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校徽那些事儿

2021-01-03 05:24蒋临水
青年文摘(彩版) 2021年14期
关键词:校徽南开大学南开

蒋临水

为北大设计校徽,鲁迅变身“大触”

1917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请鲁迅设计北大校徽。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仅仅花了一周时间,即完成了设计,工作效率可谓“神速”。这一校徽图案,开创了中国现代大学校徽设计的先例,其设计本身更是以简洁形象的两个小篆汉字“北大”,产生了庄重隽永的视觉效果,堪称中国校徽设计史上的经典之作。

遗憾的是,关于北大校徽设计的历史细节,由于相关史料的匮乏,无从详究。对于这一图案的视觉形象及可能寓意,后人有着多重解读与多种理解。通行的说法以为,“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还有说法称,“北大”二字还有“脊梁”的象征意义,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鲁迅用“北大”两个字做成了一具形象的脊梁骨,借此希望北京大学毕业生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

至于据说这一图案被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先锋人物刘半农戏称为“哭脸校徽”,这一说法看似轻松随意,也不能说完全是戏谑之说。其“北大”二字的篆文横向笔画,全部保持着向下凝坠的势态,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张表情沮丧的“人脸”,更难免令人联想到图案设计者本人——鲁迅,当时的人生际遇与个人心态了。

1912年,蔡元培被孙中山力荐为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延聘鲁迅入职教育部,但鲁迅并不习惯“枯坐终日,极无聊赖”的公务员生涯。时至1917年7月7日,即北大校徽设计完稿前不久,因张勋复辟作乱,鲁迅愤而离职;不过一周之后,复辟闹剧草草收场,鲁迅仍又返部工作。试想,此刻伏案描画校徽的鲁迅,心情应当不会太好。

事实上,从赴京任职之初至1918年之前,面对时局动荡不定、政局变化无常,鲁迅忧愤交加之际,一直在“古学”中排遣苦闷,寄托志业。在此期间,他经常抄录古代碑铭,辑录金石碑帖,校勘研读古籍,购藏了大量拓片印本。北大校徽的构图设计理念极可能受到鲁迅当时收藏的秦汉瓦当图案的影响,至少是从中获得了某种启发。

闻一多设计武汉大学校徽

另一位与鲁迅“英雄所见略同”,同样也设计出了一枚造型趋同、构图近似的大学校徽之人,就是著名学者、诗人闻一多。

由闻一多设计的武汉大学校徽,其主体图案仍是以小篆体“武大”二字上下列置,外围圆框的造型。因为需要避免“头重脚轻”的视觉压迫感,闻一多在校徽图案设计中,采取了与鲁迅相似的处理方式,在篆字横向笔画的处理上,尽可能延伸与分疏开来。不过,因为“武”字笔画更为繁多,闻一多将“武大”二字的篆文笔画修描细化。这与鲁迅所设计的北大校徽特意加粗篆文笔画的做法,又恰恰相反。

聞一多所设计的武大校徽,与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呈现出另一番清新飘逸、舒展俊秀之感。这样的设计思路与效果,恐怕与设计者早年的诗人气质有着高度关联。1928年7月,“北伐”胜利后,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决定筹建“国立武汉大学”。时年仅29岁的闻一多赴任武大文学院院长,当时正值创作高峰期的闻一多,已出版了诗集《死水》,在《新月》杂志上发表了传记文学作品《杜甫》等。

闻一多不但设计了武大校徽,还参与了武大的筹建、规划工作,以及珞珈山新校址的选定。由其提议,将新校址的罗家山(又名落驾山)改名为珞珈山,充分体现了其诗人气质和美学智慧。“珞珈”二字灵蕴氤氲,此山一经改名,仿佛为武大代言一般,海内闻名。

西南联大校徽,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特殊符号

说到三角形校章,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内大学院校中,不乏其例。三角形独特醒目的外观,要么彰显稳定,要么突出锐利的视觉观感,很容易被采用为徽章的外观形状。

不但三角形校章常用,三角形校徽也较为常见,其中最著名者,莫过于西南联大校徽。西南联大作为中国抗战期间临时组建的大学教育机构,乃是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所迁至西南后方的名校联合组建而成,其校徽彰显着这段特殊历史的特别记忆:外形为等边三角形,中分三棱(代表联合组建的三校),“联大”二字紧紧缀于三条棱线中央。校徽虽然外观造型与图案内容都十分简单,却足以令对这段历史稍有知悉者,产生强烈触动与莫名感动。

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这段特殊的三校联合组建历史,堪称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西南联大校徽,作为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特殊符号,也随之载入史册。

梁启超拈提清华校训,校徽由此延伸而来

清华大学这所享誉世界的中国名校,其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校名“清华”源于校址“清华园”之名。与北大、武大校徽的设计历程不同,清华校徽可能并不是某一位设计者的独创作品,而极可能是“集体创作”的产物。

这一集体创作,乃是源自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914年11月5日,梁启超应邀赴清华做题为“君子”的演讲,引用《周易》中乾坤二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当时的清华学子。此后不久,校方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写入清华校规,不久即成为校训。

1918年4月25日,《清华周刊》总第138号印行,封面上首次出现了清华校徽图案。这一图案基本造型为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圆面,圆面外环印有中文校名(清华学校)、英文校名(TSING HUA COLLEGE);中环印有八字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篆文字样,内环中心则为五角星图样;三个环面边缘皆呈绳纹样式。

1934年6月1日,《清华周刊》之“向导专号”印行,这是向有意报考及关注清华大学者的介绍手册。此刊对外正式公布了清华大学校徽图案,其基本形制沿用至今:基本造型仍为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圆面,外覆一圈齿轮状边缘。中英文校名、校训及中心的五角星图样都不变,只不过略加修整,更为精密规整。

南开大学校徽,八角星形的独特光芒

南开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04年8月,著名爱国教育家严修与张伯苓等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即将严氏家馆和王益孙家馆合并,招收新生,并于1904年10月17日正式成立中学。

此后得邑绅郑菊如捐城西南“南开洼”地十亩,起建校舍。此处位于天津城西南的开洼地带,向有“南开洼”之称,简称“南开”。1907年秋,学校迁入新校舍,改称“南开中学堂”,后改称“私立南开學校”,这是学校称“南开”之始。南开大学则创办于1919年,设文、理、商三科,周恩来为文科第一期学生。

南开校徽与南开大学校徽,从一开始是既有联系又各自独立的两个概念。南开校徽作为包括南开中学与大学的统一徽记,乃是南开中学与大学的总体象征符号,其主体图案及造型,即为如今仍在使用的中心嵌入“南开”校名的八角星形图案。

八角星形外观的校徽,非常独特,与同一时期国内各大学院校的校徽,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一独特外观,有着稳固周全又自带光芒的视觉感受。而曾经专门设计的南开大学盾形校徽(校章),使用的次数并不多,如今南开大学的八角星形校徽已广为人熟知。

//摘自2021年6月9日《北京青年报》,本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校徽南开大学南开
校徽里隐藏着你不知道的故事
高振魁
校徽隐藏着你所不知道的故事
《南开话语研究》系列丛书再推出两本新书
南开大学制备新型超强韧人造蜘蛛丝
一道南开大学自主招生试题的推广
“首届古史新锐南开论坛”会议综述
Suggestionsfor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Audiobook Websitesby Changing Them to SNS
Un meilleur avenir pour les enfants
辉煌的起点:论南开新剧团早期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