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桓 瞿晓理 王佳
摘 要 “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研究选取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30件优秀作品为研究对象,按照教学作品设计框架,从思政元素、思政策略及思政团队等维度分析其“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作品分析显示,当前职业院校实施“课程思政”有三大路径:“中国精神”引领技能学习;“红色项目”驱动专业教学;“正向价值”规范职业行为。职业院校要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应着力抓好三方面:立足职业素养,选择“课程思政”元素;遵循知行规律,确定“课程思政”策略;把握价值体系,贯通“课程思政”课堂。
关键词 课程思政;职业院校;教学大赛;作品分析;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29-0024-05
随着国家对“课程思政”的不断推进,学界对“课程思政”领域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但这些研究偏于抽象和理性,导致各类教育主体在“课程思政”的实践中存在理解和认识偏差,使得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屡见不鲜[1][2]。从“课程思政”的本身价值来看,它最终必将落脚于“实践”[3],采用具体而生动的优秀案例去阐释“课程思政”的实践内核,将更利于指导实践。同时,“课程思政”的實施和建设并不是固化的,它是依据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教育而呈现出不同的要求和特征。本文分析2020年度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以下简称“教学大赛”)30件推荐作品中的“课程思政”实施情况,总结“课程思政”的实施经验,探索后续的建设路径。
一、研究对象及分析框架
(一)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来源及说明
本研究对象是选自于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最终进入中国教育电视台节目录制的30件推荐教学作品。“课程思政”的实施和建设,在2020年度职业院校教学大赛中受到重视,大赛方案的总体思路就是把“推进三全育人,落实课程思政”放在首位。教学大赛是展示职业院校“三教改革”成果的全国性舞台,许多进入决赛的作品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有机结合专业特点并寓价值观于知识传授之中,充分展现了作品所在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先进做法。
2.研究对象的概况
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大赛最终被组委会推荐公演的30件推荐作品来自于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其中,被推优作品数最多的地区为湖南省,共有4件;其次是江苏、广东、浙江和重庆,均有3件作品推优;山东、江西、四川和天津等地,均有2件作品推优;而北京、广西、河北、河南、宁夏及陕西等地,均有1件入围优秀作品。这些推荐公演的优秀作品涵盖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作品所属课程类型,既有专业技能课,也有公共基础课;每件作品的录制内容,既有教学实施的说明,也有教学片段的展示。
从作品所在专业类别来看,除8件公共基础课作品外,理工大类的专业作品有13件,文管大类的作品有9件。需要指出的是,在30件推荐作品中有两件为公共“思政课程”作品。在本次分析中,虽然这两件作品存在一定特殊性,但基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特征,两件“思政课程”作品实施育人的路径与其他课程存在“互通互鉴”,因此依然归为本次研究对象范围。30件推荐作品具体信息可以登录“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专题链接查看。
(二)分析框架
一件优秀的教学作品,离不开精深的教学选题、精心的教学设计和精彩的教学展示。因此,本研究一方面遵从教学作品的“选题—设计—展示”三个环节,另一方面结合教学大赛方案中的评分指标,30件推荐作品的“课程思政”分析框架维度如图1所示。
二、分析过程及结果
(一)分析过程
研究采用“德尔菲法”,经过三轮的分析、反馈和修正,最终梳理30件获得推荐作品“课程思政”的内容,如表1所示。
(二)分析结果
1.“思政元素”的分布
从30件推荐作品所采用的“思政元素”内容来看,可以归为以下几类:一是“国家政策战略”的元素(10件),主要涉及新能源战略、扶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智能制造战略及健康中国战略等。二是展现民族气节的“中国精神”元素(22件),主要涉及工匠精神、抗疫精神、劳模精神、创新精神、民族精神、楷模精神、人文精神及科学家精神等。三是以“中华民族文化”为内核的元素(19件),主要有民族诗词、民族歌舞、民族绘画及民族习俗等。四是集中于“社会正能量”的思政教学元素(20件),如中国梦、劳动最光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同时,大部分作品均采用两类及以上的“思政元素”。
2.“思政策略”的选择
所有的推荐作品,在设计之初,首要确定一个富有“思政内涵”的教学目标,体现了职业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宗旨。其次,运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方法,是30件推荐作品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策略,其中启发式、案例式、体验式及实践式等方法最为常见,运用作品数分别为13件(43.4%)、14件(46.7%)、7件(23.3%)、22件(73.3%)。第三,有17件作品(占比56.7%)为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采用现代数字技术,打造一个“红色氛围”的教学环境,如打造3D、VR等虚拟仿真环境,创建感同身受的教学情境,强化思政成效。此外,有8件作品(占比26.7%)利用云技术、大数据等互联网新技术,作为教学评价手段,追踪专业育人的成效。
3.“思政团队”的特征
“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必定需要一支立德树人的教学团队。30件作品的教学团队,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一重要特征。首先,“党建引领,垂先率范”的团队特征,在2/3的作品中获得鲜明体现,“全党员”教师团队、“坚守教育初心”“为党育人”等内容反复呈现。其次,“学高身正、理智情深”的团队面貌,展现在了半数以上的推荐作品中;“扎实专业功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爱学生、爱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等内容强调了“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整体素养。此外,“国家级创新教学团队”“教授、专业负责人引领”“老中青传帮带”“校企混编”“跨校混编”等组团结构,也体现了“课程思政”团队的组建标准。
三、分析结果的讨论
(一)典型实施路径的归纳
以上梳理了30件作品“课程思政”实施的整体概况,但具体到每一件作品的“课程思政”着力点和实践路线是存在差异的。本文从差异中寻找共同之处,按照职业教育“就业导向、服务产业”的特点,归纳30件作品“课程思政”的共性,具体有以下三类实施路径。
1.以“中国精神”引领技能学习,培养大国工匠
培养和塑造大国工匠,是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大国工匠不仅要技能精湛,更要富有家国精神。因此,本次大赛优秀作品中,用“中国精神”引领技能学习,是职业院校实施“课程思政”主流路径之一。中国精神,也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元素。很多推荐作品将各类“中国精神”不同程度地纳入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环境等。在30件作品所涉及的“中国精神”中,工匠精神和抗疫精神出现在多件作品内,这既体现了职业院校的育人特点,也契合了2020年新冠疫情的时代背景。
本类“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典型作品,如:浙江同济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设计的《装配式外墙板施工》,立足岗位展开思政教育,以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为技能教学内容,用3D模拟、VR场景等技术设立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受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同时,采用案例和模型教学,对建筑装配工作中的技能展开教学,突出职业安全素养,强调新时代鲁班精神。此外,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传感器的应用设计》、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的《经济型车险方案承保理赔》、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生产车间系统安全》及天津市劳动经济学校的《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等作品,也是采取这一类“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代表作。
2.以“红色项目”驱动专业教学,根植职业使命
项目驱动式教学,是职业院校主流的教学方法之一。这种“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独立地思考、操作和完成任务;而所选择的项目内容,是学生初步建立职业观的关键,直接影响他们对将来从事职业使命的认知。本次大赛的优秀教学作品,充分利用上述规律,设置符合专业任务的“红色项目”,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驱动,如直播带货农产品、核酸的提取与检测、讲解红岩革命博物馆、创作疫情防控主题歌词、服务上海进博会国宴、计算中国高铁动车的构造等。
“红色项目”驱动教学,使得“课程思政”既有显性思政元素,又有隐性的策略,是一类“隐显结合”的实施路径。在30件作品中,典型体现这一类实施路径的作品有:江西九江科技中等专业学校新媒体营销教学团队的《汇聚直播力量,助力脱贫攻坚》,对接“扶贫书记的直播助手”岗位,教会学生直播专业技能,用虚拟仿真软件模拟红色教学场景,让学生胜任农产品直播工作的同时也体会到作为电商人扶贫助农的职业使命。而类似的作品,还包括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核酸的提取与检测》、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的《主题展览讲解设计与实施》、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的《中西融合式宴会服务》及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和潍坊市工业学校联合设计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之旅》等。
3.以“正向价值”规范职业行为,提升专业素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对国家、社会、个人价值观要求的高度凝练,是一种正能量的展现,也是建设“课程思政”必不可少的元素。本次教学大赛的优秀作品,展现了一类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参赛教师团队能将社会主义价值观有机“植入”专业教学案例、任务及技能点,通过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同时基于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思政”实施,落脚在职业的规范和实践中,内化为学生一种自觉性职业行为,进而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
这一类实施路径的典型作品有: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和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联合设计的《“意象中国”宋词专题选读》,教学团队本着严谨和辩证的态度,对苏轼、柳永、李清照等宋代文人作品进行深度剖析,后将其加工为教学素材,通过启发式、体验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自我感知和经验,去领悟宋代文学的意象,在增强文化认同的同时内化了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家国的情怀。再有:阿坝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唐卡上色技艺》,将藏民族文化中的“对善、对美”的追求融入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绘制唐卡的过程中理解民族文化,塑造和谐、自由、平等、友善、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而宁乡市职业中专学校的《提供对客服务》、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护》及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的《骨科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等作品,也采取了这一类“课程思政”的路径。
(二)后续建设与思考
全国教学大赛的30件推荐作品,虽然只是片段化地展现了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依然可以从中管窥职业教育领域“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本文基于上述的分析和归纳,对后续职业教育领域深入推进和建设“课程思政”,作出思考。
1.立足职业素养,選择“课程思政”元素
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使他们成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而在此过程中,“职业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有研究表明“个体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其职业生涯的成败”[4]。另一方面,职业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既包含显性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也包括隐性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使命等[5]。对于职业知识、技能、行为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教育可以通过项目驱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路径实施育人。从本次大赛30件推荐作品的分析结果来看,对于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及职业使命等隐性职业素养的提升,“课程思政”是一个有效手段。因此,立足“职业素养”选择思政元素,保证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同向同行,贯通了职业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最终达成“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
2.遵循知行规律,确定“课程思政”策略
“做中学,学中做”而达成“知行合一”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整个育人过程遵循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规律。本文从30件推荐作品中所归纳的三类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无论是“中国精神”的引领,或是“红色项目”的驱动,还是“正向价值”的规范,都是依照“实践→认知→实践”的规律开展教学实施;同时,教学中以培养各专业的实践性技能人才为教学目标,运用3D、VR等虚拟仿真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利用启发式、引导式、体验式及实践式等教学方法,采用过程性、多维度的教学评价方式,均是在“知行合一”的理念下选择的教学策略。因此,职业院校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选择的教学策略,必定遵循知行规律,才能达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政目标。
3.把握价值体系,贯通“课程思政”课堂
基于30件推荐作品“课程思政”片段化实施情况的分析,也让本研究对片段外“课程思政”的建设展开思考。“课程思政”育人应该是体系化、连贯性的。体系化和连贯性,意味着每一堂专业课的“思政点”能汇聚成一门课的“思政线”,每一门专业课的“思政线”能集合成一个专业的“思政面”,而这样的“思政面”既能支撑专业人才的价值体系,又能与“思政课程”的体系相互覆盖。结合本次教学大赛,如阿坝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唐卡上色技艺》作品,呈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和敬业,但从他们的课程设计说明中,可以发现作品所在课程是体系化地呈现16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是连贯地展开“课程思政”育人。因此,职业院校在后续“课程思政”的建设中,首先要把握整个育人价值体系,展开“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思政育人工作,最终实现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张丹丹.复杂性视阈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8(9):211-215.
[2]蒲清平,何丽玲.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1-10.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從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4]马联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20-22.
[5]桑雷.职业与教育互动中的职业核心素养及其价值论析[J].职教论坛,2020(1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