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坤
眩晕主要是患者发生空间定位障碍,造成短暂失衡,然后发生动性错觉,患者会有头晕恶心、呕吐、无法站立、视线不清等症状,该疾病的病因相对复杂,因此,分析患者的具体病因,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非常必要[1]。根据临床有关实验调查显示,眩晕发病率极高,其发病率仅次于感冒,患者在发病时不能进行思考,且无法正常行动,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极大影响。因此,在明确患者患病原因之后需给予有效治疗。对于该疾病,采用西医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治疗被临床普遍运用[2]。为进一步探究中医治疗的效果,文章对本院收治的80 例眩晕患者进行分析,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9 年5 月~2020 年4 月在本院实施治疗的眩晕患者80 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 例。观察组男15 例,女25 例;年龄20~66 岁,平均年龄(40.56±8.66)岁;病程1~7 年,平均病程(3.12±1.31)年。对照组男18 例,女22 例;年龄21~67 岁,平均年龄(40.87±8.79)岁;病程1~7 年,平均病程(3.22±1.27)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经诊断均属于眩晕;②患者无严重精神疾病和交流障碍;③患者无其他严重脏器疾病;④患者均知情,且签订知情权协议。
1.2.2 排除标准 ①患者有其他严重的脏器疾病;②患者有精神障碍和交流障碍;③患者不知情或者不同意。
1.3 方法
1.3.1 病因调查 收集并整理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包含年龄、性别、治疗时间及治疗实情、临床症状、疾病特点、病程、家族史等,根据患者资料,联合疾病特征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患者病因。据调查,患者除眩晕,还会出现胸闷乏力、食欲不佳、嗜睡、头重和舌苔白腻等情况。此外,对患者实施中医诊断,发现其存在肾精不足,临床表现:耳鸣、健忘、精神不佳等,为进一步判断患者情况,对其进行CT、颈动脉超声、X 线等检查,确定患者病因及症状。
1.3.2 治疗方法
1.3.2 .1 对照组 行常规治疗,服用盐酸苯海拉明片(山西太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2436)、地巴唑片(临汾宝珠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1485),用法用量:口服,3 次/d,1 片/次,连续服用1 个月。
1.3.2 .2 观察组 行中医疗法,根据患者病因治疗。气血亏虚者:表现出心慌气短、乏力和面色不佳等。中药剂方:黄芪20 g、熟地黄15 g、怀牛膝15 g、党参15 g、酸枣仁15 g、白术15 g、人参15 g、白芍12 g、天麻12 g、川芎12 g、炙甘草10 g、茯苓10 g、当归10 g、肉桂7 g。混合后用水煎煮,取汤剂服用,1 剂/d。
痰湿者:表现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和视物旋转等。中药剂方:泽泻20 g、代赭石20 g、天麻15 g、陈皮15 g、竹茹15 g、半夏15 g、白术10 g、茯苓10 g、石菖蒲10 g、旋复花10 g、生姜7 g、甘草7 g。混合后用水煎煮,取汤剂服用,1 剂/d。
肾精不足者:表现出疲劳乏力、耳鸣、头晕等。中药剂方:熟地黄20 g、天冬20 g、菟丝子20 g、山药15 g、川牛膝15 g、山茱萸15 g、杜仲15 g、枸杞15 g、茯苓10 g、龟甲10 g、黄柏10 g。混合后用水煎煮,取汤剂服用,1 剂/d。
肝肾阴虚者:表现出睡眠不佳、头晕目眩和食欲不振等。中药剂方:牛膝18 g、桑寄生18 g、天麻15 g、菊花15 g、菟丝子15 g、山茱萸15 g、枸杞12 g、山药12 g、当归12 g。混合后用水煎煮,取汤剂服用,1 剂/d。
肝阳上亢者:表现出头晕恶心、失眠、暴躁、头痛、易怒等。中药剂方:益母草20 g、石决明20 g、泽泻20 g、钩藤15 g、牡丹皮15 g、菊花15 g、半夏10 g、白术1 g、天麻10 g、生姜6 g、黄岑6 g。混合后用水煎煮,取汤剂服用,1 剂/d。所有中药汤剂均需早晚服用,并持续1 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观察患者病因调查结果;②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若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彻底消失,且在6 个月内没有出现复发等情况,视为显效;若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得以缓解,6 个月内偶有复发,视为有效;若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未缓解,还有加重的情况,视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③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病因调查结果 经调查,导致眩晕的原因有气血亏虚、痰湿、肾精不足、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其中,痰湿是最主要致病因素。80 例患者中,痰湿39 例(48.75%)、肾精不足15 例(18.75%)、肝阳上亢11 例(13.75%)、气血亏虚9 例(11.25%)、肝肾阴虚6 例(7.50%)。该疾病与患者性别有关,女性多于男性。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显效29 例,有效9 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为95.00%(38/40);对照组患者中显效19 例,有效11 例,无效10 例,总有效率为75.00%(30/4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75,P<0.05)。
2.3 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6 个月后复发1 例,复发率为2.50%(1/40);对照组患者治疗6 个月后复发10 例,复发率为25.00%(10/40)。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38,P<0.05)。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压力有所增加,导致各种疾病随之而来。近年来,眩晕疾病患者数量在逐渐增加,并成为神经内科中较为常见的疾病。由于眩晕的发病时间比较短,情况不严重的患者,大部分都不会采取治疗措施,因此,国内对于眩晕病学相关研究较少[3]。就中医学角度来看,眩晕临床症状有:运动性亦或位置性幻觉,发病时,患者对重力关系亦或空间定位都会出现一定的障碍,该疾病的发病范围较广,其会出现在不同性别和年龄阶段。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女性多于男性,出现该情况的原因是女性激素水平的变化[4]。此外,导致眩晕的因素还和生活环境、工作压力以及饮食习惯等有关系,并且,肥胖者居多。眩晕患者很容易出现暴怒或者心情郁闷等情况,这些情况还会使患者发生痰湿或者痰热等中医证型[5]。对眩晕患者进行治疗,需先明确其病因,然后采取针对性治疗,才能达到治疗效果。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对该疾病进行分型,其可分成肝肾阴虚、肾精不足、气血亏虚和肝阳上亢等类型,其特点是反复性大、本虚标实,中医治疗时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对于气血亏虚者需补血益气,对于肾精不足者需补肾益精,对于肝肾阴虚者需平肝定眩,对于肝阳上亢者需平抑肝阳[6-8]。
本次研究中,经调查,导致眩晕的原因有气血亏虚、痰湿、肾精不足、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其中,痰湿是最大致病因素。该疾病与患者性别有关,女性多于男性。结果表明,造成患者眩晕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在对其进行治疗时,先明确患者病因,方可提升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对眩晕患者采用中医治疗,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究其因,中医神经内科中明确患者病因后进行治疗,针对性更强,患者按时按量服用中药剂方,可很好提升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治疗6 个月后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中医治疗眩晕症,能够大大降低患者疾病复发率,究其原因,中医明确患者病因,针对性用药,实现治标又治本,且安全性高,降低复发率。
综上所述,中医神经内科对眩晕患者进行病因分析,明确病因后采取针对性治疗,可提升患者的疾病治疗总有效率,减少复发,运用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