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锦华
(营口市钢铁和镁产业基地建设发展中心,辽宁 营口 115000)
营口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强化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必须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使用和管理,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直接动力。
1.1.1 国外重点耐材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以全球最大耐火材料生产企业—奥地利奥镁集团(RHI Magnesita)为例,集团年研发投入超过3 亿元人民币。奥镁在中国先后投资兴建了4 家工厂,员工2000 余人。奥镁集团始终重视人才培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员工能力为目标,以企业管理、项目管理、专业能力、办公工具、语言课程等内容为重点,采取网络学习、热线咨询、职位轮训等多样性、多元化培训方式,覆盖中国企业员工开展培训。2015 年,集团投资1100 万元在大连建设奥镁中国研发中心,引进培养专业技术人员,配备独立的分析检测实验室,对耐火样品进行常规的物理、化学检测,并根据中国市场需要自主开发新产品,以此为技术纽带对客户、生产、销售以及原材料采购做全面的技术支持。
1.1.2 国内重点耐材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2018 年,国内耐材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0 亿元以上共17 家企业。其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濮阳濮耐、瑞泰科技和北京利尔。这几家企业在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具有以下几方面共同点。一是通过加快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吸收、引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形成复合型全方位的技术团队,具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二是舍得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新产品、实施新项目,以此吸引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三是重视员工整体素质提升,尤其是青年员工培训和人才梯队建设,采取外部培训、校企合作培训等多种措施,针对性地培养各层次人才;四是注重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丰富人才引进培养载体。比如,瑞泰科技设立了耐火材料中央研究院,开展耐火材料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研究。北京利尔近几年分别在辽宁科技大学、郑州大学、武汉科技大学设立了“北京利尔奖学金”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在企业内部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打造国家级耐火材料技术中心,设立利尔学院,打造企业人才培养中心;五是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薪酬福利体系,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培训和晋升渠道。
表1 我国重点耐材企业2019 年度研发投入及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1)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市拥有涉镁企业600 余户,从业人员达7 万余人,技术工人万人以上。全市涉镁企业人才总量6300 余人,同比增长34%。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200 余人、中层管理人员2100 余人、技能人才2000 余人,为推动全市镁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2)人才质量逐步提高。统计数据显示,2019 年,全市涉镁规模以上企业中,从学历结构看,大专以上学历占涉镁规模以上企业人才总量的78.2%,比上年提高7.6 个百分点;从职称结构看,副高及以上职称占5%,中级职称占38%,均比上年有所提高。
(3)规模以上企业人才成为产业人才队伍的主体。目前,全市涉镁规模以上企业200 余户,从业人员3 万余人;人才总量为4600 余人,占全市涉镁企业人才总量的73%。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600 余人、技能人才1400 余人、技术工人7000 余人,分别占全市涉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才和技术工人总数的72.7%、70% 和70% ;规模以上企业中层管理人员1500 余人,占全市涉镁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总数的71.4%。由此,我市涉镁规模以上企业人才队伍已成为产业人才队伍的主体。
(4)产业人才的技术创新取得较好成效。几年来,我市涉镁企业共牵头制定6 项国家标准;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立项58 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新产品奖和专利奖69 项,其中国际领先19 项、国内领先39 项。知识产权工作得到重视,2019 年我市企业共申请专利2092 项,授权专利1201 项。其中,涉镁授权专利112 项,为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
(1)人才资源规模和质量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需求。全市涉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2200 余人、技能人才200 余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分别仅为3.1% 和2.8%,产业人才资源但密度偏低;企业高技能人才大部分为高中和初中毕业生,总体文化素质不高。
(2)人才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从人才资源结构看,从业人员中,研究生以上学历仅占0.19%,高、中、初级技术职称人才结构比例为1 :8 :11,高级人才比例明显偏低;技能人才中,高级技师仅占1.4%,比例相对较小。从人才年龄构成看,45-55 岁人员占比为75% 以上,尤其是企业高级技能人才年龄偏高,老龄化现状十分严峻。
(3)产业后备人才与培养力量不足。企业对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较大。对于化验、检测、生产等技能人才培养,缺乏现代化教学手段, 培养人才数量少;目前全市本科院校学科基础与实力整体较为薄弱,培养的人才数量尚不能满足全市镁产业发展需求。
(4)激励机制不健全,教育培训投入明显不足。各级政府对于相关政策的宣传和落实执行力度还不够,制度方面还有待健全和完善。企业培训经费较少,且很难落实,其培训常常流于形式,很少能有效提高学员实际操作能力。
以园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为主体,积极争取引进镁产业领域有较高造诣和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国家和省级学术带头人,引进高技术研究开发人才和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到营口工作或服务,并按规定享受我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在项目扶持、科研资助、财税支持、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
(1)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适应镁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要求。引导、支持本地高校针对营口镁产业发展需求,增设镁产业相关专业,加大镁产业人才培养数量。引导企业支持地方高校学科专业发展,为高校专业发展所需的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等提供帮助。
(2)重点发展和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养技能人才。推广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构建多元化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兴办职业教育培训,各级人民政府可按规定在办学手续、教学场地、培训认证等方面放宽政策,给予适当支持和指导。
(3)加强继续教育,不断提高镁产业人才队伍素质。引导大中型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强化自主培训功能,学习和掌握实用技术、充实新知识。采取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联合辽宁科技大学、沈阳化工大学、营口理工学院等高等院校,鼓励企业选送技术骨干参加相关高等院校组织的学习与培训;由政府相关部门邀请高校专家学者来营授课,免费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短期培训,不断提升镁产业人才队伍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
(1)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推进产业园区建设。针对产业园区发展特点,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人才、项目、企业引进与服务政策上进行创新突破。要提升园区生产要素配置及配套服务能力,打造镁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聚集高地,形成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环机制。
(2)加强人才载体平台建设。目前,我市已组建涉镁企业博士后工作站2 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 个;涉镁企业研发机构30 个,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 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 个;创建涉镁高新技术企业37 户,构成了全市镁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平台。政府应加大平台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力度,企业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推进人才载体平台建设。
加快推进“中国镁都科技小镇”建设,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镁产业集聚区—大石桥市,以引导特色产业发展为核心,建设镁产业总部经济孵化基地、科研教育基地、居民生活区、九年义务制学校、商业配套区域、行政办公中心、生态农业观光区等特色区域,打造产业聚集、生态宜居、功能融合、文化引领的科技小镇,形成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创新创业平台,进一步提高人才保障能力。
(1)组建营口市镁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国内镁产业领域权威专家,在我市组建市级专家咨询委员会,为镁产业发展提供高端智库支持。
(2)组建营口市镁产业联盟。以镁行业重点企业为依托,选举龙头企业为联盟理事长。以东北亚镁质材料交易中心、辽宁镁产业集团等单位为支撑,进一步整合资源,规范市场交易,拓展市场服务领域,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完善提升产业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3)加强镁行业协会、商会建设。充分发挥营口市耐火材料行业协会和大石桥市镁都镁产业商会的作用,组织开展镁行业领域的中外专家、学者、企业家间的考察、学习和业务交流活动,促进产业创新升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