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旭
摘 要:滨水景观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较为丰富的空间格局和多样化的表达形式,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近几年,在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尤其是滨水景观等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导致其发展现状与规划目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通过介绍城市滨水景观的构成要素及类型,分析城市滨水景观的功能,探讨城市化背景下滨水景观的修复措施。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滨水景观;生态修复
近几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但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发严重,这不利于良好人居环境的塑造。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我国开始愈加重视生态修复工作。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不但能够补足城市发展的短板,还能够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迫切需求。滨水景观是城市生态、文化以及风貌等的重要组成内容,逐渐成为城市化背景下的主要修复目标。因此,有必要对城市化背景下的滨水景观修复工作进行研究,以推动城市不断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城市滨水景观的构成要素及类型
滨水景观主要由水体、植物以及驳岸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水体为城市滨水景观最基础的构成要素。在开展城市化背景下滨水景观修复工作时,相关人员应统筹考虑支流、湖泊水库、上下游以及左右岸等关联水体之间的关系,科学且系统地落实生态修复工作,确保水安全,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以此来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驳岸建于水体边缘和陆地交界处,其不仅可以有效体现出水体形状,还具有防洪、固土等多种功能。植物是滨水景观中的一个关键构成要素。植被的种类、用途、功能以及特性等都可以对滨水景观的实际效果产生直接影响[1]。城市滨水景观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线性滨水景观。该类滨水景观一般构建在一个狭长、封闭以及窄小的河道两侧,其中,大多数的线性滨水景观都是由建筑群或一些连续的绿化带构成,能够给人一种平稳、顺畅以及亲近的感觉。目前,这种类型的滨水景观在我国南方地区部分水陆纵横的小镇中较为常见。
二是面状滨水景观。该类滨水景观的水面面积通常较大,能够给人一种被水全面包围的感觉。较为常见的面状滨水景观有湖滨景观、海滨景观等。
三是带状滨水景观。该类滨水景观的空间一般都是开敞的。同时,相较于两侧建筑的高度,其水面宽度要更大。这类滨水景观往往由两岸建筑、堤岸以及绿化空间组成,具体的表现形式通常为沿江风光带。
二、城市滨水景观的功能
(一)生态功能
在一座城市中,滨水景观一般属于相对复杂的生态地段,同时也属于较为敏感脆弱的生态区域。良好的滨水景观能够有效改善城市河流生态,调节城市微气候,同时,还可以为城市当中的动植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有助于维持物种多样性,使城市生态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2]。
(二)防洪排涝功能
滨水景观处于连接城市与水系的重要地带,具有防洪排涝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洪涝灾害,保护市民和整座城市的安全。
(三)休闲娱乐功能
滨水空间是一座城市的重要组成内容,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娱乐休闲空间,使人们在百忙之余,來到这里放松身心。
三、城市化背景下滨水景观的修复措施
(一)利用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的定义为:“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而在需要用水时能够将蓄存的水进行释放并且进行科学的利用。”在城市化进程中,合理地利用海绵城市理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水文环境,有效改变以往较为粗放的城市开发模式。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滨水景观修复工作,有助于提高修复成效,优化滨水景观的各项功能[3]。利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滨水景观修复工作的具体策略如下。
首先,注重扩大透水性铺装面积。透水性铺装一般适用于景观广场、人行道以及公园内道路等一系列负荷压力相对较小的路面,其具有透水能力强、抗滑防噪等特点,可以缓解城市热岛现象。透水性铺装的面层与基层具备良好的透水性,一般的面层材料包括透水砖、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等,基层材料包括粗砂以及碎石等,这些材料的多孔结构具有良好的渗透效果。除此之外,透水性铺装还有着一定的保湿作用。比如,在晴天时,透水性铺装可以使土壤中的水分通过多孔结构有效地蒸腾至地表,从而降低地表温度。现阶段较为常见的滨水景观透水性铺装形式有嵌草砖铺地、植草砖铺地、植草板铺地、透水砖铺地、透水沥青路面等。
其次,注重丰富植被物种。植物景观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植物景观的修复和设计是滨水景观修复工作的重点。然而,由于植物景观本身非常敏感,比较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出现被严重破坏的问题,在开展滨水景观修复工作时,相关人员应以恢复城市生态系统为核心目标,注重对滨水景观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比如,在植被景观修复和设计方面,相关人员应注重丰富植被的层次感,以“乔木+灌木+地被”的形式来对植物进行合理的配置。同时,在选择植物种类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植物的观赏效果,还要充分考虑植物对土壤的修复和保护等作用。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选择滨水景观植物。其一,所选择的植物应具备良好的耐涝性。海绵城市理念决定了滨水景观植物要具备一定的净化、收集以及下渗雨水等功能。其二,所选择的植物要具有良好的耐旱性。有的城市在目前仍然处于缺水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耐旱性植物即使在干旱期也能够保持较强的生命力,可以减少浇灌频次,既经济,又环保。其三,所选择的植物应根系发达。当地表径流过盛时,这些根系发达的植物能够有效地将地表水引入地下,从而有效缓解内涝问题。其四,所选择的植物要具备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与其他污染物的良好净化能力。其五,相关人员应充分做到因地制宜,满足本土化植物景观方面的搭配需求,尽可能地在本土植物中选择所需要的滨水景观植物。
(二)合理设计滨水景观驳岸
驳岸属于滨水景观当中的重点内容。在开展城市化背景下的滨水景观修复工作时,相关人员应注重保持驳岸与河道沿边之间形成连续景观线,使得驳岸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以此来提升景观效果。驳岸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首先,人工驳岸。人工驳岸比较适用于受河流冲刷较为严重的地段,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坡道。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防止河流的长期侵蚀,还可以有效解决防治洪水问题。目前,在滨水景观河道沿岸治理方面,人工驳岸属于较为常见的处理方式。其缺点在于不利于河岸生态的良好发展,且通常只能将雨水一次性地排放进河流中,难以使雨水流经地表[4]。
其次,自然驳岸。此类驳岸主要以植物为核心元素,借助植物与护岸材料之间的合理搭配,促使护岸具备良好的抗冲刷性能。同时,这些护岸材料与植物可以为微生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进一步促进水生植物的生长,从而发挥出良好的维护生态的作用。此外,自然驳岸通常会搭配一些具备一定净水功能的植物,能够有效净化河道水质,改善河道环境,使得滨水景观中的生物得以良好的生长。
(三)做好生态廊道的设计
生态廊道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滨水景观中各生态板块之间的联系或隔离。设置不同形态的生态廊道,有助于促进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机结合,从而构建出一个系统化的滨水景观生态环境体系,这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还可以为各种生物的迁徙以及水资源的循环提供便利[5]。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生态廊道的设计。
第一,将沿河径流、低洼地以及水塘等作为湿地,然后将其纳入整个净化系统和雨洪调蓄系统,以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回补滨水景观用水,逐渐形成一个分级雨洪净化湿地。第二,在建设相应的滨水景观园区时,可将河道生态环境建设与相应的城市休闲游憩场所建设进行有机结合,构建一个连续的慢行交通道路网,并改造断面形式,创造出更多的亲水空间。第三,将滨河土地开发与城市河道整治相结合,以滨河景观修复为契机,引导城市内部进行更新,提升土地价值,增强城市活力,促进湿地景观与城市宜居环境协同发展。
(四)做好水体修复工作
在开展水体修复工作时,相关人员应保持河道本身自然弯曲的特征,尽可能地避免使河道呈现平行笔直的状态。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水体的自然性,使其保持良好的自净能力,从而为水生生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在进行水体修复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可在水体区域适当地增设一些蓄水湖。这种“袋囊状”结构的蓄水湖不但具有一定的防洪作用,还具有良好的生态性。另外,相关人员可以连通上游与周边水系,以此来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此外,相关人员也可以采取一些生物修复技术来实现水体净化效果。例如,可借助土壤、植物以及微生物的滞留、过滤、分解等作用,不断提高水体的溶氧量和洁净度,减少水体营养物,从而达到自然净化水體的目的。
综上所述,随着近几年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开始广泛关注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滨水景观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修复效果和发展状态对城市生态环境有着直接影响。因此,为推动城市生态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进行城市化背景下滨水景观修复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李晓苗.城市滨河生态景观修复及其应用探讨[J].建材发展导向(上),2019(12):109.
[2]梁尧钦,王芳,沈丹,等.基于大生态观的滨河公共空间景观提升[J].现代园艺,2021(9):155-157,159.
[3]陶舟.“城市双修”背景下滨河景观的修复与营造[J].新材料新装饰,2020(6):24,40.
[4]白雪.“后来居上”:论景观专业主导城市滨河空间建设的设计思路[J].城市住宅,2021(4):96-99.
[5]夏祖伟,杨平,朱勍,等.城市内河生态环境治理规划及措施研究[J].人民黄河,2020(10):81-85,91.
作者单位:
铜陵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