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李海
(海南省琼山强制隔离戒毒所,海南 海口 572300)
20 世纪90 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指出:在各种影响健康的因素中,生物性因素占15%,社会性因素占10%,环境性因素占7%。因此,从整体健康观视角出发,分析毒品依赖,对做好吸毒者戒治工作十分必要。
整体健康观是健康社会化和社会健康化两个核心理论构成的一整套价值理念及实践活动,其中在健康社会化[1]理念中,健康并非仅指身体不生病,还涉及与健康相关的各种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重视个人与整个社会大环境的互动;而在社会健康化[2]理念中,社会要摆脱医学化,要把相关价值理念、话语体系和实践活动都回归到健康的本意,追求生理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完好状态。因此,从健康社会化和社会健康化理论可以看出,整体健康观实质是一种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的系统性理念,是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的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则意味着不健康。在这种理念下,吸毒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等共同导致的。
毒品依赖是指吸毒者长期反复使用具有成瘾性的毒品,引起该个体产生特异性的心理、生理和解剖改变且处于一种不正常的适应性平衡状态。从微观角度看,该个体细胞乃至分子水平都处于病理的适应性反应。毒品依赖的生物学临床表现显示,毒品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吸毒者平均寿命较正常人群缩短至少10~15 年。
阿片类受体激动剂等传统毒品如吗啡和杜冷丁等,吸食过量可导致便秘、瞳孔缩小,严重者可对呼吸中枢产生严重抑制,出现循环衰竭、休克、呼吸停止、心室停搏等症状,严重可致死。戒断反应症状为恶心呕吐、失眠流涕、呼吸困难、心动过速等。
苯丙胺类毒品吸食过量后会出现血压升高、多语头疼、精神障碍、思维障碍、瞳孔放大、食欲丧失、多动不停等症状,严重可致多器官衰竭而死亡。戒断反应症状为饮食过量、持久睡眠、乏力、精神不振、焦虑抑郁等。
毒品依赖者往往具有成瘾性人格,人际关系较差。车茂娟有关研究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MMPI)测试吸毒群体发现[3],吸毒者具有较低敏感性、高冒险性和冲动性,与正常人相比,吸毒者具有控制点固着于外部、认知风格消极,应对方式较差等基本特征。同时,吸毒者本我意识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薄弱,对事物难以进行理性分析,遇事多从直观上进行感受,易受主观引导轻易进行决策,其中部分吸毒者心理防御能力差,容易从毒品中寻求刺激体验。
人在环境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人格、道德品质,并支配着人的所有行为,无法脱离而独立存在,因此正面环境促使吸毒者放弃吸毒行为,而负面环境则会对吸毒起到引诱等反作用。大部分吸毒者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及朋辈群体存在明显缺陷,具体表现为家庭关系破裂,存在情感断裂;受教育程度差,认知能力弱;朋辈群体不良,价值观扭曲。
1.3.1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差直接导致吸毒者情感存在障碍,如父母关系紧张或长期不在身边,疏于对子女管理;富裕家庭单独子女,过于溺爱使其放纵,无限制满足不合理要求;父母本身素质较低,双方关系淡漠,对子女情况漠不关心,使子女只能从社会寻找所谓温暖,交友不慎;家庭关系破裂、夫妻反目等。有调查显示[4],低龄吸毒者中,受父母吸毒影响而吸毒者占比约28%,父母离婚占30%,父母疏于管教占28.9%。
1.3.2 教育环境
吸毒者大多受教育程度较低,认知能力弱,根据海南省戒毒管理局2019 年对全省新收治5 688 名戒毒人员进行数据采集,初中以下学历者占95.5%,以此可以反映出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但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使学校在教学内容上重文化课教学,轻德育和身心健康教育,特别是毒品预防教育内容严重不足,值得深思。
1.3.3 社交环境
朋辈群体不良可促使毒品滥用。有研究指出[5],通过同伴吸毒行为和态度可以直接预测个体吸毒行为,吸毒者身边较为亲密的人大多数对吸毒者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尊敬、支持和照顾吸毒者。另外,朋辈群体中的不良亚文化使个体通过模仿导致毒品滥用的危险性增加,特别是群体中的榜样吸毒,更加会促使急于融入群体中的人吸食毒品。
整体健康观是生理、心理及社会环境和谐的一种状态[6],分析毒品依赖特征,不能仅是医学(生理)范畴的特征,也应分析心理范畴及社会环境范畴的特征。
生理范畴即医学临床症状,主要有以下特征[7]:①明知该行为有害,但仍反复去做,多次主观上想要减量或停止使用但均以失败告终;②为获得毒品而停止或放弃其他活动或爱好;③对特定毒品有强烈欲望;④对使用毒品剂量的自控能力下降;⑤耐受性增高;⑥能感受到使用后的快感或必须使用特定毒品后消除戒断反应;⑦减少或停用毒品后导致机体出现戒断综合征,既包括精神症状也包括生理反应,同时还有社会功能受损。
2.2.1 价值观扭曲
价值观扭曲具体表现是享乐主义,追求自我满足。吸毒后既可以逃避现实中的困难和问题,又可以短时间带来超脱正常的“快乐感和满足感”。
2.2.2 缺乏独立人格与自控能力
很多吸毒者本身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与强大的自控能力。当他们面对生活中的不良事件时,缺乏自主的判断力,尤其是那些生活没有明确目标的人,可能明知毒品的严重后果,但在没有坚强的自控能力的情况下,对毒品产生依赖。
2.2.3 认知水平低下
吸食毒品成瘾后,吸毒者会丧失理性的判断标准,同时毒品会损害机体大脑神经,导致不可逆转的精神类疾病,甚至出现幻听、幻视、自残或攻击他人等情况。
2.3.1 生存环境差
生存环境是吸毒者在特定区域内生活、工作的环境。一般情况下,吸毒者的生活环境比较混乱,卫生条件较差,其主要是由该群体的吸毒环境必须隐蔽,以及吸毒后导致懒散等特质所致。
2.3.2 社会支持系统差
由于长期吸毒,吸毒者毒资紧缺,他们较少的工资(很多吸毒者甚至没有固定收入)难以负担得起,促使他们向社会支持系统内的人借、骗,长此以往,社会人群对他们的信任程度降低,打破了社会支持系统。
从整体健康观生理、心理及社会环境的理论框架出发,做好毒品依赖戒治研究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
3.1.1 药物治疗
目前认为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是依赖性药物递减治疗,如美沙酮治疗阿片类受体激动剂戒断,同时需要注意无论哪种药物依赖都需要营养支持,改善患者一般状态,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1.2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8]是21 世纪脑科学研究的核心技术之一,本质是一种生物物理电刺激技术,它对医学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都有重要的影响。该技术的作用机理是产生时变磁场作用于大脑皮层,产生感应电流,改变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从而引发动作电位,影响脑内神经电活动和新陈代谢。
3.1.3 其他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目前在国际、国内仍有少量开展,通过切除大脑有关成瘾性神经区域,使患者失去对成瘾药物的渴求和依赖,但因其效果及远期可能存在的风险均不明确,故未受到广泛认可。
现代医学认为心理因素是慢性病的诱因之一,对吸毒人员开展心理治疗,可以矫治吸毒者不良心理状态,主要心理疗法如下。
3.2.1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心理学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如焦虑症治疗中,其主要是让患者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形成正确的认知是重要的基础。目前该疗法也广泛应用于吸毒的心理矫治,主要内容包括对吸毒者进行健康宣传教育,使其了解如何正确面对负性事件及不良情绪;怎样正确处理与家人的关系,朋友之间如何交往;坚定放弃不良社会关系;再次出现对毒品渴求时怎样正确处理;正确面对偶然复吸,学会避免的办法;正确面对导致复发的高危因素。认知行为疗法对吸毒者心理矫治的原理是对违法行为的解释是基于学习法则,其主要含义是犯罪行为对其个体而言比守法获益更大;违法行为发生在个人的亲密团体中,并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学习内容包括犯罪行为的准备、动机、技巧、驱力、态度与合理化等内容。
3.2.2 内观疗法(naikan therapy)
内观疗法[9]是激发吸毒者善念,诸如感恩父母、亲人、朋友等,在操作过程中注重建立共同意识,最终使吸毒者建立起与周围人的共同意识,从而克服戒毒后存在的空虚与孤独,保持脱毒成果,已经被多个省市戒毒系统广泛采用。
3.2.3 音乐疗法
一般由专业心理治疗师运用一种舒缓或强烈的音乐对吸毒者进行刺激,使他们的不良情绪得到完整释放。在这一过程中吸毒者学会如何运用音乐放松或发泄,实质是一种以情绪转移为目标的疗法。
3.2.4 厌恶疗法
将吸毒的过程与身体的不适反射活动建立联系,让他们看到或想起毒品及吸毒过程时,即产生强烈的不适感,长期重复这种刺激过程,久而久之使其对毒品形成排斥从而戒断毒瘾。常用的刺激疗法有虚拟现实技术(VR),通过给吸毒者播放或模拟场景,如吸毒后精神错乱、自残、行凶、杀人或注射部位大面积溃疡等场景,吸毒后车祸、极度眩晕、被警察抓获受到法律惩处等恐惧的体验从而戒除毒瘾,此外该技术还可应用于禁毒宣传及教育。真实刺激疗法,使用刺激条件为真实的药物或电击,使毒品与之建立联系,使吸毒者主动戒断毒品。
吸毒者复吸的重要原因是不能正常回到社会、融入社会,戒毒人员的后续延伸帮扶是社会环境范畴戒治的重要手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3.1 就业帮扶
吸毒者戒毒成功后需要找到合适的工作保障基本生活,但是大部分吸毒者就业困难,这就需要加强戒毒人员就业帮扶,包括提供技术培训及就业推介等,成功就业后会促进他们尽快融入社会。
3.3.2 去“标签化”
“标签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初级越轨”,但只有被贴上“标签”的初级越轨者才有可能走上“越轨生涯”。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因此,戒毒工作者重要任务是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过程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正是由于这种“标签”的错误认识,才导致了大部分戒毒人员较难被社会公众接受,久而久之,他们就会给自身贴上负面并且消极的“标签”。这就提醒政府有关部门必须清除这种不良的社会认知,可以通过自媒体、多媒体扩大宣传,让大众正确认知,同时,加强学校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以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
3.3.3 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是戒毒人员融入社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为戒毒人员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促使他们更好的保持操守。后续帮扶重点是帮助戒毒人员建立社会支持体系,通过亲属帮教,优良的朋辈群体协助,可以较好的让戒毒人员保持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