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话蠡语

2021-01-03 04:50余琴
人物画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古琴书画

余琴

摘 要:古琴原名为琴,世界上历史悠久的乐器之一。古琴的发展历史和文化、政治、艺术甚至本土道教的发展甚有关联。上古时代至唐宋的盛极一时,到清末的式微,到如今国人重拾文化自信,重现国学热潮,古琴又开始繁荣发展。弹琴正心乃至可以育己、育人,要從琴者自身的国学素养,书画鉴赏、创作,来朴心潜习积累。

关键词:古琴;书画;音乐氛围;艺术相通性;阳关三叠;平沙落雁

一、古琴的发源和历史概况。

1.古琴现况。说起古琴,早几年更多行外人听到会问起是古筝否?对中国传统古典乐器知之甚少的当今世人,以为古筝是中国古老的“琴”之一,正名为古琴时,多表示疑惑然。可见具有表演气质的古筝在当今社会的流行程度高,几乎家喻户晓,而真正的琴之王者——古琴,这两年随着中国国学文化遍地开花式的推广和普及,也开始被世人所知,被世人所听:“原来我听到的好听的声音,是这个古琴奏出来的啊!”方恍然大悟。

2.古琴历史。古琴的历史非常悠久,《山海经》有文:“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又相传神农氏创造了古琴:“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但《礼记》也有相关的记载:”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后来文王加一根弦,武王加一根弦,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七弦古琴。琴在西周时期开始日渐繁昌流传,晚唐已盛极一时并流传入日本宫廷,至清初明末才开始式微,古琴除了独奏,也会与箫合奏。抑或与笛、琵琶合奏,琴歌合奏,琴箫合奏者最佳。琴歌吟奏发展至今日,多为国学吟唱方式的根本和起源。古时有言君子:“左琴右书”,琴位居:“琴、棋、书、画”四艺之首。《礼记·曲礼下》有言:“士无故不撤琴瑟”。因为 中国古代文人弹琴,不是单纯的弹奏出音乐的美感,更何况古琴比较小的音量和其促膝长谈的音乐氛围,决定它不是具备很强表演性质的乐器,古人弹琴更多的是注重与自然能量融合、天人合一的君子自我修养性质的一种活动,或者是偶然知己相对、促膝长谈时的音乐语言。

二、而古琴基本指法

1.古琴基本指法与书画的关联。古琴基本指法:抹、挑、勾、剔、擘、托、打、摘,八种基本指法与书画同理。操琴者指法进入熟而不泛之时,开始格外注重各指法之间的浓淡疏密相间、轻重缓急相比较的美感。这与书画创作的法则和审美,似乎有异曲同工之感。操琴者内在审美一者谓:和、静、清、远者,与内心气息、情意相和,本性而静,志自清远。古人画山水画或写意画时,所表达和遵循的如出一辙。如宋朝文同的《墨竹图》,其竹态光影绰绰,筋骨而强韧,清远而积极,似乎与画者当时情志相和。而又观王羲之的《初月帖》,“便知王右之,神气清朗,顾盼生资,迥非俗子所能到。琴书一理,琴人气质之清浊,差别亦不可谓不大。”(此为《溪山琴况》原句,徐粱编著)。看王羲之的《初月贴》,就知道他人气质清朗,神定气足,惟妙惟肖,顾盼生辉,有类于佛家所说“真空妙有”。

2.古琴吟猱手法之“圆”法。较为抒情委婉的吟猱手法,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有言:“吟猱之巨细缓急,俱有圆音。不足则音亏缺,太过则音支离……不独吟猱贵圆,而一弹一按,一转一折之间,亦自由圆音在焉……”。宋朝米芾在《自序帖》中也说:“得笔,则最细为髭发亦圆……”。不论是弹琴还是书法,在深厚功底的基本功基础上,为了表达内心情绪而恣意走笔,灵活多变,都可称为圆。以颜真卿的《祭侄稿》为例,观察其用笔转换之处松圆,展露书者性情,几千年后的我们目之所视,鲁公当时的墨泪并下,悲怆异常的心情跃然纸上。

三、古琴意境的审美,也与书画的气息相连。

1.时代不同,琴的审美有区别。现代的人和近代琴者之抚琴目的可能不尽相同,和古人操琴的目的和审美更大不相同。弹琴、听琴的审美以:古、澹,恬、逸为尊。古人弹琴时亦求“古意”,正如唐朝刘长卿的《听弹琴》:泠泠其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诗人在唐朝尚且叹今人多不弹古调,崇尚古调,此中古调或者别有它意。

2.古琴审美的:澹、恬之真义。澹字也通淡,但也不完全就是平淡或淡之无味。更倾向于淡薄名利、超凡脱俗之意,亦有“君子之交淡如水”般的澹而中正之意。琴之澹美,亦恰如元倪瓒的《容膝斋图》,简单的山水之画,平淡简单,却又温静恬淡,值得一看再看,久看亦不寡腻。而倪瓒的书法和其画相吻合,澹而美逸。恬者,徐青山说“味从气出,故恬”。嵇康说:“以恬淡为至味。而当代常年辟谷的国学大师南公怀瑾先生也曾说过,很多人一辈子吃饭,却不知道五谷杂粮真正的滋味,对于辟谷之人,偶尔进食一口清水蒸煮而熟的五谷,或果蔬土豆,则满嘴澹澹甘甜,人间至味无他。这股至味澹恬,是如今被各种麻辣鲜香的油盐酱醋刺激而”口爽“的现代人,所无法品鉴出来的。相信古琴与书画的味道也是如此道理。恬如果只看做本身的心安意解,不做”甜“的假借,则很难理解艺术中淡而无味的问题。琴淡而无味则无情,画淡而无味则无物可看。观赏清朝弘仁师的《雨余柳色图》,笔墨疏朗,不多废话却恬静自然。

四、古琴的情感表达和书画感情表达。

1.古琴是文人克制而自我的表达。琴者悦心、亦养心,古代文人逸士通过鼓琴来抒发情感,表达心志,亦以琴反哺自己身心能量与涵养。“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种,喜怒哀乐发乎皆中节,谓之和。”通过鼓琴与吟诗作画,将心中喜怒哀乐恰到好处的表达出来,既宣泄了情感,又体面有节制,保持文人雅士的精神节操和精神卫生,这大概就是文人的情操和修养,弹琴作诗作画,确实是一个非常好方法和渠道。古时也一直有将先文人世人名动千秋的好诗词,辅以琴箫合奏吟唱出来,或直接以诗作曲,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古往今来的人们情绪各个不同,但又都相同。

2.阳关三叠与文人的离别。《阳关三叠》就是后人根据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这首送给别诗谱写二成。(原曲已经失传,如今流传的是后人由一首琴歌改编而成)原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曲,西出阳关无故人。“所以《阳关三叠》是一首委婉的送别琴曲,曲中一共分为三叠,反复吟唱。每一叠都有一小高潮,然含蓄克制,全曲最大的高潮在第三叠。此时友人即将真的启程而去,那时候车马很慢,一别可能就是此生再难相见。所以曲中反复叮咛致最后的高潮时,将文人的克制和对友人的不舍,变得更加矛盾交错的心理活动表达出来。

3.边塞情怀的《关山月》。《关山月》本为汉朝乐府曲子,李白游荡边疆之时作诗一首,表达戍守边疆的将士的斗志和思乡忧愁,后人填词谱曲,演奏时情绪铿锵却不宜过壮,思乡却不优柔,需要把为国守疆的壮烈和不知何时归乡的乡愁很好的兼收并蓄于一曲。悲而壮,壮而悲。情绪表达充分而恰当,亦如当年李白诗词背后的情怀。

(四)古琴的审美往往与个人修养息息相关。与书画审美同步而相鉴。如古琴曲《平沙落雁》是潇湘八景之一的山水画,“风沙平静,云程万里,天际飞鸣,意境高远且兼具鸿鹄之志的济世情怀。”《平沙落雁》的恬淡旷远之美,新手往往不能理解而得以欣赏,其实亦如国画中的留白手法,少则得,多而惑。惜墨如金,反而给听琴看画的人,无限想像空间,那余下的空白,和音声的消匿,恰是每个观赏者自己心中一份恬澹和回甘的安放之处。

综上所叙,操琴者如果追求审美意境与身心涵养,为世带来清凉之乐。不可不辩习传统古典的诗词、书画艺术。况且古人谓书画同源,以礼乐育人、修己、齐家、治国、平天下,相辅相成,以天文、地理、军事、文学、政治、礼乐综合大家的综合性人才者,历史上数不胜数,当代琴人应以之共勉。

参考文献:

[1] 南怀瑾 庄子諵譁 [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 徐上瀛著 徐樑编著 溪山琴况 [O] 中华书局 2013 10

[3] 郭思编 杨伯编著 林泉高致 [O]  中华书局 2010 9

[4] 项穆著 李永忠编著 书法雅言 [O] 中华书局 2010 9

[5] 国家图书馆 太古遗韵 中国古琴文化大展图录 [G]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猜你喜欢
古琴书画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寻访千年古琴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小小书画廓
古琴艺术的发展
广陵古琴沪上琴箫合奏
九重环佩艳琳琅
书画
书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