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纯辉
(浙江省义乌市义亭中学,浙江 义乌 322000)
在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红楼梦》的阅读教学可谓难中之难,但也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阵地。为更好地探索整本书阅读教学,几经实验实践,笔者以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作为教学切入点,通过以点带面、以人带事等方式,把学科素养与整本书阅读教学有效联系起来,从而在引导学生开展有效阅读的同时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之所以选择第二十九回作为教学切入点,是笔者与学生精心研讨的结果。从教学角度看,此时宝、黛之间的争吵将二人之情揭示出来,形成了《红楼梦》最重要的主线。通过这一回这一点来带动整本书的阅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顺主要线索与次要线索之间的关系,从而在语言建构、思维发展等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上有更大的帮助。从深层次角度来看,此回宝、黛之间的假情试探,更符合高中学生对恋爱心理的认识,从而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帮助学生多样化学习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法。
以人物行为揭示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象。在本回阅读教学中,人物心理是主线,我们应结合人物行为与青少年恋爱心理,让学生从思维素养层面去理解消化内容,并反诸己身去认识人物形象。高中生处于恋爱懵懂期,宝黛之情符合学生的心理感受,我们可以通过人物形象来深化学生对爱情的看法,从而获得人物形象描写的多样化方式。如宝黛之间开始气话式的相处行为,从学生层面来看,就是为了证明对方在意自己的假意试探。因此,笔者在教学时,有意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进行现场表演,使人物行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一来,宝黛之间的情真意切之心理就彰显了出来,从而激发学生追寻二人关系的发展,促使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并通过人物行为、心理等深刻理解人物形象。
以人物分析反观整本书阅读,引领探究学习。在教学中,切入课文的分析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但不要把教师的指导当作是整本书阅读的概述欣赏,而是要通过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统一。在第二十九回中,宝玉砸玉这一个细节是非常值得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也是探究学习的重要切入。从通灵玉的象征意义来看,几乎可以说是《红楼梦》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有专家认为“宝玉砸玉”是情之锻炼的原罪之一,也是宝玉反抗世俗、追求爱情的表现。在宝玉砸玉将事情闹得很大,甚至下不了台时,黛玉却以剪下穗子为行动来表明自己的羞愤之情。这两人的行为,如果能前后对照进行分析,那么假意试探下初恋男女占有心理的描写就会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们通过研讨,也就更容易理解文化意蕴了。而就针对这一细节的分析,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找出整部小说中通灵宝玉的细节进行文本细读,并将相关内容一一对应地找出,形成一条主线来分析。这无形中就促进了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对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两大素养的培养。
当然,无论是人物行为,还是人物心理,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都是一个教学切入点。只有把这个切入点延伸到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时,这个点的价值和意义才会得到彰显。但在这个点的分析上,语文教师既要把握好文学评论方法的有效介入,又要在培养语文学科素养的基础上,引导并启发学生对整本书进行深入阅读与探究,以点带面,达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目标。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第二十九回为范本,利用学生对初恋的猎奇心理,从逐字逐句的文本细读分析,到现场创设情境式的表演,甚至是争议话题的抛出,均以人物塑造为点,以整本书理解为面,引导学生自觉走上自主、合作、探究阅读学习之路,实现课堂教学研讨与课外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初衷,于无形中将语文学科素养培养融入其中。
巧抓人物、以人带事,是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梳理线索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红楼梦》教学中,其规模之宏大、结构之严谨、情节之复杂、人物之繁多、线索之模糊、主题之隐藏,甚至于艺术价值之多元,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与高峰。要真正掌握并理解这部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以人带事的线索梳理。
巧抓人物梳理整本书线索,促进真实阅读。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从语言到人物、从事件到框架、从主题到价值,都是通过人物与事件来呈现。只有认真梳理线索,把整本书阅读聚焦于学生的兴趣点,才能完成这部巨著的真实阅读。笔者选择这一回,目的就是通过宝、黛之间的爱情事件来梳理整本书线索,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促使整本书阅读的真实发生。因为宝、黛的恋爱心理,即使放在现在,也形象地反映了少男少女的恋爱心理实际。笔者以为,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人物性格的描写,其本质就是通过人物来串联整本书的结构框架,为真实阅读创造可能。
以人带事探究整本内涵,促进深度阅读。信息化时代,浅阅读已成为了主流阅读方式之一,这无疑会影响当前高中生的阅读指向。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走出浅阅读的舒适区,以人带事探究整本内涵及艺术价值,逐步走向深度阅读。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笔者把宝、黛争吵作为一个显性事件进行分析,是基于它不仅集中塑造了群体人物形象,而且还突出了宝、黛两大主角潜在的“文艺男女”文化隐喻形象,使少男少女纠缠不清的爱情关系得到充分的展示,进而揭示出《红梦楼》深刻的社会价值与艺术成就。而透过这两个主角形象来串联事件,整本书中的爱情主线就愈发明显,学生阅读的难度也会随之降低很多,从而使学生更乐于接受,更易于分析整本书的文本,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与此同时,在宝、黛的日常交往和相互试探过程中,其他各色人物也“纷纷登场”,也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在宝、黛二人的悲欢离合里,《红楼梦》复杂的人物关系、社会背景,深刻的人文与历史主题也一一得以揭示,这些也都指向了学生的深度阅读,引领学生很好地探究整本书。
人物的刻画,线索的梳理,都在于将整本书的主题有效地揭示出来,从而引导学生围绕着主题进行高效的阅读。《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巨著,其主题不管是从封建社会黑暗与腐朽来看,还是从封建正统文化下的人物悲剧来看,都是对社会现实的观照。而这种观照放在第二十九回里,恰恰是通过宝玉与黛玉之间自由爱情的追求来表现。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通过情感揣摩,将宝、黛之间的深切情感表现出来。如通过贾母把两个人闹别扭的本质“不是冤家不聚头”讲出来时,语文教师就可以把这句话所夹杂的事件通通整合出来,从而把宝玉和黛玉两个人追求自由恋爱的情感表现出来,并放在封建社会文化层面进行分析。这样一来,两个人如同参禅般的顿悟后“人居两地,情发一心”的情感就会感动学生,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红楼梦》主题中人物悲剧的隐喻性。换言之,以宝、黛两人的情感体验来打动学生,引导学生在情感共鸣中通过事件还原来深入揭示主题,以全局视角或整本视角使学生对主题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引导学生在既定的线索中开展高效阅读,培养学生语言、思维、审美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学科素养。
以人带事,以事彰情,以情动人;抓一个事件,串起一群人物,展现一个时代,生发一场红楼之梦。“以人带事”,是看似庞杂的“红楼”教学中一条主线,也是助推学生真实阅读与深度阅读的有效途径。以情动人,把看似复杂的情感梳理整合为爱情表现,并以此来揭示主题,实现感人感己下的高效阅读,才能串联整本书阅读教学。
总之,无论是阅读方式转变需求下的深度学习,还是主题隐喻中悲剧性追寻的探究学习,都需要通过以点带面、以人带事等方式,对《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进行分解阅读,以期更多地融入语文学科素养,实现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而在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中,通过人物行为与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以人物形象带出事件发展,通过一章一回的文本细读分析来梳理线索,引导学生开展探究阅读,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