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静涛
摘 要:企业IPO背景下,审计师将对三年一期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审计任务量加重。创业板为具备成长空间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但此类企业自身内控并不完善。加之制造业本身业务复杂,发展莫测,也使审计难度升级。本文将以证监会发布的上市标准为导向分析关键的IPO审计风险点,按审计流程梳理必要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IPO审计;创业板;制造业
一、引言
不同于一般年审,IPO审计受到审计主体、审计客体以及其他社会单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风险变得更加复杂和隐蔽。企业强烈的上市愿望极易催生舞弊动机,甚至可能出现未达到上市条件却企图通过财务造假达到上市目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也可能辅助企业美化财务数据,种种迹象都进一步加大了审计风险。
在创业板中,拟上市的制造类企业最多,伴随着紫荆药业、振隆特产等一系列IPO审计失败丑闻的出现,社会应该意识到识别IPO特有的审计风险并及时应对的重要性。
二、制造业及创业板特征
1.制造业特征
制造业是指通过制造过程将制造资源转化为工业品和消费品的行业。近年来,中小型制造企业逐步成为是我国实体经济的新兴力量。制造业的经营模式普遍重资产、高存货,生产存货循环比较复杂,生产环节比较多,成本核算普遍比较麻烦。处于产业链中游的制造类企业,普遍拥有众多供应商与客户,上游原材料价格和下游产品销售产品价格随市价波动大。
2.创业板特征
创业板又称二板市场,与主板市场不同,创业板特别为一些由于资本不足但具备发展潜力的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能让优质的制造类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將有助于提高社会整体的创新效率,加速工业化进程。计划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多数为民营企业,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并不完善,内控易失效,因而每个审计流程都不能掉以轻心。与主板市场相比,创业板的上市条件往往更加宽松。2020年4月27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发布,标志着创业板注册制时代即将来临,优化了创业板生态的同时也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制造类企业创业板IPO审计风险分析
IPO上市对企业的收入、利润、净资产指标有严格规定。根据2020年6月12日颁布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第二十二条,除红筹企业等特殊情况外,发行人申请股票首次发行上市的,应当至少符合下列上市标准中的一项。(1)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 5000 万元;(2)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 10 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 1 亿元;(3)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 50 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 3 亿元。严格的硬性指标规定和上市后可观的资金流入,极有可能导致企业增加收入和资产,减少费用和负债的动机。因此,有必要对收入的发生,资产的存在和计价、费用的完整性以及负债的完整性进行更为严格的审计程序。
注册制下,证券发行审核机构只对注册文件进行形式审查,不做实质判断。这意味着监管机构和投资者都将更加依赖审计师出具的意见。审计师理应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将审计风险严格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1.收入认定风险
企业为满足上市指标,有虚增收入的动机,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提前确认收入,二是通过关联交易虚增收入。
按照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原则,企业应在购买方接收商品后确认收入。而企业为了达到截止日时的收入指标,极有可能按收付实现制提前确认部分预收收入,或者在销售合同签订之日就确认收入。
公允的关联方交易可以帮助企业降本增效,但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性质导致关联方交易比非关联方交易具有更高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近年来,通过关联交易以达到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目的的企业不在少数。在IPO视角下,企业可能通过向关联方低价购买原材料,再高价卖给关联方的方式进行购销业务舞弊,也可能利用受托经营法规的制度缺陷,将不良资产委托给关联方经营,以求资产不生成亏损的同时凭空获得利润。
无论是出于制造业规模经济的原因还是出于对冲风险的考虑,制造类企业大多拥有众多供应商和客户,加之关联交易本身极具隐蔽性,势必会有企业乘机隐瞒关联方关系和关联交易。一旦这些蓄意隐藏的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未被审计师识别,企业自买自卖的关联方交易链条也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
2.成本费用认定风险
制造类企业生产存货循环比较复杂,成本费用分摊规则也很难统一,企业同样可能虚减成本费用以操控利润指标。企业惯用的虚减成本费用伎俩一般有前移或后推成本费用期间,调节出成率、调低原材料采购单价、少结转成本费用,借助关联交易不公允地分摊成本费用以及延后将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的时间。
制造业技术迭代迅速,处于成长期的拟创业板IPO企业一般对产能提升速度要求也比较高,截止日在建工程科目余额普遍不低。而在建工程达到了预计可使用状态转为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弹性空间比较大,企业极易推迟资产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时间,减少资本化支出。另外,在建工程涉及到固定资产新建、改扩建等业务,工程项目材料、设备等相关的数据信息,其金额的核算非常复杂,繁多的数据和复杂的计算程序加大了审计的固有风险。
3.资产认定风险
对于制造业来说,年末资产的持有量一般较大,尤其要注意各类存货的存在性和计价的准确性。对于损耗严重难以用于生产的原材料和品质欠佳难以售出的产成品,企业为了账面美观,可能并不会对此类呆滞存货合理地计提减值损失。部分新材料类制造企业往往还拥有生物性资产,由于生物性资产难以从账面上核算价值,存在被高估的风险。
4.负债认定风险
制造类企业在大批量购进原料时经常存在已到货未开票情况,因而应付账款暂估科目被频繁使用。在实务中,应付账款暂估款金额的确定依赖于企业自身,应用于一般应付账款的函证工作对于应付账款为暂估金额的供应商而言,回函效果不理想。企业有可能借此漏洞不合理地虚减应付暂估金额以虚增利润。
5.研发费用认定风险
制造业普遍存在调高研发费用的倾向,一方面,调高研发费用可以获得税收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产业认定等利好;另一方面,研发费用较高也是企业未来良好发展潜力的风向。对研发而言,料工费三者,每项支出的界定都可能存在虚增漏洞。对于直接材料来说,企业可能会通过改变计价方式虚高原材料成本以增加研发费用。对直接人工来说,企业可能会将生产部门员工的工资转移到研发部门。对于制造费用来说,当期初值与期末值被锁定,费用的分流便成为关键一环。由于研发阶段试销等环节产生的费用与生产阶段产生的费用在归集上很难有清晰的界定,大多数制造类企业都存在将生产成本转入研发费用的问题,高估了研发费用的同时低估了生产成本。
6.审计客体内部风险
不同于主板市场,由于创业板主要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计划在创业板上市的制造类企业很大部分处于成长期,靠技术团队白手起家。随着业务规模的逐步扩大,初始的技术团队会将自己的至亲委以财务和业务上的重任,并渐渐在管理层和治理层安插自己的亲朋好友,逐渐形成家族企业的态势,容易造成一家独大的局面。长此以往,将导致管理机制缺乏独立性,也难以实现内审部门的真正独立。而且此类企业一般成立时间较短,在业务、财务、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制度都有待完善。家族股权高度集中的管理层本身舞弊动机较大,不健全的企业治理体系又让管理层舞弊变得易行,对审计师识别及应对风险的能力又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7.审计师职业道德风险
IPO审计时间短任务量大,对会计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的要求更高。创业板上市需要审计师对企业三年一期的报表出具意见,企业为了减轻IPO申报当年的工作量,普遍在三年前已选择了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开始审计工作,且一般与此事务所长期合作,这就对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会计师审计时直接对之前年度同事的审计底稿进行修改,很少会进行实质性审查,容易导致三年的问题一直堆积而未被识别。在长期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也可能建立起逾越普通合作伙伴的关系。且IPO审计必须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才能继续下一步上市流程,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可能将支付的审计费用与能否上市直接挂钩,或者将后续的审计业务作为诱饵,即使出现不合规现象,审计师很可能迫于压力帮助企业隐瞒不利于上市的信息,对部分异常事项姑息纵容,出具不真实的审计意见。
四、应对措施
根据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考虑到计划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初创性、信息披露可能不够完全、内控设置可能不够合理、管理层可能缺乏诚信凌驾于企业制度之上等因素,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在整体层次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在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也较高。相较于年审,IPO審计时间短工作量却更大,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抽样风险变大。这就要求项目经理有能力权衡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确定,对审计流程的每个环节层层把控,在保证审计效率的前提下将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
1.审计准备阶段
(1) 初识审计任务,确定审计小组
IPO审计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师除具备审计专业知识外,最好还拥有丰富的IPO审计经验,并且对所审计企业所处的行业情况有所了解,包括其发展趋势以及专业术语等。尤其是创业板试点注册制之后,原有的核准制IPO审计经验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当下IPO审计的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可以进行定期培训,有针对性地加强审计人员对于创业板及制造业环境相关知识的了解,并以此为基础在事务所内建立专项小组承接制造业创业板IPO审计业务。审计人员应当持续学习,熟稔创业板上市流程,丰富资本市场知识储备,从而提高创业板IPO审计项目的审计效率及质量,更好地发挥审计应有的监督作用。
由于IPO审计大概率继续用前期承接过年审的事务所,在组成审计小组时,尽量避免再次任用之前做过年审的原班人马,并按才分工进行恰当职责分配。审计小组要充分审阅之前年度的审计工作底稿,剖析企业发展状况,大致对风险点有初步把握。
(2) 确定重要性水平,识别审计风险
在审计计划阶段,首先要明确总体审计策略。综合制造类行业背景、经济环境以及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考虑,财务报表整体层面错报的可能性较大,影响程度较高,可适当降低重要性水平。而后要落实具体审计计划,对于关键科目,要单独制定特定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以发现性质、金额等的重大错报。对于任何关键的、风险高的事项要降低重要性水平,增加审计范围以确保充足的审计证据。要注意行业横向和企业纵向比较,对于截止日前新增的、指标明显异于行业平均的科目,需进一步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以便后续执行必要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2.审计实施阶段
(1) 细节测试严格把关,辅以实质性分析程序
在实施审查与取证的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充分利用好原始凭证,以核实财务数据的真实准确性。对重要和异常的经济主体做好函证和访谈工作,保证各项发生业务的公允真实性。从账户源头入手,做好银行流水核对工作,揭示货币资金收支的合法性和效益性。做好固定资产、库存、现金等的盘点工作,确保资产的存在性。
对于收入和成本费用而言,对相关账户或交易类别做好截止性测试十分关键,依据原始凭证,及时发现异常跨期事项,判断是否存在提前确认收入和延期确认费用等利润舞弊问题。对于关联交易,一定要取得充分的物流、票流、资金流佐证。对于企业故意隐瞒的关联交易要依据审计经验及时发现。查阅企业成本的销售明细和分摊明细,确保销售金额确实依据市价正常波动,不存在虚增现象;成本费用分类正确,数值可靠。
对于资产和负债而言,查看并分析企业折旧计提和存货计价方式的合理性,了解近几年使用的准则是否有过变更。做好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评估企业坏账准备是否合理。做好存货减值测试,分析企业存货减值损失计提是否合理。对于类似于生物性资产等难以计价的资产和负债,必要时可聘请专家予以评估。履行好监盘职责,确保企业没有利用制造业重资产、高存货的复杂性对资产和存货的计价弄虚作假。
三年一期的工作量繁重,为了适当减少细节测试的工作量,节约审计成本,使审计工作更有效率,可以结合实质性分析程序。一般年审中,折旧及摊销、工资费用等科目广泛使用实质性分析程序,在IPO审计中同样可用来减少抽凭等细节测试的工作量。
(2) 做好审计沟通,避免信息不对称
与一般年审不同,企业在IPO申报时除了需要聘用审计人员,还需聘用律师以及证券从业者,审计师要加强与这些中介机构人员的沟通。对于律师、券商需要会计师提供的资料,要及时提供。在审计中发现问题,主动与律师、券商交流,避免信息不对称。尤其在了解行业背景、进行实地走访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寻求律师、券商多方的专业经验帮助。
除此之外,要与管理层及时沟通。一方面,在与管理层的沟通中可以对企业有更深入的认知。另一方面,高效的沟通能加快审计师获取审计所需相关资料的速度。发现重大问题后及时与治理层沟通,影响性大的科目一定要及时调整。必要时可以与企业基层工作人员进行交流,获取一手审计证据。
3.审计终结阶段
审计人员在经历过审计执行阶段后,在最后编制审计报告的阶段仍要秉承审计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保证独立性,保持职业怀疑。形成最终审计意见时,切忌被企业给予的威胁或利益左右,恪守职业道德,反映企業真实的运营情况。
五、结论与建议
多年以来,作为审计客体的企业常持有错误观念。认为自己高价聘请了审计人员,审计师应当对企业的管理体系和内控制度出谋划策,对业务、财务层层把关,并按自己的意愿出具审计意见。事实上,控制审计风险的重任不能只落在审计主体身上,会计师的职责只是公允地对财务报表出具充分适当意见,只在必要时提供建议。企业才应责无旁贷,健全体系,改良制度,从本源出发降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对IPO披露的各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对自己的重大错报风险负责,为企业蒸蒸日上保驾护航。
政府及相关监管机构也应完善完备监管法律法规,设立一个完善的监管体系以保证对资本市场事前、事中、事后的相关监管事项全覆盖,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券企业等中介机构的问责制度,通过严格退市制度来提升上市企业的违法成本。除此之外,相关政策也应对上市企业信息的披露程度进行规定,并且要加强虚假披露的惩罚力度。
问题企业的上市,往往会造成多输的格局,阻碍资本市场的发展,损害投资者利益,只有在整个资本市场设置高门槛,履行严监管才有可能让优质的制造类企业IPO成功,获取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刘剑平.试论创业板IPO公司存在的审计风险及市场监管建议[J].商讯,2020(30):151-152.
[2]王仙凡,游雪萍,刘盼,谷丽果.创业板IPO审计风险及其应对策略研究[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01):186-187+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