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景 ,刘光伟
(1.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8级硕士研究生, 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慢性肝病是指时间较长,至少半年以上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病(乙型、丙型)及非病毒性肝病(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遗传代谢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等)[1]。肝功能提示氨基转移酶及胆红素升高,彩超提示肝脏弥漫性改变,临床表现为胁肋不适、纳呆、恶心、腹胀、乏力、黄疸等。该病病程较长,病情反复,迁延难愈,有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可能。该病的病变部位在肝,可涉及多个脏腑,尤以脾肾两脏较为突出。慢性肝病患者多有脾肾亏虚的症状表现,脾肾亏虚是慢性肝病发病的致病因素,也是慢性肝病进展的关键环节与病理演变的最终归宿;同时,慢性肝病的发生也会导致脾肾两脏的亏虚;因此,脾肾亏虚与慢性肝病互为因果。中医通过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慢性肝病具有较大优势,对其发生、发展、预后、转归具有较大意义,副作用较低,安全有效。笔者深入探析了肝、脾、肾之间的关系,通过补肾健脾法来治疗慢性肝病,以改善慢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程。
《四圣心源》云:“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而风恬,水寒土湿,不能生长木气,则木郁而风生。”[2]厥阴肝木的升发与少阴肾水及太阴脾土关系密切。肝属木,性喜条达,主疏泄;脾属土,主运化。肝木疏泄有度,脾胃运化正常,则气血调和,肝体得养,肝气调畅,肝络通利。肝气失疏,克伐脾土,中焦运化失常,故慢性肝病多有脘腹痞满、不欲饮食的消化道症状。肝藏血,脾统血,脾虚失摄,血液溢出脉外可导致各种出血性疾病,故慢性肝病在疾病后期多有脾大、脾功能亢进、消化道出血及齿龈、皮肤出血的临床表现。肝司筋,脾主肉,随病程进展,渐耗气伤津,脾气虚弱,故有神疲乏力、声低懒言的症状。慢性肝病多肝脾同病,故历代医家在治疗慢性肝病的过程中,重视顾护中焦脾胃,以防肝木克伐脾土而致脾脏疾病,正如《金匮要略》所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3]肝脾两脏关系密切,在治疗慢性肝病时可采用治肝实脾的方法,通过补益脾土以防土虚木乘。
五行中,肾属水,肝属木,木得水生为子脏,水能涵木为母脏,肝肾两脏母子相及。肾主闭藏,以防肝木疏泄升发太过;肝主疏泄,利于肾气封藏有度。两者一藏一泄,一开一合,使阴阳协调平衡。肾藏精,肝藏血,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而化生,故精血同源[4]。在经脉上,肝肾均属于阴经,起源于足部,分布于下肢内侧,经气沟通,相互灌注。在脏腑上,肝肾同居于下焦,内藏相火,肾水亏虚,肝木失养,则肝阳易亢、肝风易动,可见头痛、头晕、耳鸣、抽搐等症状。肝阴亦可影响肾阴,肝阴不足,阴亏于下,虚火上扰,可见心烦不寐、口腔溃疡、腰膝酸软等症状。木得水生,水能涵木,肝肾两脏同生互化,生理、病理密切相关。《类证治裁》云:“肝主木,肾主水,凡肝阴不足,必以肾水以滋之。”[5]因此,在治疗慢性肝病过程中,结合患者的疾病分期及证候,采用滋水涵木的治疗方法有利于肝体的濡养、肝木的生长、肝气的疏泄,从而促进正气的恢复、阴阳的平衡、疾病的痊愈。
慢性肝病病程较长,是一个逐步进展、动态演变的过程,病理阶段可以分为3期。疾病初期:湿热疫毒侵袭,脾胃失健,肝气不畅,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可见黄疸、胁痛等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在肝胆。治宜清热利湿、疏肝利胆。疾病中期:肝病传脾,土壅木郁,中焦运化失常,可见脘腹胀满、不欲饮食等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在脾胃。治宜调达肝气,健运中焦。疾病终末期:久病及肾,瘀毒未尽,肝脾肾俱损,气血水互结,肾气传导失司,肾阳衰微,水湿泛滥,可见腹水、肢体水肿、畏寒便溏等临床表现。此外,病程日久,中气大伤,脾虚更甚,脾虚失摄,血溢脉外,可见吐血、出血、黑便等消化道症状。病变部位在脾肾。治疗当以补肾为主,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辨证论治,灵活治之,可采用止血消瘀、行气利水、疏肝健脾等治疗方法。《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云:“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以灌溉。”[6]慢性肝病病位在肝,涉及脾肾两脏。肝病日久,木气乘脾,中焦脾胃运化失常,脾虚湿盛,伤及脾阳,脾阳受损,久则及肾,肝脾肾俱损。脾肾亏虚是慢性肝病进展的关键因素,也是该病的最终归宿与结局,因此补肾健脾法对慢性肝病的进展有重要的干预及延缓作用。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具有保护机体、抗病祛邪的作用,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气血调和的状态。正盛则邪退,邪实则正虚,正气的强弱对疾病的发生、进展、预后和转归有较大影响。正气的盛衰不仅与机体的先天禀赋有关,还与后天的成长环境、体育锻炼、饮食习惯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人体正气与脾肾两脏关系密切。脾胃者,后天之本也,通过运化水谷精微为人体提供营养物质,化生气血以充养全身。肾者,先天之本,主藏精与生殖,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原动力,为生命之本原[7]。脾肾两脏休戚相关,相互促进。肾精充盈,脾气健运,精、气、血输布正常,则正气旺盛,气血调和,阴平阳秘,而不发病。慢性肝病发病日久,病程较长,病情反复,耗伤正气,使机体阴阳失调,气血失和,正气损伤,故通过补肾健脾法可以提高机体正气,增强抗邪能力,对疾病进程起干预和延缓作用,对疾病的预后与转归有积极意义。
慢性肝病患者多存在机体免疫功能失调。现代研究表明,脾肾两脏与人体免疫机制关系密切。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通过血及淋巴循环参与人体的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8]。谭健等[9]认为,肾“所藏之精”“主骨生髓”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密切相关,而脾主生血、统血的功能与免疫细胞的发育、成熟、定居、应答关系密切。任保印[10]认为,肾(藏精)是机体免疫功能的发源地,脾运化为机体免疫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中药(如人参、白术、黄芪、茯苓、灵芝、冬虫夏草、枸杞子、当归等)的有效活性成分如生物碱类、苷类、多糖类及有机酸类对机体的免疫起着重要调节作用[11-12]。除了单味中药,中药复方也对机体的免疫功能的调节有较大影响,桂枝汤、四君子汤、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等提高免疫功能的现代药理研究较为明确。吴秀等[13]通过建立脾虚型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模型发现,四君子汤多糖能够调节小鼠的免疫机能,改善肠道菌群功能失调,缓解脾虚症状。黄娟[14]发现,参苓白术散可提高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肠黏膜的炎症损伤,促进黏膜的修复。由此可见,通过中药补肾健脾可以改善机体免疫调节能力。
补肾健脾法不是直接清除有害抗原,而是通过调整细胞因子网络的紊乱状态,使机体的免疫失衡状态得到改善,从而进一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扶助正气以抵御外邪,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副作用少、安全有效、辨证论治的特色治疗优势。通过中医的补肾健脾法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从而提高慢性肝病患者的免疫调节能力,对其临床症状的改善及病程的干预有重要意义。
补肾健脾法应作为主线贯穿于慢性肝病治疗的始终。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预后、转归与脾肾两脏关系密切,脾肾亏虚是慢性肝病进展的重要因素与病理演变的最终结局。治疗慢性肝病时,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治疗优势,立足于补肾健脾的治疗方法,将其作为主线贯穿于治疗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