿穿、相互交叉而成,没有使用一钉一铆,其建筑工艺之精湛、造型之独特、形象之优美令人叹为观止。
三座鼓楼均耸立于三个家族所居寨子的中心,与寨内的民房木质建筑相映成辉,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远处的高山上俯瞰整个寨子,可见鼓楼、房舍、风雨桥栉比鳞次,“鼓楼与村寨融入山水之间,形成了一个整体和谐的彩色画图。”②可以说,高增的三座鼓楼座座都承载了深厚的侗族民俗文化底蕴。从造型上看,三座鼓楼均为攒尖顶木结构塔形建筑,覆盖小青瓦。鼓楼底层平面呈方形,边长8米。楼身一二层平面为方形,三层以上为正六边形。鼓楼设主承柱和檐柱,主承柱有4根的和8根的,檐柱有12根和16根的。在主承柱与檐柱之间施以穿标,利用瓜柱、梁、枋横穿直套,卵雌结合,逐层收分,紧密衔接,直至楼阁;从雕塑形状上看,在三座鼓楼楼冠下置有如意斗拱,下装漏窗,窗外屋檐上彩塑有戏剧人物。翼角起翘,彩塑着蟠龙、鸟、兽及人物等。在各层封檐板上还彩绘有栩栩如生的侗族风情画。站在鼓楼中心往顶仰望,可见鼓楼飞阁重檐,层层而上,气势雄伟。整座建筑挑枋竖瓜,榫栓穿合,密扣无隙,加之画栋雕梁,巧夺天工。鼓楼上的“雕塑和绘画通过塑造和描绘瞬时的外部形象,并以此表露内在的感情。”侗族鼓楼的这种建筑技艺构成了一种整体的美,传达出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
侗族鼓楼除了特别的形式美外,其和谐美也十分凸显。侗族讲究建寨先建楼,素有“先有鼓楼后有侗寨”的传说。鼓楼因有鼓有楼被汉语称之为鼓楼,但在侗语中却无此称谓。南部侗族地区的侗家人对鼓楼的称谓有二:一是称之为“公”或“百”;二是称之为“堂瓦”或“堂卡”。鼓楼因其独特的造型得到了我国众多建筑学专家的高度评价。著名古建筑专家杜仙洲认为:侗族居住的村寨里“最引人注目的鼓楼和花桥从形式到结构都很有特点,非常突出地显示了地方特色和民族风俗,堪称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两株奇葩。”
一方面,从侗族鼓楼的整体来看:侗族鼓楼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木质建筑物中的翘楚,其优点显而易见,但其缺点也不少,最致命的缺点就是容易发生火灾。在侗族历史上,鼓楼发生火灾的案例不在少数。其中的林略鼓楼是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生态博物馆,火灾致使馆内陈列的文化遗产付之一炬。再者,由于鼓楼的材料是杉木,不耐风雨侵蚀,不经虫蛀鼠咬,不能永久性的存在,时间一长必须重建。
另一方面,从侗族鼓楼的技艺传承来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以鼓楼艺术为标志的鼓楼文化不断受到汉族主流文化的冲击和渗透。首先,由于建造鼓楼的老艺人不断去世和青年一代的外出务工,使鼓楼的建造技艺和绘画、雕塑技艺的传承出现了断层现象,说是后继无人也不为过;其次,材料使用上的转变使原鼓楼的建造工艺的传承受到严重的挑战。
笔者以为,要破解上述两方面鼓楼文化传承瓶颈,必须建立有效的鼓楼文化传承机制,采取可行性鼓楼保护措施。
第一,实施总体规划,解决鼓楼的整体性建筑风格被破坏的难题。可以由县级规划管理部门商文化旅游管理部门,在有一定规模的侗族村寨实施统一规划,在鼓楼周边统一建造木质民房,且与鼓楼保持安全距离在20米以上,留出一定的空间可以利于防火,也可便于村民集体娱乐。在30米内禁止建造钢筋混凝土民居,保持鼓楼与民居的整体美感。
第二,制定防火对策,解决鼓楼火灾频发的难题。提高侗族人民保护鼓楼的自觉性,增强村民对鼓楼、民居、风雨桥等木质建筑物的防火意识。对鼓楼内为照明而铺设的电线要派专人负责,同时还要定期检修,防止电线漏电引发火灾。冬季在鼓楼烧火烤火的,要做到人走火灭。条件允许的村寨,可以建立义务消防队,购买消防车,招聘热心于公益事业的村民担任消防员。在鼓楼的周边,最好建造一定面积的鼓楼坪,用于存放水源,保障消防用水。
第三,加强人才培养,解决鼓楼建造技艺传承难问题。当下,鼓楼建造技艺已到了失传的地步。由于鼓楼的建筑技艺无文字记载,单凭口授心传,传授人员也仅限于父传子,子传孙。就鼓楼数量而言,一个寨子(一个族群)只有一座鼓楼,建好了就不会再建。这种时间间隔的长久性也导致鼓楼建造技艺的失传。因此,要做好鼓楼建造老工匠师的工作,使他们抛弃世俗的偏见,多传授一些年轻人鼓楼建造技艺;同时,政府部门也可以在设有建筑专业的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加强对木质古建筑建造技艺的传授,培养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