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曼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广东湛江 524000
随着围产医学技术的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显著提高。然而,新生儿群体尤其是早产儿,仍然面临着许多并发症的巨大风险,这强调了在这一关键时期改善大脑功能监测的必要性[1],故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和经颅多普勒超声已逐渐成为早产儿脑功能床旁监护。有相关文献表明成人脑电图与大脑中动脉血流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2-3],验证了循环和生物电现象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aEEG 提取、压缩及整合常规脑电图波形的振幅特征,使产生的脑电生理参数可通过图形直观的显示,且Burdjalov 评分可更客观量化这种变化,大脑中动脉可反映脑组织灌注。因此,探讨早产儿Burdjalov 评分和大脑中动脉血流参数的相关性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早产儿脑功能发育状况,还可以更详细地为预后干预提供基础信息,以及更好地促进早产儿的健康生长。早产儿出生胎龄、体重增长、循环等变化都会引起早产儿Burdjalov 评分与大脑中动脉血流的改变,因此本文就Burdjalov 评分与大脑中动脉血流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Burdjalov 等[4]根据不同出生胎龄的早产儿的aEEG 特点,从连续性、睡眠-觉醒周期、下边界振幅、带宽4 个参数分析,按照相关定义得出四个参数相应的分值范围,分别为0~1 分、0~5 分、0~3 分以及0~4 分,分析得出各个参数的分值并求出其总和范围为0~13 分。因此,根据Burdjalov 评分得出的分值范围可以很好的反映早产儿脑电成熟度,从而为早产儿脑发育的评估提供了量化依据。该评分系统只适用于早产儿。
测量大脑中动脉中峰值最高的血流图谱,测量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以及阻力指数(RI)。通常情况下左右动脉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大脑正常的生理功能依赖于神经活动与血流动力学之间的紧密配合,这使得神经元活动与脑血流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大脑局部神经活动增加时会导致该区域耗氧量的增加,此时大脑的代偿机制是通过局部小动脉的扩张来增加血源性能源物质,从而满足代谢所需,这种神经与血管之间的动态信息交流机制被称为神经血管耦合。神经血管耦合是由神经元、胶质细胞以及血管构成的神经血管单元,是将神经活动与大脑血流的局部增加联系起来的细胞机制,在神经元活动的情况下脑血流速度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增加[5]。已有相关文献表明[2-3]成人脑电图与大脑中动脉血流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即人在努力认知过程中,包括运动动作、阅读、心算等精神活动都会引起血流变化,即浅表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伴随的脑电图变化之间存在相关性,也就是血流的动力学变化会引起脑电图的变化,从而说明脑电图与脑代谢和血流有关[6-8]。很多研究技术,比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功能近红外光谱是测试成人神经血管耦合反应的常用方法,其测试结果显示局部神经活动的增加几乎总是伴随着局部血流量的增加。但是,目前这些技术尚未在新生儿的神经血管耦合研究中使用,且大多数关于神经血管耦合的研究都是在成年人群中完成的,因此笔者不知道早产儿的神经血管耦合机制是否与成年人相似或相同。然而,在对新生儿,甚至早产儿的脑功能成像研究中观察到了不同于成人反应的血流动力学反应模式,原因是出生后的大脑可能处于一个高度动态的系统,发生着神经连接和功能的根本变化,且在神经网络扩张过程中发生了大量的血管发育。因此在这个发育时期,新生儿大脑与成人大脑比较,其神经血管耦合可能在逐渐发展发育中[9-10]。
大脑中动脉是大脑动脉中最粗大的一支,可携带约全脑80%的血液,故大脑中动脉供血最多,且血管走向相对固定,脑血流速度检测结果较为稳定,因此,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变能反映脑组织灌注的状况。有研究表明[11-13],认知会改变大脑皮层的局部代谢和循环,这会导致微血管的扩张,而循环血液的流动阻力取决于小动脉的总直径,故大脑中动脉M1段的脑血流是活跃脑组织局部灌注的关键血流。由于经颅多普勒只能通过测量血流速度来提供关于血流变化的信息,因此必须同时使用另一种测量工具来监测神经元的激活状态,即脑电图系统,此系统可以通过测量头皮的电位来检测神经元同步放电的电活动,这些信号然后被放大和处理,以显示有关神经元激活的信息。aEEG 提取了常规脑电图波形的振幅特征,将长时程的常规脑电图振幅波形经过压缩整合显示出来,这种记录整合了接收大部分脑血流的大脑底层区域的电活动,从而反映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相关信息,且对大脑皮质缺血和大脑神经功能障碍较为敏感,其中Burdjalov 评分系统以更客观地量化早产儿大脑功能监测期间的变化,反映早产儿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变化以及脑功能发育的成熟度[14-18]。因此可得出,早产儿Burdjalov 评分和大脑中动脉血流的关系密切。
3.1.1 图形连续 Hayakawa 等[19]从aEEG 的图形连续性方面研究了<27 周早产儿的背景脑电图活动的特征,即随着早产儿年龄的增长,aEEG 的图形连续性逐渐从不连续过渡到连续,与>27 周出生的婴儿背景脑电图的成熟变化相一致。Olischar 等[20]发现胎龄在23~29 周的正常早产儿中,图形的连续性活动随着胎龄的增加而增加,同时不连续性活动减少。Cui 等[21]同样也发现早产儿的不连续活动图形随着的胎龄的增加而减少,且在35 周胎龄时变为连续性图形。因此正常早产儿随着胎龄的增加,图形的连续性分值逐渐增高。
3.1.2 睡眠-觉醒周期 有文献报道早产儿睡眠-觉醒周期最早可出现在胎龄23 周,亦有文献报道为25周,并随着胎龄的增加而逐渐易于辨认和成熟[22-23]。Burdjalov 等[4]分析了30 例胎龄在24~39 周的早产儿的aEEG 特点后发现睡眠-觉醒周期的出现与胎龄明显相关,即随着胎龄增加,睡眠-觉醒周期评分增加。此外,刘志勇等[24]分析了胎龄<30 周并存活出院的早产儿,其睡眠-觉醒周期评分同样随着出生胎龄的增加而增高,且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提示睡眠-觉醒周期评分与出生胎龄呈正相关(P<0.05)。故正常早产儿随着胎龄的增加,睡眠-觉醒周期的分值逐渐增高。
3.1.3 下边界振幅和带宽 越来越多的证据[15,23-26]证实下边界振幅随胎龄增大而逐渐升高。aEEG 图形上、下界电压的差值等于带宽,随着胎龄的增加,aEEG 的下边界电压逐渐增高而上边界电压逐渐降低,带宽从而逐渐变窄,即与胎龄增长密切相关。
早产儿为低速脑血流,王慧敏等[27]对80 例早产儿和40 例足月儿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足月新生儿的大脑中动脉的Vs、Vd 均高于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聂红莲等[28]研究并比较了早产儿与足月新生儿大脑中动脉血流参数测值,也发现早产儿出生后3 d 内测量的Vs、Vd均低于足月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文献[29]研究70 例早产儿出生后第1 个月脑血流速度的数值,数据表明脑血流速度随着出生体重和出生后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也有研究报道结果同样表明胎龄、体重增加与脑血流速度呈同步上升关系,即胎龄越大、体重增加,早产儿脑血流速度相应增快[30]。且郝玲等[31]通过研究早产儿出生后24 h 内脑血流变化及与脑损伤的关系之后,同样发现无脑损伤组早产儿脑血流参数与胎龄、出生体重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得出,随着胎龄的增加,正常早产儿Burdjalov 评分和大脑中动脉血流均呈上升趋势,两者可能呈正相关。
脑室内出血是早产儿的主要并发症之一,Olischar 等[20]对胎龄<30 周并出现脑出血的早产儿研究表明出现Ⅲ~Ⅳ级脑室内出血的早产儿aEEG 图形的连续性和睡眠-觉醒周期出现的更为延迟,使得相同出生胎龄下的Burdjalov 评分的总分更低。续庆艳等[32]在对早产儿行床旁超声的研究中发现,出现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相应症状后经超声检查时未发现颅内结构改变,但大脑动脉血流参数中以Vs、Vd 值降低,而RI 值增高,后再次经过复查诊断为脑出血,提示早期监测大脑动脉血流参数时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同时李金辉等[33]研究表明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Ⅲ级和Ⅳ级在1 周内的Vs 数值均低于正常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段淼等[30]研究65 例早产儿发现早期脑出血的大脑中动脉血流表现为Vs、Vd 值增高、RI 值降低,与上述结论有所矛盾,这可能是与从横断面研究、病例数较少有关。
因此,脑损伤早产儿Burdjalov 评分和大脑中动脉血流相关性仍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Burdjalov 评分与大脑中动脉血流的相关性仍需大样本去佐证,同时其临床应用价值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很好的描述。
综上所述,正常早产儿Burdjalov 评分和大脑中动脉血流可能具有某种线性关系,然而,二者关系缺乏大样本研究和探索,其应用价值对脑损伤早产儿具有临床指导治疗以及预后神经发育参考等意义。其中Burdjalov 评分系统对于连续性和睡眠-觉醒周期的判断具有主观性,但缺少定量评分标准;且大脑中动脉血流容易受缺氧、循环障碍等影响,因此,在探究早产儿Burdjalov 评分和大脑中动脉血流时,应控制这些条件,减少这些影响因素对Burdjalov 评分和大脑中动脉血流测量的影响。本文通过对Burdjalov 评分与大脑中动脉血流的相关性的研究和探索,希望能进一步加深广大儿科医师对两者相关性的敏感性和认识。且根据现有的临床证据仍无法得出相关性的明确性,还需要做更多严格设计,并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对俩者相关性进行验证,尽管该方案仍存在挑战,但坚信经过进一步的努力,这些挑战将会被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