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昭
本文要讨论的是明清科举考试中的大题与小题,它指的是科举考试中的命题类型。大题的问题比较简单,在我们讨论小题的过程中会得到厘清。而小题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歧义不少。明清人在多种意义上使用它,却从未有过严格的界定。现当代学者致力于概念的界定,但多未能涵盖“小题”一词的全部指涉。
小题不仅是明清科举考试中的重要命题方式,且成为明中叶以来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上自朝廷的正文体、肃文风,下至芸芸士子的揣摩演练,更有晚清变法维新之士的口诛笔伐,都以小题现象为焦点。小题问题所涉远超科举范围而向整个文化辐射。
明中叶以来的著名文人,多与小题有深刻联系。才气横溢的文人尤视小题为施展文才的空间。万历间王思任说:“孔孟语言无有小处,大题小做,小题大做,题外生文,题中归命,一部缩入一章,一章缩入一句,知是者吾与之论文矣。但大题可以逃败,乡愿居之;小题可以见才,狂狷居之。守溪、荆川、昆湖、鹤滩、鹿门、思泉诸老常乐为之,皆从狂狷诣中行者也。嗣后岳阳、侪鹤、海若、鹿巢、西铭、衷一、楚望、宾主诸君子互出旗鼓,各极狂狷之致。”①王思任:《小题怡赠自序》,《谑庵文饭小品》,《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68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226页。他把大题、小题与作者人格相关联,实是把大题、小题问题推到文化层面。所谓“乡愿”“狂狷”之分,已具价值褒贬之取向。
在谈到每一时代的代表性文体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时,尤侗说:“或谓楚骚、汉赋、晋字、唐诗、宋词、元曲,此后又何加焉?予笑曰:‘只有明朝烂时文耳。’”②尤侗:《艮斋杂说续说》,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64页。将八股文与楚骚、汉赋、唐诗、宋词相并称。而王思任则于八股文中独提小题,“一代之言,皆一代之精神所出,其精神不专,则言不传。汉之策,晋之玄,唐之诗,宋之学,元之曲,明之小题,皆必传之言也”①王季重:《唐诗纪事序》,任远点校:《王季重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79页。,把小题视为代表明代精神的文体。
但有人却认为小题虽极尽命题之变态,却于圣学无补。王夫之从儒学的立场给小题定性:“经义之设,本以扬榷大义,剔发微言;或且推广事理,以宣昭实用。小题无当于此数者,斯不足以传世。”②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船山全书编辑委员会编:《船山全书》第15 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 年,第867,867,862页。他接着说:“其有截头缩脚,以善巧脱卸吸引为工,要亦就文句上求语气,于理固无多也。”③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船山全书编辑委员会编:《船山全书》第15 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 年,第867,867,862页。对小题中的截题尤为贬斥。他甚至把小题视为圣学之敌人:“做科举文字,抄小题油嘴话供人笑者,亦是侮圣人之言。”④王夫之:《四书训义》,船山全书编辑委员会编:《船山全书》第7册,第888页。他指出时文“于句求工之拙法”所导致的造句现象有“市井语,烟花语,招承语”,并自注“小题文多此三者”⑤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船山全书编辑委员会编:《船山全书》第15 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 年,第867,867,862页。。把小题与油嘴话、市井语、烟花语、招承语等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小题当然不能代表明代之精神。王夫之出于对儒学神圣性的维护,视小题为叛圣侮经。
在戊戌变法运动中,康有为等人倡议废八股,对于童试中盛行的小题、截搭题的命题方式尤为狠批:“若夫童试,恶习尤苛:断剪经文,割截圣语,其小题有枯困缩脚之异,其搭题有截上截下之奇,其行文有钓伏渡挽之法。”⑥康有为:《请废八股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269,270页。(他把小题与截搭并列)小题、搭题的命题方式被强调到“缚人才”⑦康有为:《请废八股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269,270页。的严重地步。由截题的命题方式而产生的连上、犯下之厉禁,由搭题而产生钓、挽、渡的技法,这也成为拘钳人才的罪状:“束以连上犯下,偏全枯窘,缩脚搭截之法,而欲其游刃有余,善言德行,乌可得哉?”⑧佚名辑:《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1974年,第215页。在唐才常的批判中,枯窘、截搭同样是被攻击的中心:“况乃枯窘截搭,割裂经文,及夫连章半句,偏全斡补,掉弄虚机,钩巨险诈,非圣侮经,乱常蔑理,尤为伐性之斧,腐肠之药者乎!”⑨唐才常著,王佩良校点:《唐才常集》,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第231页。在这场变法维新运动中,搭题被攻击者视为八股取士制度的死穴而进行狂轰滥炸。
小题究竟是代表“一代之精神所出”的文类,还是叛圣侮经、束缚人才的妖贼?小题在明清科举制度推行中产生,其具体形态也处于变异之中。且无论是王思任、王夫之、戴名世,还是康有为、唐才常,都没有给小题下定义、划范围。一说小题可以传世,一说小题不足以传世,他们所说的小题是指同一对象吗?其内涵与周延是重合的吗?如果他们所说的“小题”并不指同一对象,若明清制义史上各家所说的“小题”并不完全相同,甚至有很大差异,则不能以他们对小题的褒贬言论来评判小题在明清制义史上的价值与意义。
什么是小题,它的内涵与周延如何?明清制义选家与论家从未有一个明晰的界定,各家之间从未统一过,却也从未对异己者表示异议。对于明清人来说,何为大题,何为小题,似是不言自明,无需深究的。
总的来说,明清人有关大题、小题的分类依据有四种:考试级别、题型、题意、制义修辞。
戴名世说:“且夫制举业者,其体亦分为二:曰大题,曰小题。小题者,场屋命题之所不及,而郡县有司及督学使者之所以试童子者也,或为单辞只字,偪窄崎岖,法有所难施,虽有能者,亦或以隽巧伤其理道,是则小题之道与法与辞,较之大题殆又有难焉。”⑩戴名世著,王树民编校:《戴名世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10页。指出大、小题之分是为适应不同考试级别而出现的命题现象。
从设科取士的目的来说,乡试、会试的严肃性必须得到重视,主司命题应该是题意冠冕、题型完整。即使是童试,也应以冠冕之命题把士子从小即导向儒学的康庄大道。陆世仪说:“童试虽小事,然亦是士人进身之始,命题必须正大,所以端其志趣。”①陆世仪:《陆桴亭思辨录辑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60页。由于题库的相对有限性,也出于对士子制艺训练的目的,童试及岁试、科试则不妨以截题、搭题命题。吴应箕说:“同一四子之书也,则同一四子书之文也,又别之为大、小题者何?曰:此以试分者也。夫春、秋二试,主司所命者,冀以尽见士子生平,故题主于理义之说为多,而又有触忌犯讳之虑,则非典雅明正者无取焉。于是书之为大题者,可数而知也。它如有司岁、月之试,多截断章句,谓可以见人仓卒之智,即以使雷同假托者,技穷于无所施,而后其为别白也易。于是凡《四书》中一切深隐之文、纤曲之义,大可容白虎之论究,小可以逞稷下之辩说者,其题皆蔽之曰小也。”②吴应箕:《四书小题文选序》,吴应箕:《楼山堂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01页。乡、会试之所以用大题,是要考核士子对儒家义理的理解,但也因此而使“书之为大题者可数而知也”。小题之设是于岁、月之试以截断章句的形式去考核士子的“仓卒之智”。
对今人影响最大的是商衍鎏的说法。商衍鎏为清代末科之探花,他对小题的解释具有权威性。商衍鎏说:“文题有大题小题之分,乡会试每出大题,较为整齐,小考则纤佻琐碎者居多,谓之小题,更有一种特别之题曰截搭题。”③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235页。这里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大题、小题,是根据考试级别而区分的;第二,在题型上,大题整齐,小题纤佻琐碎者居多;第三,大题、小题之外,还有一种题类,叫截搭题。
根据商衍鎏这三个说法,我们仍无法对“小题”的本质与周延进行明晰的界定,因为这三种情况的每一种都存在着例外和争议。
关于大题、小题是根据考试级别而区分的,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但至迟在明代中期,小题便已出现于乡、会试上,如嘉靖三十八年己未会试首场首艺《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就是典型的截搭题④参见拙文《小题究竟何时始入乡会试》,《复旦学报》2021年第2期。。从考试级别的角度,我们只能了解到各级考试命题的常规状态,由于明中叶以后小题的命题方式已出现在各级的考试中,因此,我们不能断言,凡是乡试、会试的试题就叫大题,凡是童试的试题就是小题。
对于明清选家、论家来说,大题、小题似乎只是一个大致的题目分类,更重要的范畴是理体、题体和文体。理体指题目内容的性质分类(如臣道题、经济题等),文体指制义文的风格类型,而题体则指题目的类型(如单句题、截上题、连章题等)。万历间汤宾尹《一见能文》列了39种题式,多为对题型结构的描述,如两扇题式、一头两脚三脚四脚五脚题式、关动题式等。一些是从作法或修辞的角度分类,如断制题、反语题。其中与小题相关的只有“粗俗题式”“巧搭题式”和“枯淡题式”(清人多称之为“枯窘题”)。清代康熙间唐彪《读书作文谱》列出53 种题式,截题占7 种,搭题则有8 种。截题与搭题的比例明显增大。可见,在清人的制义理论中,截题、搭题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这与小题在乡、会试中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趋势有关。尽管如此,这些论家仍未指出其所列题式哪些属于小题。
前引吴应箕的话有一点值得注意,即他所说的“截断章句”指的是截题,而未及搭题。这种将小题用以专指截题而不及搭题的情况,在明清时期甚为常见。乾隆间姚澍《文法直指》在谈及如何学习先辈文章时说:“先单句,次段落,次两扇,次小题,次截上,次截下,次截上下,次割截,次搭题,以及空冒过脉,抱头缩脚。长章之类,各备体裁,以周知一切作法。”①姚澍:《文法直指》,余祖坤编:《历代文话续编》,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年,第561页。则是将小题与截题、搭题并列。这种分类法却甚为罕见。
较早明晰论及“小题”所指涉的题型的是清康熙间的崔学古。他说:
夫小题有单句者,有双句者,有截上、截下者,有短搭、长搭者,有旁引曲喻者。理致题则观其法脉,辨难题则观其议论,典制题则以博雅为工,记事题则以磊落见致。题本枯窘,我出之以波澜;题近粗俗,我运之以风雅;题既虚缩,非顿宕无以宽局势;题既板实,非翻跌无以活文机。映带串插,搭题之胜概也;详略呼应,长题之能事也。若夫题正者利用反,题抑者利用扬,题纤者宜发宏论,题顺者宜用逆势。似此之类,未易悉数。孰谓小题可一概论哉?②崔学古:《少学》,王晫、张潮编纂:《檀几丛书》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57页。
崔学古指出小题有单句题、双句题、截题、搭题。又说有“旁引曲喻者”,则是指修辞形态。接着又提到理致题、辩难题、典制题、记事题等,则是从题意类型说的。又提及枯窘题、粗俗题、虚缩题、板实题、长题等,最后以“孰谓小题可一概论哉”结束,似乎指上述诸题为小题。但把理致题、辩难题、典制题、记事题、长题等归入小题,显然并不合适。我们只能这样理解,崔学古点明,“小题”有单句题、双句题、截题、搭题、旁引曲喻类。而其下文其实是要说明因题制宜、不可一概而论的道理,不一定是指小题。崔学古的界定,明晰之中又有模糊之处。
明清时期更多的制义论家(如唐彪、楼沨等)则致力于对各种题型的应对策略之论述上,而并不着意于“小题”概念的厘定。
20 世纪以来的学人开始郑重其事地直面“小题”的具体指涉问题。商衍鎏说,大题较为整齐,小题较为纤佻琐碎。他又说:“连章题,全章题,数节题,一节题,数句题,单句题,两扇三四五扇题(这与数句题相同,只是句式属于排比),以上皆属于大题之类。若截上题,截下题,截上下题,承上题,冒下题,承上冒下题,半面题,上全下偏题,上偏下全题,上下俱偏题……以上皆属于小题。又有截搭题。”③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235页。这些题型其实可以归为两大类:截题(或称为截割题)与搭题(或称为截搭题)。截上题、截下题、截上下题、承上题、冒下题、承上冒下题,半面题等都属于截题,将完整的节、句截去一部分以成题;商衍鎏所说的上全下偏题,上偏下全题,上下俱偏题等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截搭题(我称之为搭题),它将截题与全题互搭而成题。商衍鎏又称此外还有截搭题,似乎把截搭题与上偏下全等截搭题区分开来,究竟何所指?或者是指章与章之间的搭并,因其篇幅较长而不归入小题。启功、王凯符、黄强等先生的划分法近似之。
以上各家从题型上划分大、小题,表面看来很清晰,但实际上我们可以轻易地在明清人的制选集中找出反例。如关于单句题,究竟是大题还是小题?王凯符、吴承学等先生把单句题归入大题,但单句题却不一定意思完整,尤其是当单句作为从句、分句中的一句的时候,其意思之不完整是显而易见的。即使是完整的,也可以是小题。《大题金丹》中有《小人乐其乐一句》题文,按题意,此题与冠冕正大背道而驰。《夫然後行》则是一道截上题。从题型的完整、长度,仍然不能抓住小题的本质。这里举一个特例,有的完整的连章题也可以是小题。高嵣《国朝文钞》初编为小题文选集,选入沈遴《子曰譬如五章》题文,题出自《论语》,这五章如下: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14页。
此题虽由相连的五章构成,但联章题并非皆大题,当各章意义没有直接关联时,联章题便成了搭题,它需要运用提挈穿插之法,才能控住题位。此题第一章与第三章有意义上的关联(进与止),第二章之“不惰”也有意义的交叉,但第四章、第五章便与前三章没有意义上的直接关联。沈镜涵评沈遴此文:“妙将‘不惰’镕入‘吾’字,一气卸落,更不费手。以下竟将‘进’、‘止’分比,带起第四章作一停顿,然后补点颜子,走入‘后生’,打叠全题。”②高嵣:《高梅亭读书丛钞·国朝文钞初编》,黄秀文、吴平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丛书汇刊》第31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679页。因为全题实质等同于搭题,故在修辞方法上需要“镕入”“卸落”“带起”“补点”等小题常用手法。显然,明清人对大、小题的划定还有其他的依据。
2006 年出现两篇专门研究小题的重要论文,一是李光摩《小题八股文简论》(以下简称“李文”),二是侯美珍《明清科举八股小题文研究》(以下简称“侯文”)。侯文对小题研究史作了梳理,对大量历史文献进行深入的辨析,对一些重要现象做出精到的推断,同时也指出了前人和时贤的错误或不足,并对商衍鎏、吴承学、李光摩等先生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比如不同意将截搭题列于小题之外,而认为截搭题即是小题;不同意关于小题字数少、大题字数多的观点(侯文的引述不全面,吴著下文还有“就题意而言”);尤其是不同意关于明初即有截搭题的论断。侯文的价值在于:一是,与李文不约而同地强调,单句题可大题也可小题;二是,指出除了截题、搭题属于小题之外,在文意上,亵而不经也是小题的重要标志。侯美珍此文完成时应该尚未见及李文,侯文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李文已有较为集中的讨论。
李文最有价值的观点在于:“一般而言,乡会试所考的是大题;而小题则有两种:一为童生所考的题目,一为八股名家出于技痒而为。”“相同或相似的题目,既可作小题,也可作大题。”③李光摩:《小题八股文简论》,《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但李文所举题例却不能支持其论点,比如认为有些题目字数少,意思也不完整,按理说应是小题,但却收入《钦定四书文》,如陈际泰《为之兆也》题文。李文认为《钦定四书文》只收大题,不收小题。
其实方苞已经说过该书是收入小题的。他说:“先辈名家小题文,多备极巧心,但美不胜收,且非乡会场程式,兹编不录。”④方苞编,王同舟、李澜校注:《钦定四书文校注》,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2页。不少读者截取此句,然后误以为《钦定四书文》不录小题,甚至以此书各题为标准去判定大、小题。事实上,方苞紧接着说:“其单句有实理可发挥,及中截数句承上起下、转关过脉者,或上全下偏、下全上偏者,仍自入选。”⑤方苞编,王同舟、李澜校注:《钦定四书文校注》,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2页。所谓“偏”,即是截题,即是小题。方苞的意思是,此书一般情况下不收小题文,但个别小题文能够发挥实理,他也收入。如书中收有唐顺之《一匡天下》,很多小题文选集也选入此文,如清代张铮评选的《明文小题解》。《钦定四书文》选入王守仁《子哙不得与人二句》文,《明文小题解》也选入此文。《钦定四书文》还收入姚希孟《有攸不为臣东征》,《明文小题解》也收入此文,此题实为截下题。《钦定四书文》选入胡友信《洚水者禹掘地而注之海》,此为截搭题。
为了说明长题不一定是大题,李文例举了黄士埙的《岁寒然后之华》题文,此题实为联章截搭题,出自《论语•子罕》的第27章至29章,而第29章则截取其首节第一句。此四章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15—116页。
这是典型的截搭题,吕留良《小题观略》即收有此题文。
尽管李文所举的例子并不支持其论点,但其提出的论题却极为重要。作者敏锐地捕捉到的同题文可以分属大题与小题、“大题小做,小题大做”等现象,值得予以充分重视。
李文把小题分得极细,不仅小题分为初学者之小题和成熟八股文家的小题,而且把成熟八股文家的小题又分两种:一种是为应付乡、会试的技巧训练,一种是出于自我炫技。
李文所说的炫技小题,却不一定仅仅出于自娱目的。除了那类诸如以《西厢记》《牡丹亭》为题目的游戏八股文之外,炫技制义不一定有悖于科举,有时它是特定时代风潮(如晚明的心学)的产物。
吴承学、李光摩的《八股四题》④吴承学、李光摩:《八股四题》,《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下称“吴文”),实是一篇明代制义简史,四题对应明代制义发展的四个阶段,其第三题“‘新学横行’与技法追求”揭示了心学盛行使隆、万时期的制义出现“兼讲机法,务为灵变”⑤方苞编,王同舟、李澜校注:《钦定四书文校注》,第919,1页。的局面。吴文引述王夫之的话“自新学横行,以挑剔字影、弄机锋、下转语为妙悟,以破句断章、随拈即是为宗风,于科场命题亦不成章句……皆所谓搭题也”⑥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船山全书编辑委员会编:《船山全书》第15册,第868页。,从而点明了搭题与炫技制义之间的逻辑关联。
据《明世宗实录》,嘉靖元年,礼科给事中章侨言:“三代以下,论正学莫如朱熹。近有聪明才智足以号召天下者倡异学之说,而士之好高务名者靡然宗之,大率取陆九渊之简便,惮朱熹为支离。及为文辞,务崇艰险。乞行天下,痛为禁革。”⑦《明世宗实录》卷19,梁鸿志据江苏国学图书馆传写本影印,1940年影印,第7A—7B页。心学对科举的直接影响,是“破注裂传”现象的出现。王思任说:“大题之途宽,自破注、裂传以来,胆雄而目怒,人得尽其所长。”⑧王季重:《吴观察宦稿小题叙》,任远点校:《王季重集》,第452页。陆世仪说:“国初如王守溪文,真制科文,无一语溢于功令之外。至荆川则以古文之气行之矣。至庆、历则全失制科本意,或学为史传,或摹仿子书,或搀入二氏,或戏作世说,甚至以圣人之言为优俳小说,其侮圣言一至于此!极积而至于今日,岂一朝夕之故哉!”①陆世仪:《陆桴亭思辨录辑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61页。在这种氛围中,把小题修辞法用于大题上,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炫技小题在晚明之盛行也可作如是观,即其“随拈即是”的作派不一定是悖离科场,它很可能就是在科场命题风气影响下的产物,很可能是为了迎合考官(如李春芳、焦竑等)而从事的写作实践。这股心学思潮一旦过去,这类炫技小题也就少人问津了,这也是除了晚明之外其他历史时期包括整个清代此类“随拈即是”的炫技小题已极少现身的原因所在。也即是说,对于炫技小题,我们仍需把它放在科举的视野中来考察。
李、侯二文注意到了明清时期“小题”指涉的复杂性,“大题”“小题”之分不一定以字数多少为据,也不能以出现的考试级别(乡、会试或小试)为据,也不一定以题意完整为据。李文提出制义修辞与大、小题之划分的关系,侯文提出亵而不经题即为小题,这些都颇具启发意义。
一般的情况是,截题(截上、截下、截上下)和搭题(相邻截题之拼搭)多被划归小题。除此之外,完整题目(不管是单句、数句、一节、数节,还是全章、数章),如果“亵而不经”②魏禧:《制科策中》,胡守仁等校点:《魏叔子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85页。,如语涉钻穴、逾墙、杀鸡、攘羊、“獶黠滑稽,便嬖騃竖”③董杲:《十二科小题观略序》,俞国林编:《吕留良全集》卷4,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473页。,如果题涉反面人物(如以王孙贾、阳货为题),则均属于小题。这类题目(包括以逆恶顽夫语、谐谑失度、浮艳不雅之语为题者)较易辨识,数量也不多,一般不出现于乡、会试上。此外,有一些题目是否属于亵而不经,却是由人的认识决定的。康熙十二年,监察御史孟熊飞题奏,吏部、翰林院会同举行的对各部荫生的考试,题目为《耻之于人大矣》,题出自《孟子》,从题体来看,这是单句题,难定大小。朱注曰:“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为甚大。”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351,267页。此题之大小,就看人们着眼于“进于圣贤”,还是“入于禽兽”。孟熊飞听到的恰恰是“入于禽兽”的一面:“遍都中皆以此题小注有‘入于禽兽’之语,疑为讥诮,啧有烦言。”于是孟熊飞把它上纲上线:“臣思出题诸臣,不过以四书中皆圣贤言语,无句不可为题,耻之一字,乃四端之一,故随意出试,原未必有成见,亦未必计及小注‘禽兽’之语也。但查各处学臣考试童生,尚可任意出题。至于乡试、会试必出庄重题目,以隆大典,不敢亵玩,此所以文章中有大题小题之分……仰祈皇上敕谕监试诸臣,以后如遇考此等官员,皆出致君泽民、冠裳庄重题目考试,亦崇体统之一端也。”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0辑,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37页。
从表3还能看出,使用Z200与丁基黄药的组合捕收剂时,粗精矿中铜的回收率明显提高,当其质量比为31时回收率可达62.78%,此时铜品位略低,可通过调整其它条件予以提高。
金圣叹认为,亵而不经题不一定就写成亵而不经文。其《小题才子书》选入高承埏《相窥》,此题来自《孟子》:“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351,267页。对于这个题目,金圣叹认为:“题最猥亵,一入俗手,而狭邪之声不复可入缙绅先生口中矣。”而高承埏的高明之处在于:“看先生起处收处,法眼全觑章旨。于是入题后,自然脱尽虫蚁蠢动,纯作天仙游戏。所谓天遣裁诗,别样骨法,总非世人得知其故者也。”⑦金圣叹著,陆林辑校:《金圣叹全集》第6册《散文杂著卷》下,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736,736,737页。所以关键是看作者是否能通观《四书》的义旨,能否脱尽虫蚁蠢动。
高承埏此题文于起讲处即曰:“且士君子之遇合,曰相应也,曰相求也,不闻其相窥也。”⑧金圣叹著,陆林辑校:《金圣叹全集》第6册《散文杂著卷》下,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736,736,737页。然后为了说明“天下败检丧行之由,大率类此”⑨金圣叹著,陆林辑校:《金圣叹全集》第6册《散文杂著卷》下,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736,736,737页。,便以男女之相窥为反面教材:“有女怀春,每凝情于送盼;士也罔极,辄心招而目挑。然盼不必皆情也,窥则情之笃矣;挑不必能招也,窥则招之迫矣。窥起于有所通,吾不知其窥也,亦欲何求?第见此不窥而彼已来窥也,此亦窥而彼愈来窥也。脉脉幽怀,初不必寄诸彤管,而受窥者已心迎之矣。至相窥相得,而穴隙间一心目互驰之门已。窥又生于有所阻,吾不知其窥也,亦复何益?第见既惧窥之为所觉也,又欲窥之使其觉也。㣼㣼片念,未暇计果遂好逑,而受窥者又心赴之矣。至相窥相慕,而穴隙间正魂梦递乘之窦已。其所窥之人,必有以致窥之人;其所窥之地,必人所不窥之地;其所窥之时,则匪朝伊夕,皆乘间可窥之时。于是窥而室迩人遐,于是相窥而目成心许矣;于是窥而一室支离,于是相窥而各夭憔悴矣;于是窥而静言思之,不能奋飞,于是相窥而人之多言,亦不足畏矣。”①金圣叹著,陆林辑校:《金圣叹全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736—737,777页。把男女为情而相窥之致描述得如金圣叹所评“桃花历乱,真如红雨”。把八股的主体用来渲染男女之相窥,使制义变成了爱情诗,究竟是劝是惩,是眩惑还是警醒,却也要看读者是如何把持的。金圣叹之评自是溢美,流露出他对小题的偏爱。
以上三种分类依据并不在同一平面上,考试级别的划分会因为小题进入乡、会试而失效,题型的划分会因为单句题等题型的可大可小而使“小题”概念的边界显得模糊。“亵而不经”类只是小题中的一个小部分,不能涵盖小题的完整概念。综合考察这三种情况,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
王思任说:“孔孟语言无有小处,大题小做,小题大做,题外生文,题中归命,一部缩入一章,一章缩入一句,知是者吾与之论文矣。”②王思任:《小题怡赠自序》,《谑庵文饭小品》,《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68册,第226页。这里所说的“大题小做”并不是说,大题可以做成小题,他的意思应是大题因题目冠冕正大,如果板实地做去,则显得“无文”。这一层意思不少制义论家曾表达过。王思任这段话的重点在“孔孟语言无有小处”,即“四书”的题目再小,作文者也不能为题目所局限,而是应小题大做,题外生文,所谓“一部缩入一章,一章缩入一句”,不是要把“一部”或“一章”的大题做成一句的小题,而是强调写作小题时要善于融会“章旨”“部旨”于文中。小题在修辞上可以题外生文,可以小题大做,但大做之后的小题依然是小题。
乡、会试上的大题不会因考生使用小题做法而改变它的大题性质。但是,在制义选家的眼中,这一切却是可以改变的。
有这样一种情况,乡、会试所命之题本为冠冕正大,但应试者却使尽小题之修辞伎俩,后被选家选入小题专集之中,这岂不意味着有司之命题尽管冠冕正大,却不能保证它不被考生写成小题?修辞可以改变题目性质。但这已经与命题考官无关,而与评家、选家相关。有司之命题冠冕正大即为大题,选家却可以在考生的制义文中分疏出大题文和小题文。这就是同一题目可以同时出现在大题选集和小题选题之中的原因。
显然,选家的角度不同于命题考官,只有选家才会把完全相同的题目分别收入大题文集和小题文集中。选家区分的标准是什么?是制义文的修辞形态。这样的一种分类,把制义文的修辞形态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了。
金圣叹在评吴韩起《耻之于人大矣》题文时说:“题如球,文如狮子。不知是球滚狮子,不知是狮子滚球。只见狮子用出全身气力,而其实球不须如此。然则乃是狮子自滚狮子,而球随之亦滚矣。有人谓此文是大篇。夫置球而滚狮子,此又一作小题妙诀,吾未见其能大也。”③金圣叹著,陆林辑校:《金圣叹全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736—737,777页。此题为单句题,可大可小。所谓“大篇”即大题。有人说,这是大题。金圣叹则因此文采用“置球而滚狮子”的妙诀而视之为小题文,选入其《小题才子书》中。
有司眼中的大题、小题与选家眼中的大题、小题,其所指有叠合之处,但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指同一现象,或者说,他们关注的焦点并不一样。同是《在亲民》题文,《小题珠玉》(洪鼎作)和《大题馈贫集钞》(李光地作)都予以选入。枯窘题本应是毫无疑义地划归小题,但《大题隽快初编》选入吴庆集的《文学》题文,题仅二字,实为虚冒题,出自《论语》:“文学:子游,子夏。”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23,73,166,166页。这是典型的小题。一章题也可以是小题,高嵣《国朝文钞》初编选有胡梦星《父母在不一章》题文,此章只有一节,也即只有三句:“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23,73,166,166页。胡梦星此文前路多用逆提、反顿之手法。高嵣评此文:“以上截为主,下截只带说‘不远游’句。前用重顿,后复转缴,文格虽不高,然布置分明,文情动人。以此诱掖初学,不可废也。”③高嵣:《高梅亭读书丛钞·国朝文钞初编》,黄秀文、吴平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丛书汇刊》第31册,第555—556页。评价并不高,高嵣指出,此文文格不高,但有利于初学,具备小题的功用,故予收入。《时文小题约钞》收入胡梦星此文,但王金铻《大题求是》则收入陈瀛《父母在不一节》题文,此章仅有一节,与胡梦星文实为同题文。周兰在为此书作序时说:“兹选或以华赡胜,或以精实胜,或以议论胜,或以机致胜,要皆火候圆成,非空疏猎袭者所能望其项背。”④王金铻:《大题求是》,同治六年本衙藏板,第2B页。大约王金铻即因陈瀛之文“华赡”“精实”而收入大题文集中。
也许比较同一选家把两篇同题文分属于大题集和小题集的做法,最能有助于我们把对小题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高嵣《国朝文钞》共五编,初、二编为小题文选集,第三、四编为大题文选集。其中,同题而分别选入小题文集和大题文集的题名有:二句题如《信近于义二句》(储在文,小题;钱世熹,大题),一节题如《乡人饮酒一节》(陈人龙,小题;王泽宏,大题),一章题如《吾犹及史 一章》(赵熊诏,小题;方舟,大题)、《学如不及一章》(夏之蓉,小题;郭鋕,大题)。显然,题目本身已不是决定其为大题抑或小题的关键,作者处理题目的方式,也即制义修辞,才是决定这类题目之大小的关键。
我们来看看赵熊诏与方舟的同题文是如何被高嵣判定为一小一大的。
《吾犹及史一章》题出自《论语》:“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关于此章之义旨,朱熹引胡氏曰:“此章义疑,不可强解。”但更多的人还是采用了朱熹所引杨氏的话:“史阙文、马借人,此二事孔子犹及见之。今亡矣夫,悼时之益偷也。”⑤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23,73,166,166页。朱熹说:“愚谓此必有为而言。盖虽细故,而时变之大者可知矣。”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23,73,166,166页。胡广《四书大全》引勉斋黄氏曰:“‘今亡矣夫’,叹古人谦厚之意,不复见也。”又引云峰胡氏曰:“史阙文,犹不挟己所见以自是;马借人,犹不挟己所有以自私。”⑦胡广等纂修,周群等校注:《四书大全校注》,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78页。
先看赵熊诏之文,其破题是“圣人以直与公望天下,而不胜近今之慨焉”,演绎云峰胡氏之注解,全文于“直”与“公”上做文章。
汪武曹指出赵熊诏此文后二比演绎朱注“虽细故,而时变之大者可知”,称此文“玩‘犹及’、‘今亡’口气,圣人悲时悯俗,无限神情,篇中妙能曲曲写出”⑧高嵣:《高梅亭读书丛钞·国朝文钞二编》,黄秀文、吴平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丛书汇刊》第33册,第476,476页。。倪稼咸则评曰:“纯用顿跌之法,以纵为擒,所以曲折尽致。”⑨高嵣:《高梅亭读书丛钞·国朝文钞二编》,黄秀文、吴平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丛书汇刊》第33册,第476,476页。高嵣因赵熊诏此文顿跌曲折的修辞形态而归之为小题。相比之下,方舟的同题文则于今昔之世变上发感慨:“夫我生之初,先王之政教已无复存焉者矣。然大纲虽斁,而细者或守其常。王泽既微,而余风不至尽泯。”⑩高嵣:《高梅亭读书丛钞·国朝文钞四编》,黄秀文、吴平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丛书汇刊》第36册,第623页。虽今不如昔,挽颓风于将倒,尤是吾辈所当勉力。“彼史之阙文也,以是为一事之不失其官,犹之浅也,而先王正性命之理,以养人心之直,而不忍自欺其源深也,而今之无此,尤可痛也。有马者之借人乘之也,以是为人情之好行其德,固足尚也,即当时因物力之丰以成习尚之厚,而不甚爱惜亦可思也。而今之无此,尤可惧也。”①高嵣:《高梅亭读书丛钞·国朝文钞四编》,黄秀文、吴平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丛书汇刊》第36册,第624,625页。在“先王正性命之理”的高度纵论史阙文、马借人二事。方苞称乃兄此文“勘题真切,实有关于人心风化,非具此心胸识力,不可以代圣言”②高嵣:《高梅亭读书丛钞·国朝文钞四编》,黄秀文、吴平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丛书汇刊》第36册,第624,625页。。赵文也是就题之正面直接议论史阙文、马借乘,只是在人心风化、先王性命之理方面没有方舟站得高,没有方舟之文来得冠冕正大。
高嵣因自己的阅读感受而把赵熊诏与方舟之文分属于小题文和大题文,这其间蕴含着选家自身强烈的主观色彩。换成另一位选家,很可能会因为主体性差异而对赵文和方文的题类属性有不同的认识与归类。因修辞形态而定制义文类,一方面彰显了制义修辞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使大、小题的边界更加游移不定。
有司命题,义取冠冕正大,其大题的性质不因考生的修辞而改变,不因选家的观感而改变;选家据题型(单句、一节、全章、联章、截题、搭题)、题意(亵而不经)或修辞形态而选文,其耿耿于怀的是如何为应试士子选定学习的楷模,启迪正确的思想,传授高超的技法,修辞自然是摆在第一位的。
把选家视角从明清制义的大、小题分类现象中予以特别的提出、讨论,可以让我们真正认识大、小题指涉的复杂性。考察选家的大、小题之分,有助于集中而深入地了解明清制义的修辞形态和审美风尚。
总的来说,明代以来有关大、小题的划分依据,基本上有考试级别、题型、题意和制义修辞四种,每一种都涉及小题的某一方面的特性,各种依据之间有时也有相抵触之处。每一位论家在谈及小题时也仅是采用其中的某一、两种,因而他们所谈的“小题”在周延上往往并不叠合。选家与考官对待大、小题的不同立足点,尤其应该引起我们重视。对这四种划分依据的深入考察,有助于了解明清时期的科举体制,而且有助于认识明清制义的修辞形态、审美风尚以及制义与明清时期的文化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