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1-01-03 23:27:03王洪闰
人物画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创新路径思政教育互联网

王洪闰

摘 要:快速发展的科技,实现了传统产业与互联网之间的密切融合,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同样积极引入互联网技术。网络,具有双刃剑的特点,高校思政教育在网络的冲击下,同时迎来挑战与机遇。分析网络教育和传统思政教育的优缺点,借鉴实体领域经验,能够提出对互联网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有效发展策略,意义重大。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前言:当前网络已经走进学生生活与学习当中,带给大学生思想层面的深层次、全方位影响。信息处理、通信、电子等技术快速的发展,使得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高校教育方方面面。如今高校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颖教育模式,大量创新型的教育手段被广泛普及和使用。国内高校思政教育,尤其是基层的思政教育直至今日仍在使用传统教育方法和理念,并不能适应当前全球信息化影响与冲击。

一、互联网带给教育系统的冲击

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出现了MOOC教育模式。2011年以后,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正式开放,吸引了数十万名学者。网络平台的出现,让高水准、高效率教育成为了现实。随后不久,MOOC就成为了大型网络教育代名词[1]。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今互联网对人类的生活影响越来越明显。网络带给人们大量的信息资源,人们有了更多的渠道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提高了社会行为互动性。青年学生靠着互联网技术,了解世界,走进世界。使用互联网提出问题与困惑,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获取支持与帮助。高校思政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新任务和新情况。

互联网教育反映的是现代教育形态创新,并不局限于线下教育,同时也改变了教学权威模式。使用网络的用户,同样可以自己原创资源和内容。使用网络的用户自主学习、原创学习、互动学习,使用网络,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够顺利开展差异化教育与协作式学习。二者融为一体,提高了教育质量,拓展了教育范围[2]。不同于常规教育的是,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水平与创新质量。大数据技术能够全面掌握学生学习过程、行为与特点。在针对性教育中,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追求。

二、互联网视角下国内高校思政教育状况与问题

快速發展的互联网技术,极大的推动了我国教育发展和进步。不过从当前国内高校思政教育的表现来看,并没有实现和互联网有效结合。很多思政教育工作人员,仍在使用传统教育模式。高校思政教育只有课堂教学一个渠道[3]。教学期间,教师使用灌输式方法,教育活动毫无互动性与吸引力。学生没有表现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思政教育毫无针对性与时代性,无法结合学生思想困惑,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甚至思想隐患也无法把握。

1.学生靠网络获取知识

过去所用灌输教学方法,很难让师生形成情感共鸣。在互联网教育视角下,网络开放性与包容性,让学生能够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学生应用网络,能够独立获取知识,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学生完全可以使用网络学习思政内容。传统教育方式,教师更在意课堂管理学生纪律和行为,重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群体责任意识培养,忽视学生针对性教育和个性化引导。学生错误的认为,思政教育中全是抽象理论和说教内容,无法让学生形成情感共鸣。

2.内容落后方式单调

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信息传播能力和效率。学生可以利用网络,随时随地,实时的获取时政资源和信息。新观点、新信息、新现象层出不穷,高校思政教育仍在使用班会、座谈会、课堂教学模式。没有创新的手段支持,毫无理论与实际的配合,忽视了对时政热点新闻的应用。学生学习期间,状态被动,并不能充分理解知识要求[4]。

3.教师理论水平差不具备网络使用能力

当前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大多为非专职化、非专业化教师,没有扎实的师资储备,急需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水平。没有充分发挥网络教育作用,同时网络平台教育工作质量比较差,教师技能需要提高。

4.多元思潮带给学生极大影响

当前青年一代的学生,有着非常活跃的思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发现新观点。快速普及的互联网,让网络有了非常积累的竞争。很多信息发布者,不断利用网络制造、挖掘和发现卖点。用情景故事的方法吸引受众。有着活跃的思想,成为网络教育宣传主要受众。开放性的网络,使得高校学生大量接受各种各样的思潮。

三、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

在时代发展中,如今高效的思政教育迎来许多全新背景和问题。高校思政教育有必要做好优秀理念传承,并配合创新手段,把握教育继承工作、手段和理念的创新要求。积极探索打破现有教育困境的新方法、新措施。高校一定要正确主导工作,明确内容强化方向,重视网络教育平台、阵地和渠道建设,提高网络教育粘着性与互动性。在互联网技术的配合下,将学生内心、思政教育理念、思政教育策略连接到一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这对社会稳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思政教育必须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能用价值中立、思想自由名义错误的灌输各种有问题的价值观。高校必须肩负起任务,成为社会正能量传播主要力量。思政教育,需要利用真情实意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三观与品质。互联网思政教育中,一定要体现学生课堂主人公地位,明确以生为本理念。学生走进社会现象背后,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应当以保留传统教育模式的优点为基础,使用网络教育模式。发挥网络互动性、移动性优点。配合使用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实现教育资源同步、互动交流同步。教育期间,应主动而为、直面挑战,创新手段,打造与建设与学生需求相匹配的教育方法。同时兼顾安全性和教育性,使用互联网展开学生关心的焦点、难重点、热点话题研究。在因势利导中,提高思政教育效果。使用网络公开课,推动教育改革,利用思政教育理论,为思政教育师生关系、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提供动力。需要充分结合思政教育理论课、互联网教育模式结合。积极改革,提高教育效果以及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共建共享、互动体验中,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高校思政教育需要發挥创新教育引导功能

创新教育包括创造市场创新、效率创新、持续性创新。以上观点认为,创新作用价值依次是,市场时刻保持竞争力与活力,提高生产力与生产效率,拉动经济增长和转型。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认知层次越来越高,实现了创新理念的层层递进。落后的模式和理念,逐渐被摒弃和淘汰。新时期背景下,传统的经典理论被人们重新认识和解读。使用网络传播,得到人们的认同。思政教育面向的是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需要用积极态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重视合作素质培养和建设。

(1)持续性创新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吸引力

必须适应网络创新节奏,利用网络引导,从微信、APP应用平台、微博和博客等角度出发,发挥网络平台作用。当前网络平台有着非常快的更新速度,适应了网络的发展脚步,持续创新、不断学习,创造性使用网络,才能发挥网络引导作用。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渗透性和广泛性作用,持续性推进思政教育模式创新与改革。高校思政教育必须走进学生生活。利用互联网交互性、互动性、碎片化学习知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2)创新效率提高思政教育影响力

在高校思政理论教育中,必须充分展现网络技术优势。使用网络平台,刺激学生,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理论知识学习,提高教育实效性与有效性。网络平台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和非常广泛的受众面。使用网络,才能最大化优质教育资源作用,共享资源,配合微课、在线教育,提高思政教育传播效率和工作效果,强化影响力。新时期教育,必须体现以生为本原则,顺应潮流和局势,更新教育方法,将社会热点与理论结合到一起。

(3)创新市场提高思政教育参与度

需求与产品之间的密切配合是提高市场占有效果的关键。互联网技术使用创新技术可以满足需求创造市场。面向青年广泛追求的是实现自我价值。高度开放的网络以及极强的参与性,让学生拥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网络视角下,必须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用网络技术创新教育模式、手段和方法。在线教育需要探索社交化、娱乐化、个性化方向。引导网络,配合翻转课堂,发挥学生创意、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内容的学习。

结语: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让高校思政教育迎来全新机遇和挑战。积极应对挑战,改造思路,创新工作手段和方法,将互联网平台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到一起,才能发挥互联网技术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骞,邓志勇.论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策略[J].江苏高教,2021(05):94-98.

[2]王彦玲.高校思政课实现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173-175+184.

[3]郭晓芸,许丽丽,王峰.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融合的关键环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6):98.

[4]刘念.浅析高校践行“课程思政”的原则与路径[J].党史博采(下),2021(04):67-68.

猜你喜欢
创新路径思政教育互联网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29:55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6:04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3:28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