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核心素养的针灸推拿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跨学科课程研究与实践

2021-01-04 09:02王杏平徐伟辉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34期
关键词:针灸人文核心

王杏平 廖 菁 许 明 吴 湘 许 盈,,3 徐伟辉

1.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2.湖南省直中医医院针灸科,湖南株洲 412000;3.黄政德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湖南长沙 410000

什么是人文核心素养?从知识学角度,人文核心素养可归纳为文史哲,其中“文”可以解析为文学与艺术,它是人类表达自我情绪、情感、意志、价值的重要途径,可见,人文核心素养不可能单凭某一门学科来培养,而是需要通过跨学科课程来实现,从针灸推拿学科与中国传统文化绵延至今的密切关系而言,需要从提升针灸推拿人文核心素养目标出发,探讨中医药院校师资力量、课程结构、教学现状等是否能应对当下时代的挑战。

中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医学起源于巫,而巫即是上古时期的知识分子[1]。在文史医学中,传统文化与医学思想相互依托、共同发展。如腧穴的命名蕴含中华文化的深义:公孙穴可字面理解为公孙多作为主穴使用[2],亦作黄帝之姓氏,通脾旺土之蕴意[3]。在现代研究与发展中,国内外学者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深入地探究针灸与人文板块的联系与交融,如山田庆儿编著的《气的自然像》,通过对新领域的思考,进一步明晰了学科未来的研究路径[4]。同时,传统文化中的品性修行及道德秉质则为针灸推拿人文素养的塑造与提高提供了优秀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由此可见,人文核心素养是针灸推拿专业必备的情怀与能力,但现推行的本科培养模式存在教育意识薄弱和人文素质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5]。且目前学界多将人文素养当作医学专业的整体性教学目标,“笼统”地讨论培养策略和方法,缺少系统的设计和深入的研究。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结合医疗现况及未来发展规划构建出人文核心素养框架,并搜集整理国内外资料和课程实地考察,创造性地提出课程改革建议,以帮助教育者及被教育者领悟其深刻内涵并形成医者自身的内在修养和医法术数。

1 跨学科课程经历的人文核心素养课程的研究

跨学科理念虽很早就受到教育界的关注,但分别属于医学和人文学科门类的针灸推拿与哲学、历史、文化等学科的跨学科教育研究侧重理论观念和价值的传播,而嵌入课程中的方法分析则相对较少,加之由于教育理论层面的研究与跨学科教学案例研究处于割裂状态,跨学科研究迄今为止仍未能建立自上而下的方法论与课程相结合的框架体系[6]。因此当下以及未来的针灸推拿与哲学、历史、文化等学科的跨学科教育应逐渐在抽象的理论与混沌复杂的个体案例间建立起承启有序彼此引发的课程与教学方法论脉络。

1.1 人文核心素养框架的核心维度

如何清晰描述人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具体行为,需要对人文核心素养进行深度解构,通过文献梳理,针灸推拿专业人文核心素养应当包括道德规范、思想意识、价值取向3 个一级维度,其中道德规范蕴含医乃仁术、大医精诚、重义轻利等二级维度要素,思想品格蕴含博学笃志、精勤不倦、审慎细心等二级维度要素,价值取向蕴含中庸调和、经世致用、守正创新等二级维度要素,并且显现于外在行为活动的人文核心素养框架。

1.2 在课程经历中融入人文核心素养框架的核心维度

重塑针灸推拿专业人文核心素养当以各种开放的、不同主题的现实情境为主要实践路径,多样化的课程经历可以作为重要的依托。根据杜威课程哲学等理论的逻辑,本文课程经历的逻辑框架指向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意义的丰富复杂的学习场景,通过发现式、探索式或者建构式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维度搭建适应学科逻辑和社会需求的课程经历框架,以本文提炼总结的人文核心素养要素作为衡量指标,从而研究不同课程经历所具备的人文核心素养,完善课程设置。

1.2.1 跨学科学校课程经历 增强道德规范在学校课程经历的体现,注重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传道授业不能仅停留在医学知识的表面形式与框架,需深入挖掘其蕴含的道德素质和人文关怀[7],学校和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地给学生提供道德标榜。

1.2.2 数字化课程经历 科技的发展促进教育模式的改革与转变,教育数字化进程需牢牢把握守正创新的价值取向,了解数字化工具的特点及应用,适当采取传统课堂与网络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数字化课程便捷性、灵活性、方法多样化、资源丰富性、互动交流渠道多样的优势[8],在2020 年的线上教学中,应用“六+三”在线教学法,增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积极性和效率,也增强了教师课堂组织能力[9]。

1.2.3 社会文化实践课程经历 中国社会文化不可避免地与儒家仁文化相融合[10],“医乃仁术”是在儒学思想中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将传统医德结合儒家的价值体系加以理解和实践,是医学伦理思想对于职业道德观念的根本要求[11]。以德行为价值核心,以内胜外王为价值目标,教师在社会实践中践行循循善诱、言传身教、因材施教等原则[12],培养学生逐步达成《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三层次“八目”[13]。

1.2.4 现实项目共同课程经历 学生从课堂上被动式学习到投身于现实项目共同课程经历,一是需具备大医精诚之品质。精,指精湛的医术;诚,指高尚的品德修养,精和诚之间有着极为深刻的内在联系,若心不诚,则医难精,既为大医,精诚兼备。在科研、创新创业、实习等项目中采取导师责任制、分类管理模式等方法,让学生从实践中提升素质修养和操作技能,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具有普遍性和良好的推广效应[14]。

二是掌握中庸调和之道。李启明[15]的研究显示,中庸思想通过人文化成的方式促成了中庸实践思维,心理弹性在中庸思维的践行过程中成长,提高了个体的应对能力和社会适应力。中庸之道,在于“执两端而取中用”,极致地探求中医与西医的理论真理,开拓知识领域与扩展丰富视野,并从中加以细致比较分析,择其优者而学之,践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认识方法和学习过程,对糅合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高境界的完美追求。同时,对于学生的课程管理,在管理团队上,先稳定再提升;制度流程先固化,再优化;管理的深度与广度要执中适度[16]。中庸之法,提示学生在实习项目治病的过程中,将患者机体恢复平和状态,纠正其偏倚与过度[17]——“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2 跨学科课程经历的人文核心素养课程的实施

2.1 支点之一:跨学科融合形成“人文学科+”的课程形态

针灸推拿专业本科学生的人文修养建设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精神、伦理行为、职业价值和执业态度等方面[18],通过跨学科学校课程经历等方式整合中、西医学不同课程的知识和经验,在多样的情境中进行融合渗透,即人文学科+交往情境,人文学科+生活情境等形态。为人文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框架建构和实践转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2.1.1 增设国学通识教育与医学专业课程相结合 我国的医学本科教育对于通识课程内涵认识不够,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方式简单、国学课程占比微乎其微等问题,导致青年学生对国学文化认知度和认同感下降、精神信仰缺失[19]。为进一步强化针灸推拿素养课程中的中医比重,一则可以将中华经典引入现代化课堂,适当增删课程比例权重,增开国学小课堂,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提升学生的思想内涵与道德行为。二则可在课堂之外联合各学院学习部开展经典诵读月活动,或在图书馆主导经典阅读节,以鼓励学生进行经典阅读与交流,相互切磋评比出阅读之星等荣誉,激发学生对经典的兴趣。三则可开展名家讲堂,讲授名家医案,让国学大佬带领学生通过追溯中医药文化的形成、发展背景,探求其儒家学说与国学环境,给医学教育以精神滋养。四则通过国际间的针灸交流与传播,提升文化自信,鼓励学生运用中医,传播中华文化精髓[20]。

人文核心素养课程开展的主题方向应朝向中医文化,汲取优秀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教育课程改革需将专业学科与人文核心素养课程相互统一渗透,不能完全独立,毫无联系。统一教学目的与教学制度之间、各个教学科目之间的关系与联系,防止相互冲突或浪费资源。

2.1.2 筑构规划“人文学科+”情景 高校教育的落脚点在于培育心灵道德和专业求真相统一的高素质人才,而仅将教室作为唯一的学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从教育的功能、目的出发,结合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全方位将素质人文教育对校园生活进行覆盖。通过校园生活等多方面不断强化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及渴望,如通过校区内设置道德标语;“巴林特小组”活动;举行情景化模拟教学[21]和以人文内涵为主题的知识及医疗操作竞赛;开展素质交流与评比会谈;提高和增加人文社团的质量及数量等途径;构建理论、思维、行为、情景四位一体框架,确立符合实际且灵活变通的原则及学校规章制度,注重趣味性,社会兴趣能激发道德力量,使医学活动更为开阔及丰富。

21 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落实离不开社会资源的支持[22],将学生的课堂从教室引出去,在课堂之外增设非正式课堂,适当采取以实践为主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寓教于行。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社会,通过精心设计职业活动,将单纯的脑力活动转换为体力活动与脑力活动二合一的社会教育课程[23]。针灸推拿的社会文化实践课程可通过公立医院、私立医院、社区医院、小医馆、养老院等多种场所,以开展“三下乡”活动、社区义诊、以“人文关怀”为主题的见习、学生与患者进行直接交流等多种形式尽早地开展社会教育教学,进行社会经历的体验与锤炼,向永红等[24]按照“医学生-患者为中心”“理论+临床实践”“过程+结果导向”的新型复合式教学模型进行带教,优化教学成果,提高了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在每次教学实践活动中,根据不同人文场景,设置针对性主题,进行目的性现场教学并可在课后进行讨论总结,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未来从事的职业环境与工作氛围,极大程度地丰富课程资源与师资力量,防止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割裂,促进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祭拜当地先祖名医,如世界针灸之鼻祖——皇甫谧故里,通过寻根增强学生对于针灸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感受历史积淀的力量[25]。

2.2 支点之二:下沉——上浮过程完成课程经历

学生在课程经历及文化科普活动中逐步建立起中医中庸调和思想,同时通过走进家庭、走向社区、走入单位、走进农村、进而走向世界[26],在医学事件中发扬辨证思想,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广泛地摄取针灸推拿知识精华,扎实专业基础及提升临床操作技能。并在加强人文核心素养的课程实践改革下,计划性组织学生跟诊名老中医,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主动融入职业情景,代入真实情感与价值观,深入思考核心人文素养观与显著性,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先进的医疗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出现了新的诊治模式及监测医学器材,在冰冷的仪器的面前,更需要令患者感受到人文关怀,所以需要带教老师对学生进行更加详细及专业化的教学。同时,教师也应定期进行科学项目的培训及相关学习,如采取进修、角色扮演、开会讨论和阅读国内外相关人文医学指导报告等形式深化自身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提高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能力[27],以便于教师在社会活动中,能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实地感知,发掘学生的同理心及共情能力,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建设。

通过创设多元化的专业评价系统,以促进学生个体化的情感体验精神世界的建构。以课程改革目标为导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中心,核心素养教学成果为重点,开发体现核心素养的多样化、多形态的测评工具,建立健全评价与反馈系统。评价是人才培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意义非凡的一项举措。评价体系的两大构成包括教学课程(教师、教学环境、教学工具及资源)和学生学习成果(情感及态度、价值观、能力),通过自评、他评、量表测定、成果项目评分等多种方式,同时,依据核心素养的培育指标和人才要求,立足于时代发展需求和民族文化环境,多方面查找文献资料、专家座谈、调查询问专业人士和与教育相关的非专业人士,适当听从医师、讲师及学生等具有借鉴意义的建议,形成能充分体现项目活动中核心素养建设成果,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具体化评价体系。完整的评价方案需包括明确的评价指标、评价周期及评价权重[28],一套良好的评价体系能够及时发现课程经历规划或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促进对于培育核心素养路径的修订,以达成为国家、社会输出一批博学笃志、医技高超且坚守道德规范、具备良好的思想品格的π 型人才的最终目的。

3 总结与展望

针灸推拿专业已具备成熟的医学理论体系和清晰的学科边界,从普世知识到个体自觉性,中间的关键环节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的本体功能,从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格修养层面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个体心灵秩序的发展完善。有鉴于此,针灸推拿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需从传统文化深部汲取养分,通过对核心素养的认知及传播,唤醒学生个体精神深处的价值自觉。

在对新教学法的建设中,仍需注意以下问题:①教育目标的制订既要基于总体,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及个体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具体化教学。②课程改革应全方面、多角度,紧跟国情和现代化建设,注重细节与学生的接受度,人文教育的发展要符合设立初衷,不能流于形式。③人文素养建设可适当借助群体约定和超我进行约束个人道德,提升思维品质。④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地位,引导其发展自我核心人文素养。

总之,教育以育人为最终导向,而通过核心素养的应用与实践以达到启迪智慧、熏陶心灵的最终目的,融入人文绿色针灸,注重“身心灵总体和谐性”,能更加紧密地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29]。核心素养课程需贯穿大学整个本科阶段,从学生初接触医学知识,到独立走向临床,成为一名心怀大爱、知行合一的仁医。

猜你喜欢
针灸人文核心
人文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人文绍兴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