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体育活动培育大学生规则意识的方法探析

2021-01-03 17:10:49贺新淮朱爱民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2期
关键词:规则思政体育

贺新淮 朱爱民

(1.娄底市第一职业中学 湖南·娄底 417000;2.湘潭大学体育教学部 湖南·湘潭 411105)

0 前言

“德智体美劳”综合发育一直是我国进行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其中的德育教育和体育教育对学生的综合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培养起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强化自身的道德意识,保证人格的健全和正确方向的发展。体育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意志力,保证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虽然两者的作用方面不一样,但是都能推进学生的进步,是学生成长和发育的重要部分。大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最终阶段,也是学生进入到社会环境中的准备期和关键期,在该阶段能够建立学生成熟的道德和人格,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课程思政”能够建立起全员、全程和全课程育人的教育格局,将体育课程教学与德育教学密切联系在一起,形成“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高质量发展。

1 “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及背景

根据调查发现,上海市首先在我国展开了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其为了解决高校思政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之间的脱节现象,将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的学科教学相结合,将其他学科中的思政元素充分挖掘出来,从而实现了课程的思政教育和德育教学的目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教育之间的结合,充分发挥了各学科的教育优势,起到了巨大的教学推动力,提高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水平。

目前所讨论的“课程思政”,一般意义上指在除了思政课程之外的其他学科中,融入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内容,并渗入进德育方面的知识,将该学科的教学特点与思想政治教学相结合,宣传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思想等,树立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从内在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目的。在高校中进行学生的课程思政教育,核心在于要充分挖掘其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发挥出学科的德育作用,实现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发展,从而实现协同育人,达到“立德树人”的最终教学目标。

2 大学生体育教学的现状

2.1 缺乏对育人本质的体现

根据调查发现,目前部分大学院校缺乏对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教学以及思政教育上的充分理解,没有明确树立体育教学的目标,导致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将其作为获得学分的手段,没有真正学习其中的理论知识,并相应的提高自身的体育技能,导致其难以发挥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强化作用。再加上有部分高校提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学生要在学校的规定下完成2年修满大学体育课程的要求,导致大学生将体育课程作为简单的学分课程,使体育课程失去了原先的育人作用。此外,教师在学生的体育课程评价时只关注学生的最终体育成绩,并将其限制在跑步、跳远以及坐位体前屈等简单项目上,没有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察和评价,导致学生的学习目的只是获得体育高分,忽略了利用体育知识进行锻炼,使部分学生仍存在身体素质低下的问题。

2.2 缺乏合理的课程设置

高校在进行体育课程的设置时,没有合理的安排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使其难以从全方面进行学生的综合培养。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显性的思政教学课程主要指高校专门的思政教学理论课,而隐性的思政教学课程则指其他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和专业教学课程,这就表明了体育课程对于大学而言是隐性的体育课程。但是在大多数大学院校中,没有将显性的思政教育课程与隐性的思政教育课程结合起来,忽略了体育课程在学生教学中的现实意义,导致学生只能在有限的思政教育课程中学习思政内容,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有效性,不利于学生在思政方面的综合发展。

3 课程思政背景下体育活动培育大学生规则意识的方法探析

3.1 强调规则的意义,引导学生遵守规则

在大学体育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强调规则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其内涵,从而自觉遵守相关规则。比如,教师要制定明确的规则,要求体育课堂上必须穿运动鞋、女生不能穿裙子、不能携带尖锐物品,保证学生运动过程的安全性,避免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此外,由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容易出现不遵守规则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规则进行细化和更加明确的强调,不能只是简单的提及,要有耐心的从细节上进行详细的阐明,并对学生科普不遵守规则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加强学生对规则的认识和理解,在课堂上自觉的遵守相关规则。比如在进行跳远活动时,教师要规定学生必须在前一位学生离开沙坑后才能跳远,但有部分学生会忽略教师对规则的强调,在前一位学生还未离开沙坑时就进行了跳跃,导致两个学生出现了碰撞,甚至造成学生的身体伤害。如果发生该情况,教师要把握该教育机会,严肃的强调相关规定,并由教师和组长进行监督,避免意外事故的再次发生。

3.2 引导学生制定相关规则,提高学生的规则积极性

教师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硬性规定,也要柔性的引导学生参与到规则的制定过程中,积极征求学生的体育课程意见,从而使学生参与到体育课程中,使其能够在过程中感受到制定规则的重要性。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接力跑的训练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没有完成与前一名学生的击掌动作就抢拍,虽然该组学生的成绩较好,但是教师在成绩评定时仍要取消该组全体成员的成绩,并将其定义为抢跑。虽然该组学生可能会对教师做出的最终评定不满意,但是教师必须要以该事件为例子对学生进行规则的严厉强调和坚决执行,避免不同规则标准造成学生之间的矛盾。此外,教师在体育课堂上也要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和训练内容梳理和分析相关的规则以及内容,包括课前准备、上课热身、技能学习以及小组合作、课后总结等多个环节,将其中的规则进行一一明确,并使学生由小组的形式进行综合讨论和规则完善,保证学生能够理解规则的深层含义,从而在体育活动中自觉遵从。因此,教师必须在体育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并严格遵守制定的相关规则,做到公平公正,保证规则在学生群体中的威慑力。

3.3 师生共同监督,保证规则的执行

在体育课程的规则强调中,学生的监控和反馈已具有重要意义,其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体现出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规则制定的过程中要与学生共同合作,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相关规则,并且共同监督,保证规则的有效落实。比如在排球的正面双手垫球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出现了发球失误,导致球“飞”出了场地,学生可以按照规则的相关制定处罚教师,要求教师向学生道歉,并自觉罚跑200米。这种教师出现失误也要遵守规则接受惩罚的行为,可以对学生树立良好榜样,使学生认识到规则是每一个人都要遵守的,从而尊重和遵守规则,同时教师道歉的行为也能提高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好感度,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主动的接受教师的教学。因此,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和学生保持共同监督的关系,营造遵守规则的良好氛围,从而在全体学生中树立起规则意识,推动学生体育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水平的发展。

4 结语

课程思政是目前在大学生教学中广泛应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将其与大学生的体育教学相结合能够充分发挥其双方优势,强化学生的内在素质、增强学生的身体体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要在思政理念的参与下提高大学生的规则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强调规则的意义、引导学生制定相关规则、师生共同监督等手段,使学生参与到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并通过教师的良好示范,使学生正确意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猜你喜欢
规则思政体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让规则不规则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20:59:57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2016体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