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医科大学/药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4
现在有许多种不同严重程度的病,大到癌症小到普通感冒。患病时,不论疾病严重与否,人体的各项机能都会受到病原体等的攻击和药物或轻或重副作用的影响,这时候合理正确的饮食可以给予身体情况正性调节。一方面,合理的饮食可以为身体提供营养物质,防止治愈之前身体先被病原体打垮。另一方面,正确的食物可以为药物作用的发挥起到辅助作用,提高药效,促进痊愈[1]。而不宜食用的食物则有可能和药物相互作用,严重时可致命[2]。
(1)调查对象与方式。为了了解人们患病期间对于饮食的态度,笔者以徐州市部分人民及学生为例,以随机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途径共收回157份有效问卷。
(2)调查结果。85.35%的被调查者认为患病期间的饮食非常重要,剩下的14.65%认为一般或不重要。有85%的人表示身边有人在患病期间会特地调整饮食,但仍有小部分人(15%)表示身边并没有。86.62%的人想要一款应用在生病期间查阅有关饮食的健康信息。
问题1: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有一小部分人并没有足够重视患病期间的饮食。
问题2:有些病人,如高血压患者,一般不需要住院,不能时时刻刻得到医生护士的监督。那么这就要求患者自律,管理好自己的饮食。但是对于普通人家,尤其是家中老人,他们如何随时随地获得专业的健康饮食信息和建议?
问题3:我国公共营养师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在质量上参差不齐,学历较低,满足不了14亿人口的需求。根据2019年杨月欣的调查,我国估计从业的公共营养师有大约3万人,有30.69%的不在营养相关领域工作[3]。
小部分被调查者并不重视饮食,可能原因有:现在生活节奏较快,压力较高[4],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工作和家庭上面,很少关注自己的健康,生病时就根据以往经验吃点药,不注重饮食的调整;宣传力度不到位。根据笔者的自身体验,在商场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很少会看到有关这方面的宣传海报;学历较低。在这14.65%(12.74%+1.91%)的23位被调查者中,有14例是本科学历,有9例是高中及以下学历。哈佛大学的一份研究表明,2000年,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群平均寿命是50岁,而大学学历等高学历者则是57岁,而导致差异的原因被认为是疾病[5]。对于住院的患者来说他们健康饮食的来源大多是医生护士,再者就是临床营养师,他们的饮食更易于得到科学的管理。但是对于不需住院的患者来说,要想饮食健康就需要自律和家人的监督与帮助。而事实上,非专业人士的营养知识是极度匮乏的,非营养学专业的家属并不能给家中的病患提供充足科学的饮食知识[6]。当今互联网发展迅猛,很多方面都趋于完美。很多人会选择上网搜索相关饮食信息,但是不推荐这种方法。首先,并不是所有老年人都会使用电脑,哪怕是简单地用键盘打字;其次,网络上的信息并非都是正确真实的,很多是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故意把人们往某一方向引导;再次,网络上的信息量巨大,一个页面上无用信息可能比有用信息还多,在筛选信息的过程中浪费时间不说,到底能不能分清有用无用、正确错误信息还是个问题。我国公共营养师数量有限,供不及求,且相差很多,那么就会使人们减少一条获取健康信息的途径,让病人和健康人都不能获得专业的饮食信息。没有知识加持,行动力不行,更不用说形成习惯。
根据林丽娜等的论文,掌握知识是行为转变的基础[7]。那么笔者认为可以设计一款软件,主要为患者针对所得疾病提供合理的饮食食谱和建议。
Alen L在1996年出版的《Quality of experience》中提出了用户体验设计的标准,其中就包括了把握用户需求、可行性、易用性、学习成本低、视觉美感和方便管理等。软件设计基于上文中的问题分析把握用户需求,针对病患多元化的特点实现可用性和易用性。James Garrett认为产品仅仅好用是不够的,用户的情感体验才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8]。所以笔者认为就治愈饮食类软件设计方面应重点考虑用户体验。
以下是这款应用的结构。系统分为四大区域,在应用最下端可见,分别为首页、视频、文章、个人中心。首页设置搜索框和九宫格。顾名思义,搜索框就是搜索的区域,信息的入口。而九宫格里没有设置任何内容,只是用来记录用户每次的搜索痕迹,一种疾病占据一个格子。因为得病这样一个状态会持续一定的时间,如此一来用户每次不用重新搜索,就可以在下方显而易见的地方找到。整个首页比较简洁大方,方便老年人等身体情况比较复杂的人群使用。点击视频,用户就可以看到有关健康的小视频,包括从健康类节目中剪辑下来的小片段、制作美食的小视频、医生录制的关于健康生活的小妙招以及健康有关的影视作品。点击文章,用户就可以看到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饮食类新闻和健康生活文章。应用支持收藏、分享资讯和菜品。设置文章和视频的目的主要就是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让健康信息随时代而更新,并不是“经久不变”。获取健康信息方式的多元化也有助于避免视觉疲劳。个人中心里的内容就相对其他饮食类应用丰富些,包括收藏、我的积分、个人信息、检查更新、帮助与反馈、设置、关于。①收藏:用户可以点击星号把自己觉得有用的文章视频和喜欢的菜品收藏起来并从该处找到,比较方便;②我的积分:用户获取积分的方式包括阅读文章观看视频的时间、软件功能的探索和用户体验的反馈。“我的积分”后面就可以直接看到自己的积分,不需要多余的操作。一定的积分可以用来兑换生活用品;③个人信息:包括用户昵称、年龄、生日。软件会在用户生日当天送上祝福,在生日当天系统会送上虚拟礼物。这个设计比较温情,有助于产生更好的用户使用体验;④检查更新:和其他普通应用一样,供用户查看已安装的是不是最新版本或者将应用更新至最新版本;⑤帮助与反馈:用户可以通过“反馈”途径来反映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接收后通过评估当前软件版本来做出相应的改进;⑥设置:包括账号设置、消息接收设置、推荐给朋友、护眼模式、退出登录。用户可以使用微信、手机号、QQ三种方式登录。用户可以通过消息接受设置来自行决定是否接受新消息。用户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把这款应用分享给好友。用户可以自己决定是否使用护眼模式,这一模式不属于系统智能匹配的范围。最后用红字标出“退出登录”;⑦关于:包括该款应用的简介和当前版本说明。以上就是软件系统的大概介绍。
(1)拥有种类齐全的零碎功能,全方位匹配不同病人的身体条件。例如,有这样一个病人,他识字不多,但是生活可以自理,也会浅显的使用一些应用。那么,他就可以在应用启动页,选择符合自己真实情况的选项——识字不多,然后在真正使用这款应用的时候可以点击文字旁边特意新增的喇叭,听文字,而避免了阅读文字的烦恼。其实这样的一种功能在如学习强国等大众化的应用中使用广泛,但是往往忽略了用户多元化的治愈饮食类应用,如此就会大大降低该类应用的价值。除了听文字以外,还可以有字体放大、字体更改(简体字到繁体字,汉语到维吾尔语等)、口述搜索、翻译文字等功能。这些功能通过首页的信息反馈来匹配,从而让用户都能有顺畅的体验,亦能使他们更好地利用APP获取有关健康痊愈的信息。在治疗某些疾病过程中病人的进餐需要定时,还有的一日最少三餐,应用可以判断所输入疾病是否属于该类疾病。如果是,那么会弹出问题,征求用户是否需要每日定时提前提醒准备进餐,否则不会弹出。
(2)对症下菜——为特定病人提供特定食谱。病人可以在搜索框中输入自己所患的疾病,从而得到患该病期间适宜吃的成品菜或者食材。输入疾病名称后页面会显示早餐、菜谱、肉类、水果、蔬菜、坚果、注意事项。之后可以点开任何一项,比如说早餐,点击早餐,页面会显示各种适合早晨吃的食物,部分成品菜有烹饪教程。用户若想返回上一页则可以点击页面左上方的返回键,如此进行操作,方便又易懂。
(1)与其他形式如微信小程序相比。有着众多用户的微信无疑给小程序带来了巨大的用户流量,但是这也增加了小程序用户信息泄露的可能性。传统的APP就可以把用户的信息安全做得很好。小程序由于大小不超过2M的限制[9]。只能给用户提供一定的功能,不能满足所有的需求,这种用完就走的情况会导致用户黏着力降低,久而久之小程序也就被遗忘了。而传统的APP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单独的APP可以在某一固定领域为用户提供全套服务,额外服务也屡见不鲜。对于知名的APP来说,用户基数更是不易撼动。现在的微信用户有不少是中老年人,他们更加熟悉使用传统的APP,对于小程序了解较少,甚至不知何为小程序。因为治愈饮食类应用的用户多元化,所涉及的功能也会有很多,所以大小不足2M的小程序根本不能成为载体,传统的APP无疑是唯一的选择。
(2)与同类型不同应用相比。现在的治愈饮食类应用在设计时主要注重提供食谱这一环节,“不管你能不能用,反正我是都给你了”,忽略了用户接收食谱的问题。在研究这款应用的时候,笔者比较重视应用的交互式设计,把重心从食谱提供扩展到用户体验。应用的科学性很重要,但是使用性同样很重要。
设计上述应用的目的就是为病患和照顾他的家属提供有益于他们的帮助,这既是病人如何被照顾的信息渠道,对医生嘱托的补充,也可以缓解营养师供不应求的社会矛盾。不仅如此,精美的界面和简约的设计风格也会提高用户的好感度。目前这款应用处于设计阶段,根据先前所做出的调查结果,人们对于该款应用的问世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