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彩虹
【摘要】随着国家对劳动教育越来越重视,正确认识强化初中生劳动教育的意义,对开展劳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有其必然性。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文章结合课题主题、单元知识、法律教学内容、教学案例等阐释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入;劳动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19—0023—03
2020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同时教育部也发布了“大中小学如何开展劳动教育?教育部12问答详解”,对各类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作出了要求。在认真解读以上两个文件内容后,笔者深刻认识到,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应顺应时代要求、响应国家号召,在教学中积极开展探索劳动教育,真正使劳动教育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
一、对初中生强化劳动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初中生缺乏劳动意识,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和技术弱化,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甚至不尊重体力劳动者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扭曲的劳动价值观对青少年的成长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容易使他们形成“不劳而获”“幸福生活可以走捷径”“劳动就是受罪”等一系列不良的、负面的价值观。众所周知,劳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美好生活。因此,热爱和尊重劳动应成为每个初中生必备的素质,并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良好习惯。
(一)劳动教育能使初中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初中生在劳动中要用自身的体力、意志逐步战胜劳动中的挑战,在这样的反复较量中,在艰苦的劳动中,可以锻炼人的意志。而劳动所得带给他们的成就感,也会更加激发和提升其意志水平。劳动能提高初中生的抗挫折能力,培养其坚持和韧性的品质以及豁达、开朗的性格。因此,劳动能完善个人性格,使人养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二)劳动教育能培养初中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在参与、体验劳动的艰辛后,有利于初中生体会父母、他人劳动的不易,学会感恩父母、回馈社会。同时,在劳动体验中培养初中生积极参与劳动、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思想意识,同时養成勤俭节约的品质。大量有计划、有目的的劳动教育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劳动态度和习惯,使其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价值观。
(三)劳动教育有助于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
劳动教育的开展有助于锻炼初中生的肢体运动能力,手、眼、脑的统筹协调能力,触觉感知能力。劳动能够加速人的新陈代谢,激活脑部思维,从而使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思维得到锻炼。总之,为了使初中生德、智、体、美、劳获得全面发展,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强化劳动教育势在必行。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必然性
学校在学生劳动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主要依托课程教学和活动教育两方面。在课程教学方面,《意见》在设置劳动教育课程中,明确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意见》给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参考,明确指出除了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外,建议将学校的其他课程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引导初中生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品德发展为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课程要求学生在实践中积极体验、探究,使学生在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律意识、社会参与意识等方面得到发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形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的教学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内容设计上也融入了很多劳动教育的知识和案例。课程强调学生以生活经历为基础,把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注重参与和体验,在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习得生活经验和技巧,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从课程的目标、内容及课程理念都可以看出,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劳动教育在思想性、实践性、目的性上高度契合。因而,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和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必然选择[1]。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结合课题主题,设计相应的劳动教育内容,培养初中生的劳动习惯
1.根据家庭教育主题,设计家庭劳动教育活动,在劳动教育中渗透情感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对“家”的概念以及如何增进家人的情感、如何使家更美好进行了阐述。家庭劳动是家庭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根据“家”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在教学中兼顾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适时融入劳动教育,可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家庭劳动教育。融合单元主题教学内容的家庭劳动教育会使道德与法治课更具活力,也会使学生在无形中完成情感教育并培养劳动习惯。
2.根据集体教育主题,设计集体劳动教育活动,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整个单元对集体的概念以及学生如何参与集体生活进行了阐释。集体生活同样离不开劳动。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在教学的同时,开展集体劳动,并在集体劳动中融入集体意识的培养,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的理解,集体力量的感悟,体验集体规则等教学内容。有教学目标的集体劳动教学活动,会将教学理论与劳动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而“动起来”的课堂也更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3.根据社会教育主题,设计社会劳动教育活动,在劳动教育中树立社会责任感。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我与社会》、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这些内容都是关于社会的话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理解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除了要借助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还应该让学生参与社会劳动。在社会劳动中,体会人与社会的关系,感悟如何通过服务社会来体现人生价值。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美化社区环境、走进敬老院、参加植树活动、纠正不文明行为、做志愿者等)。通过设计社会劳动教育活动,有效地将抽象的社会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使学生对知识的生硬理解变为切身的体验、感悟,这种教学形式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所学内容。
4.根据职业教育主题,设计职業体验活动,为未来作准备。职业是具体劳动形式的体现,学生未来的劳动就是其所从事的职业。在九年级下册《多彩的职业》中提到,学生要做好职业准备,要求为职业生涯做好规划。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题设计不同的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职业对劳动者各方面的要求,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职业的艰辛,为未来职业规划提供借鉴,为成长为合格的劳动者作准备。
(二)结合单元知识培养正确的劳动情感和劳动价值观
1.正确认识劳动的意义。结合八年级上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内容以及九年级上册《共圆中国梦》《延续文化血脉》《民族大家庭》等内容,使学生明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体现人生价值”“中国今天的辉煌是人民劳动的结晶”。让学生从个人、国家层面体会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认识到劳动能创造美好生活,体现生命的价值,又能推动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2.培养正确的劳动情感和劳动价值观。在七年级上册第十课《活出生命的精彩》中提到的古今中外著名人物、普通劳动者通过劳动体现生命价值的案例,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和通过积极劳动体现生命价值的情感。结合八年级上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探究与分享,通过分享身边普通劳动者的感人事迹,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同时学习课文内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无论从事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的劳动者都值得尊敬,劳动不分贵贱。结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的内容和案例,帮助学生树立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情感。从“鲁班的创造”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再到“我国著名肝脏外科专家吴孟超”等案例,向学生传达他们在劳动中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乐于奉献的劳动精神。
总之,教师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具体的内容和案例,不断融入劳动情感和劳动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平等对待劳动者、向劳动模范学习的劳动情感和价值观。
(三)结合法律教学内容,熟知劳动法律常识
根据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和义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劳动权的概念,认识到劳动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劳动纠纷时,要学会用正确的途径解决,同时树立合法劳动、诚信劳动的意识。
(四)结合教学案例,树立创新劳动的意识
七年级下册《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中提到,青春的创造意味着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通过劳动改变自己,影响世界。九年级上册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中涉及个人通过创新的劳动过有创意的生活,也指出创新对民族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因此,教师可通过这些内容和案例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让创新劳动的意识深植于学生心中。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是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教育规律的,对初中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杨.素质教育之被忽略的劳动技术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9(02):10.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劳动教育专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农村初中开拓劳动教育新途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20]GHBZX010)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