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教学环节设计探析

2021-01-03 14:06武园园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12期

摘要:《济南的冬天》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性散文,拟从行文脉络、语言技巧、情感主旨等环节展开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掌握文本,进而深入探讨写景抒情性散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济南的冬天》;语言之美;散文之“神”

相较于写人叙事性的文章,对于初中生来说,写景抒情性散文在品读方法上会有所不同,甚至困难更大。因此,《济南的冬天》一文,通过课堂教与学,或可为初中生散文学习提供方法的参考。

《济南的冬天》为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老舍先生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散文,形散而神聚。对于刚步入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散文结构的梳理能力尚且不足,把握散文类文章“神”的品味更为困难。教学抒情性散文对于主观性情感的品味尤为重要,且难度更大。老舍先生被誉为“现代的语言艺术大师”,对《济南的冬天》一文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分析鉴赏与讲解,亦应为教学之重点。基于此,《济南的冬天》一文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语言之美,体会冬天济南人、景、物的特征以及作者情感。

3.探究、品悟文章处处温情脉脉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分析、理解情景交融的语言技巧;感悟笔头之景中的作者之情。

针对上述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笔者结合课堂教学,认为教学活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步展开。

一、梳理行文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济南的冬天》一文,学生经过自主预习,可以流畅地阅读文章,初步感知文本所写的济南冬天之美,甚至可以体会出作者对于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但是若深入分析,还需在教师的引导下梳理文章脉络。

教学环节一:

请学生朗读文章,思考文章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内容?

预设回答1:第1段,济南的天气;第2、3段,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第4段,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第5段,城外远山;第6段,冬天的水色。

预设回答2:第1段,济南的天气;第2~5段,济南的小山;第6段,济南的水色。

经过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可使其明确本文描写的几个部分:济南的天气、山、水。本文的脉络结构便清晰可见,学生初步掌握文章内容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品悟文本内涵。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文章,重点段落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笔下济南的天气、山、水等景物特征,以及其中所浸润的态度情感。

二、品味言辞之美,感知笔端的景与情

教学环节一:

可以使学生对《济南的冬天》在行文结构上有整体、清晰的掌握,那么,作为一篇写景抒情性散文,文中冬天济南的景物有何特征?作者在字里行间浸润着自己的何种情感呢?

教学环节二:

通过学习,我们梳理了《济南的冬天》一文的结构脉络。那么,同学们觉得冬天的济南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试用文中词语回答。

预设回答1:“宝地”“理想的境界”。

“宝地”为条件优越的富庶之地。作者为什么称济南为“宝地”呢?

预设回答2:文章通过第1段将济南冬天与北平、伦敦、热带的冬天对比,体现了济南天气的无风与响晴,且日光不毒辣。对于“我”来说,济南这“温晴”的天气是“奇迹”“怪事”。所以,“济南真得算是个宝地”。

“济南真得算是个宝地”,可否改为“济南真算是个宝地”?

预设回答3:不能。“得”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即“我”对济南天气的由衷喜爱之情。

济南的冬天为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

预设回答4:第2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老城在冬天温暖舒适地睡着。在作者眼里,这座老城以及老城中的山山水水都具有了生命力。体现了作者对冬天济南的爱怜之情。

“理想的境界”在文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请同学们试着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预设回答5:第3段。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山比作一个小摇篮,这座城以及人就比作了婴儿,他们在冬天舒适地睡觉,体现了冬天的慈善、温暖,更体现了作者眼中这座老城的可爱、慈善,作者对于这山这城充满着温情与爱恋。

预设回答6:第4段。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上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将松上的雪比作一髻儿白花,美丽、温柔。而薄厚不一的雪如有水纹的花衣,山坡就像一个美女。夕阳下的薄雪如一个少女般“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不失可爱。在作者看来,济南冬天的小山,再点缀点儿小雪,是那么温柔、美丽、可爱,妙不可言,实在是“太秀气”!通过这些比喻、拟人以及字词的巧妙运用,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充满了喜爱之情。

预设回答7:第5段。在城外,“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卧”,体现着小村庄以及居住的人们在冬天温暖舒适的状态。同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城外山坡的景色比作小水墨画,而且是唐代名手画的,这一极高的赞美,不仅体现出济南冬天城外景色的美丽,同时又赋予济南冬天以文化底蕴。

预设回答8:第6段。作为一座北方城市,济南的水在冬天也是令人惊喜的温热。因为温热所以充满着绿意。水中藻萍似乎“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部拿出来”,水“不忍得凍上”,岸上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在冬天的北国,这里却绿的让人惊喜,充满着勃勃生机,且水、水中萍藻、岸上杨柳仿佛互相滋养着、陪伴着、装扮着。这个充满温情的理想境界,又何尝不是作者对于这座老城的温情脉脉呢。水天一色,“整个的是一块空灵的蓝水晶”。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了水的清澈,这座老城在冬天完美地交融着,构成一个和谐、美丽、澄澈的世界。

三、回顾总结,感悟散文之“神”

对于散文的品读,体悟与抓住其“神”尤为重要。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尚有难度,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文本,逐步让学生感悟文本之“神”。执教《济南的冬天》可通过以下教学环节带领学生做深度品悟。

教学环节三:

回顾与总结。同学们,讲到这里,济南老城、人们、温晴的天气、小山、矮松、薄雪、水、萍藻、杨柳之间有什么关系?试结合本节所讲,用自己的话加以叙述。

预设回答1:温晴的天气使济南成为宝地,温晴天气的小山像小摇篮一样保护着婴儿般的济南,使这座老城以及人们温暖舒适地睡着;薄雪装点着小山上的矮松,使它们更加温柔美丽;夕阳下的薄雪如少女般,使小山更加秀气;城外的小山、村庄、薄雪,构成一幅小水墨画,使这座老城的冬天不仅温暖、秀气,而且具有文化意蕴。济南的冬天,水是温热的,天气是温晴的,水中萍藻极具绿意,使岸上杨柳更加美丽多姿;清澈的水将这济南的全部映入其中,像一个美丽的小水晶球。

可以说,济南的冬天,仿佛到处充满着温情,构成一个温情的世界。

引导与提升。这是两段老舍对于济南的表述,我们一起来读一下,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从民国十九年七月到二十三年秋初,我整整的在济南住过四载。在那里,我有了第一个小孩,即起名为‘济’。在那里,我交下不少的朋友:无论什么时候我从那里过,总有人笑脸地招呼我;无论我到何处去,那里总有人惦念着我。

在济南住呢,时常想念北平;及至到了北平的老家,便又不放心济南的新家。好在道路不远,来来往往,两地都有亲爱的人……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等名胜,闭了眼也曾想出来,可是重游一番总是高兴的:每一角落,似乎都存着一些生命的痕跡;每一小小的变迁,都引起一些感触;就是一风一雨也仿佛含着无限的情意似的。

预设回答2:通过以上两段话,我们体会到,济南这座老城,特别是济南的冬天给予作者以温情,作者对于济南这座老城也怀抱着温情、眷恋、热爱,这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老舍先生才能把济南的冬天写得如此温情脉脉。

梳理文章脉络,初步掌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语言之美,感受文字之美、景物之美、情感之美;了解与文本有关的作者相关情况,深入地感悟文章之“神”。通过对《济南的冬天》的教学,引导学生逐步品悟文章之美,同时也可以作为学生解读其他文章尤其是解读散文的方法参考。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路径[J].中学语言教学,2011(1).

[2]付胜芳.温晴·温情——《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J].中国语文教学,2012(9).

[3]老舍著.魏韶华点评.老舍散文精编[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8.

[4]孙红艳.在比较还原中细读《故都的秋》[J].语文教学之友,2019(8).

作者简介:武园园(1992— ),女,上海市曹杨中学初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戏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