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伟伟 付德红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认为“段的训练是语言的训练,逻辑的训练,思想认识的训练,又是文体、风格以至艺术的训练”。而段的训练在传统教学中一直认为是中年级的教学重点内容,虽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中年级的目标与内容中,并没有对此作出相应的表述,但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统编教材《语文园地》中,在低年级的“字词句运用”到中年级就改为了“词句段运用”,并且一直延续到高年级,这就充分说明从中年级起,需要关注段的教学。那么,教师该如何指导学习有效开展段落学习呢?
一、在聚焦典型中学习段落
以段落学习作为中年级的重点内容之一,并不是说课文中的段落都是需要或者值得学习的,而是需要选择一些典型的段落,或者是词语、句子等语言内容特色,或者是段落结构很特别,这些都是中年级段落学习的基本内容。
(一)学习语言表达特点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带根本性的任务,段落的学习而言必然围绕语言文字运用来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选择那些语言上一眼看去就具备鲜明特色、带有明显规律性的段落,比如独具魅力的词语运用、新鲜独特的修辞手法等。
如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三年级上册第1课),课文的语文学习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但往往忽略这些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所构成的段落也值得学习。以第1自然段为例,学生可能找到用拟人手法表达的句子“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姿”为新鲜句,却忽略了课文开头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这个长句子本来是:早晨各民族的许多小学生从小路上走来了。这样一来,早晨大青树下的小学里孩子们上学时的那种快乐、自由的感觉就全没啦。所以这个自然段中的这种有短有长、长短相间的句式表达,就是自然段中值得学习的语言表达特点。
(二)学习形式结构特点
在中年级段落学习中,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个段落中的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理清段落内部的层次,以进一步理解构段方式,掌握段落的结构特点,可以抓住课文中出现的几种典型结构的方式勤加研习,用举三反一来强化一种段落结构的学习效果。
如总分式结构是中年级课文很典型的段落结构,教学中需要根据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总分结构段落,仔细研读和揣摩,从中获得总分式构段的三种常见形式:先总后分、总分总、先分后总,重点理解总写的句子与分写的句子之间存在的关系。如《秋天的雨》(三年级上册第6课)第2自然段就是典型的先总后分的结构段落,其总写是“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后面分写把不同的颜色给了秋天里不同的植物出现了不同的颜色变化,以体现总写句中的“五彩缤纷”。《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三年级下册第12课)第4自然段是一个先分后总的段落,自然段的前面5个句子依次描写了一个在作者看来是最有意思的情景,最后第6个句子中写道:“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这样就可以发现总分式构段的特点,进而有效把握这种构段的规律。
二、在分层教学中学习段落
中年级段落的学习是一种过渡性质,这种过渡看上去是从句子往篇章的过渡,其实还有不同段落内容学习之间的过渡,具体地说,三年级侧重自然段的训练,常见的训练内容有:用关键句或中心句概括自然段的意思;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说(写)清楚等。四年级侧重意义段的练习,常见的练习形式有:给课文分段把意思相同的作为一个意义段;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等。由此不难看出,两个年级之间段落的学习和训练,呈现的是一种梯进的安排。
(一)学习理解段落意思的方法
理解或概括一段话的意思,是中年级学生学习段落开始遇到的比较大的困难,多数时候学生不知道从哪儿着手,对此统编教材高度重视,在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安排学生学习的语文要素训练目标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在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又安排了“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为语文要素的专项训练,编者之所以对段落学习这么重视,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在理解段落大意中走向对段落的扎实学习。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三年级上册第18课)第5自然段,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数一数自然段一共有几个句子(4个),找出主要写的对象是什么?(鸟)再画出每个句子中写到的鸟儿的具体内容的词语(鸟的天下、各种海鸟、遍地鸟蛋、厚厚鸟粪),接着想一想哪个词语、哪个句子更具有概括性(鸟的天下),最后确定这一自然段中的关键句子是哪一句?进而明确这段话就是围绕这一关键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来写的。这时开始学习就是引导层层深入地读出关键句来概括段落大意;学生熟悉了这种方法以后,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段落中找出概括段落大意的关键句,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揣摩不同句子在段落中的作用之后进行发现和选择的过程。课堂上经过这样围绕关键句理解和寻找的实践,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方法就能够为学生所掌握。
(二)学习把握段落结构的规律
自然段的构段方式通常有总分式、因果式、并列式、承接式等,意义段的构段方式也一样可以运用这些方式进行构段。这样在给课文分段或者概括主要内容时,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构段特点进行理解,从而进一步感悟和发现段落结构的规律。
如《盘古开天地》(四年级上册第12课)一课共有6个自然段,其中的第2—5自然段就属于承接式结构:第2自然段写有一天盘古醒来用斧头劈开了天地;第3自然段接着写“天和地分开后”盘古顶天立地的撑着不让其合上;第4自然段写盘古在一万八千年间把天地撑成了形,自己累倒下;第5自然段写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不难看出,4个自然段之间互相承接,几乎是首尾相连,它们依次写了盘古开天地、撑天地、累倒下和化世界,合在一起就是具体描写了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梳理4个自然段的内容上的联系,進而总结出这种构段的规律:描写过程的几个自然段之间,采用承接的关系进行构段,可以显得结构自然清楚,也便于把握。
三、在读写迁移中学习段落
学习段落意思的理解和把握段落的构段规律,在学习阅读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到段落的表达知识运用学生自己的段落写作中去,这才是段落学习从学会到会学的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一)学习在读写结合中熟能生巧
中年级学生学习段落的表达,需要借助课文作为范例,把其中有特点的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在读中学写,以读助写,多次练习仿写,才能在不断实践中慢慢习得一些常见段落的表达方法。
如教学《大自然的声音》(三年级上册第21课),课文用拟人的手法重点写了风、水、动物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和歌手,用以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课后安排的小练笔“你听到过哪些‘美妙的声音’?试着写几句话和同学交流,如‘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厨房是一个音乐厅……’”很显然,这样的课后小练笔就是一种典型的读写结合训练。以仿写“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为例,学生可以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鸟儿在大自然中所发出的动听的独唱,也可以选择一个特定地点里特定时间中一群鸟儿发出的大合唱,还可以写自己某一个高兴时刻听到小鸟的叫声产生的感觉等。这样的集中仿写鸟儿在大自然中的叫声,尽量把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运用进去,形成熟练的感觉之后,再练写其它大自然的声音,达到熟能生巧的境地。
(二)学习在尝试摸索中超越创新
段落表达的学习不能一味模仿,而需要学生在熟悉一些常见段落图式之后,自己根据本地内容的需要,尝试着独立写出带有自己思考的段落表达形式。教师要引导在融合课文的多种有特点的段落结构之后,根据课文学习要求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尝试写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段落来,这样就渐渐走进了创新超越的境界中。
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四年级上册第22课),课文中少年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时,“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后也安排了一次小练笔是“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主要写清楚理由。”这个小练笔的安排中,就给学生留下了尝试创新的天地。
中年级开展段落学习训练,教师需要从学生学情出发,选择不同的练习方式和训练要求,让每个学生能够从中学习适合自己发展的段落方面的知识、方式和方法,以逐渐形成段落表达的基础,使中年级真正担负起在语文学习阶段性任务过渡上的作用来。
徐伟伟,山东省邹城市看庄镇中心小学教师。付德紅,山东省邹城市香城镇王村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