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成果推荐

2021-01-03 19:12:17
中国农村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新品种高产优质

编者按:

“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以下简称“育种专项”)按照“加强基础研究、突破前沿技术、创制重大品种、引领现代种业”的总体思路,依据总体目标部署了优异种质资源鉴定与利用、主要农作物基因组学研究、育种技术与材料创新、重大品种选育、良种繁育与种子加工五大任务,贯通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集成示范3 个层面。 项目实施5年来,育种专项在基础研究、新材料创制及新品种选育等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人才培养及平台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在生物技术平台开发、种质资源创制与鉴定、优良基因挖掘和产量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等领域均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研究进展,形成了一批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单倍体育种高效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

单倍体育种技术体系为国内首创。

玉米方面,率先精细定位并独立克隆了两个玉米单倍体诱导关键基因,发明了诱导系分子育种方法,育成系列高频单倍体诱导系;首次提出基于籽粒油分鉴别单倍体的技术原理,实现了单倍体鉴别的自动化,开辟了鉴别技术新途径;建立了工程化纯系生产技术体系,突破单倍体加倍技术瓶颈,打破传统选系模式,并在全国实现规模化应用。

油菜方面,国际上首次创制出具有双单倍体诱导特性八倍体油菜诱导系,表现出替代油菜传统的小孢子培养技术的前景,在油菜及十字花科蔬菜亲本创制、品种选育、远缘杂交、基因编辑中广泛应用。

小麦方面,建立了基于小麦玉米杂交的小麦双单倍体高效生产技术规程,年产小麦双单倍体不少于2万个,突破了从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产生”到“单倍体生产”的系列关键技术瓶颈,成功应用于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恢复系、常规品种的高效创制及双单倍体群体构建等。蔬菜方面,建立了大白菜游离小孢子规模化培养技术,创制了高维生素C、高β胡萝卜素的桔红心和高花青苷的紫色叶球双单倍体系300余份,获得抗性等综合性状优良的优势材料8份。

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体系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该技术的应用激发了我国种业研发的活力,所选育的杂交种得到大面积推广,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利益。油菜双单倍体诱导系在十字花科蔬菜上的利用,可改变我国部分优良十字花科蔬菜受制于国外的瓶颈。

完成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等

高产高效协同机制助推新绿色革命

首次从表观遗传学角度阐明氮素调控水稻分蘖生长的作用机制,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绿色革命”矮秆品种在高肥条件下增产的原因。克隆了水稻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协同改良的关键基因,揭示了赤霉素信号传递途径调控水稻产量的新机制,并从分子水平阐明了“绿色革命”水稻小麦品种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难以协同改良的原因,并提出了通过调控植物生长-代谢平衡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育种新策略。

针对我国玉米品种不耐密现状,首次从玉米野生种大刍草中克隆了控制玉米紧凑株型、密植增产的关键基因,建立了玉米紧凑株型的遗传调控网络。玉米紧凑株型的分子调控网络的建立为玉米理想株型分子设计育种、培育耐密高产品种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玉米野生祖先种大刍草优良等位基因的发掘和利用是拓宽玉米种质遗传基础、打破育种瓶颈的有效途径。

面向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这些创新性研究成果为克服“绿色革命”的弊端和突破农作物“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育种瓶颈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兼顾国家粮食安全与环境安全提供了解决方案。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

农作物抗病基因克隆与信号解析及育种应用

深入解析了广谱抗病受体激发广谱抗病的信号通路,通过激发植物的防卫反应继而提高植物的广谱抗病性,填补该领域研究空白。目前,已经有40多家育种单位利用该抗病基因组合选育并通过审定的抗病新品种8个,累积推广2280多万亩。

在我国特有的广谱持久抗小麦赤霉病资源苏麦3号中克隆出抗赤霉病基因Fhb1,为培育抗赤霉病小麦提供有重要价值的基因和分子标记,已经选育抗赤霉病小麦品系37个,被无偿分发到全国58家育种单位,其中选育的6个品系进入预试或区试,1个品系进入推广应用阶段,具有巨大的推广应用潜力。

解析了水稻中受体激酶在细胞死亡和水稻先天免疫反应中的调控机制,揭示了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为水稻广谱抗病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农作物抗病基因克隆与信号解析的系列成果不仅为控制我国口粮重要病害提供抗病基因资源,也为有效解决农作物育种的难题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对保障我国口粮安全有重要战略意义,也是我国农业可持续绿色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等

农作物抗虫基因克隆与信号解析及育种应用

发掘多个抗虫基因,阐明了水稻抗虫分子机制。解析了首个被克隆抗褐飞虱基因的功能,发现其与转录因子的相互作用,增强转录因子的稳定性,进而激活受体样细胞质激酶基因和胼胝质合酶基因的转录,从而产生抗虫性;揭示了调控类黄酮的合成介导褐飞虱抗性的新机制;阐明了油菜素内酯通过整合水杨酸和茉莉酸途径负调节水稻褐飞虱抗性的信号调控网络。

首次揭示水稻与害虫通过调控内源5-羟色胺生物合成进行“军备竞赛”的机制。发现源自分支酸的5-羟色胺和水杨酸的生物合成存在相互负调控,褐飞虱、二化螟取食感虫品种可促进5-羟色胺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增加5-羟色胺含量,减少防御激素水杨酸含量,降低抗虫性;但抗虫品种中相关基因的表达不受害虫取食诱导,导致水杨酸含量升高而5-羟色胺含量降低,从而增强抗虫性。

对二化螟和褐飞虱的防治长期依赖农药,既破坏环境又增加生产成本。目前仅克隆了少数几个抗褐飞虱基因,而水稻抗螟虫基因尚未见报道。上述害虫与寄主互作机制解析为抗虫育种提供了新思路。克隆并功能解析抗虫基因,将为抗性育种提供重要基因资源及理论指导。在抗性基因发掘基础上,构建高效抗虫分子育种平台,创制一批抗虫水稻新品系,为抗虫品种的培育奠定了基础。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武汉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浙江大学等

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及超高产重大品种培育

通过半高秆高生物产量超高产新株型模式构建、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创新和特异种质新材料创制,攻克亚种间杂种不育、产量性状相互制约等育种难题,突破了水稻超高产与不同稻区生态条件限制的技术瓶颈,创造所属生态区水稻超高产纪录。一是强优势杂交中稻“超优千号”大面积示范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创造了高纬度稻作区亩产1149.02公斤和低纬度亚热带稻区亩产1152.3公斤的世界纪录;二是“春优927”,在区试中比对照增产18.1%(强优势杂交种标准是增产8%),米质达三等优质米,百亩示范亩产超过1000公斤,创造了长江下游稻区水稻大面积超高产纪录;三是育成籼粳亚种间强优势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双季稻亩产1530.67公斤,是长江中游双季稻区水稻研究的重大突破;四是“福恢676系列”8个强优势杂交种,比超级稻对照增产8.0%以上,其中“聚两优676”增产幅度超过19%。

对未来水稻育种具有引领性、世界性意义。至2019年,用“福恢676”配组的13个杂交稻新品种共15次通过国家、省级审定。据统计,“福恢676”配组的系列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40万亩,按两年区试比对照平均增产稻谷60.83公斤计算,共增产稻谷2433.2万公斤,每公斤稻谷按3.6元计算,共增加社会经济效益8759.5万元。

完成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中国水稻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等

优质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创制与应用

面向口粮绝对安全目标,培育出广适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鲁原502”、高产高光效小麦新品种“百农4199”及高产小麦新品种“烟农1212”等多个新品种。“鲁原502”大面积亩产突破800公斤,五年累计推广7300多万亩;“百农4199”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余万亩;“烟农1212”两次刷新小麦水地和旱地单产全国记录,累计推广500多万亩。

面向高质量品质改良目标,培育出超强筋早熟抗病小麦新品种“济麦44”、优质强筋高产小麦新品种“中麦578”、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泰科麦33”等。“济麦44”蛋白和淀粉理化特性好,品质突出,富含锌硒,营养价值高,2017、2018年连续2年达到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用标准的一等优质强筋小麦;“中麦578”面包品质接近进口优质加麦水平,累计推广400多万亩;“泰科麦33”品质达到中强筋小麦品种标准,累计推广近300万亩。

面向绿色抗病目标,培育出抗条锈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西农529”、抗赤霉病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西农511”等。“西农529”采用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技术将抗条锈病等抗病性状与优质强筋性状聚合培育出抗病优质的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560万亩;“西农511 ”综合抗病性突出,中抗赤霉病、纹枯病、叶枯病轻,高抗至中抗条锈病,2018年被评为绿色小麦品种,累计推广700多万亩。

该系列小麦新品种具有产量性状突出、品质特性优良、综合抗病性好、资源高效利用等优点,将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消减赤霉病的蔓延趋势,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缓解供需矛盾,同时提高种粮比较效益,增强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科技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

优质高产高效水稻新品种创制与应用

培育绿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水稻新品种357个,其中国审品种101个,累计推广8000多万亩。

面向高产稳产目标,培育出强优势国审“稻湘两优900”、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荃优华占”、理想株型水稻新品种“嘉优中科6号”及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中科发5号”,“湘两优900”在2016-2018年的百亩示范中屡创新记录,2018年平均亩产1152.3公斤,超高产攻关实现17吨/公顷,再创世界高产新纪录;“荃优华”占比对照增产5%以上,米质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累计推广342万亩;“嘉优中科6号”具有超高产、早熟、抗倒和低直链淀粉含量等优点,比对照增产13%以上;“中科发5号”具有高产、优质、多抗、分蘖强、灌浆速度快、适应性广等优点,比对照增产10%以上。

面向品质改良目标,培育出强优势高档优质杂交粳稻新品种“天隆优619”及优质水稻新品种“泰丰优208”,“天隆优619”带有天然香味的三系杂交粳稻,米质优达国标1级,稻瘟病、耐盐碱等综合抗性好;“泰丰优208”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俱佳,深受加工米厂的欢迎,稻谷收购价格高,可以显著提高农民收入,同时提高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

育成的系列高产、优质、广适、多抗水稻新品种,成为各地供给侧结构改革主推品种,对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具有重大作用。

完成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

高产广适宜机收突破性玉米新品种创制与应用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对我国粮食安全起重要作用。“MC121”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按照“X群×黄改群”杂优模式组配而成,具有早熟优质、耐密抗倒、籽粒脱水快、适宜全程机械化等突出优势,突破了夏播玉米机收籽粒的技术瓶颈。自2020年推广面积已经达到200万亩,自审定以来累积推广面积为313万亩.

“天泰619”是山东中农天泰种业选育的玉米新品种。该品种丰产性有突破,果穗匀,密度高,出籽率高,容重高,产量高。抗倒伏性极强,抗病性突出,抗穗腐病、小斑病,中抗茎腐病、弯孢叶斑病、粗缩病。早熟,比对照“郑单958”早熟1.5天,适合机械化收获,累积示范推广面积为306万亩。

“中单153”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新品种。该品种田间表现耐密抗倒伏强,结实性好,品质优良。抗病性突出,高抗镰孢茎腐病,中抗禾谷镰孢穗腐病,高抗瘤黑粉病,中抗弯孢叶斑病,中抗小斑病。2020年在河北赵县种植120亩示范田,5000株/亩密度,10月10日机械收获籽粒,实打实收,标准亩产727.9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4%。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和能源作物。黄淮海地区近几年高温热害、南方锈病等爆发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玉米产业发展和生产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培育高产广适宜机收的夏玉米新品种为我国粮食安全和饲料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山东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等

氮磷协同高效促进农业绿色生产

本成果提出了“水稻氮高效利用-早熟-高产绿色育种新模式”,形成了“茶园套作氮磷协同高效大豆和土壤生境优化技术”的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典型模式,并大面积示范推广。

通过解析作物氮磷协同高效机制,克隆了氮与光互作影响氮效率及产量的关键基因,揭示了养分调控水稻光合作用促进氮素吸收、氮信号反馈调控开花对光的响应机制,提出了水稻氮高效利用-早熟-高产的绿色育种新模式;克隆了提高根系-菌根/根瘤氮和磷吸收的关键基因,发现了根系与根际微生物协同互作,提高土壤-作物系统氮磷利用效率的新机制;挖掘了氮磷高效基因优异等位变异,并应用于绿色育种,协同提高了水稻/大豆等氮磷利用效率。

“茶园套作氮磷协同高效大豆和土壤生境优化技术”3万多亩示范区减肥减药超过30%,减少水体磷污染60%以上,辐射面积逾30万亩,培训农民近万人次,成果展现了作物减肥增效、土壤健康提升、农业生态环境优化的效果。

氮磷等化肥施用大幅度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然而,化肥大量使用带来的土壤健康、水体富营养化、温室气体排放加剧等生态环境问题,制约了农业的绿色发展。解析作物高产与氮磷高效协同机制,创新氮磷协同高效品种和技术,已成为实现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途径。相关研究成果为实现作物减肥增效、土壤健康提升、农业生态环境优化提供了新理论和新技术。

完成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

主要农作物品质性状分子机理解析与遗传育种应用

本成果通过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等学科交叉研究,在品质性状的全基因组解析上获得重大突破,对营养强化与健康功能品质的改良实现了源头创新,对外观、蛋白、淀粉、纤维、油脂、营养功能等品质性状控制基因的挖掘取得纵深进展,在优质新品种创制及应用中获得了实际成效。

组装并分析了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的基因组,为优化玉米蛋白品质提供了分子机制和调控网络。在全基因组水平上揭示了优质棉纤维形成的关键遗传机制,为棉纤维品质改良提供了新的分子途径。破译了黑麦复杂基因组,为高效利用其淀粉合成与面筋蛋白基因改良小麦品质奠定了基础。

率先在作物中创制出糊粉层加厚性状并阐明了其分子作用机制,鉴定出控制稻米食味品质的关键基因以及调控稻米外观品质和产量的重要基因,推动稻米多种品质性状及其与产量水平的协同改进。

通过重塑面筋蛋白组成和编辑淀粉合成关键基因,实现了小麦营养、健康与加工品质性状的协同改良,建立了强筋小麦设计选育体系,培育出了强筋专用小麦新品种“科兴3302”。

我国水稻品质及其与产量潜力的协同改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相关成果可大幅度地协同改进水稻品质与产量;我国每年需进口500万吨左右的优质强筋小麦用于面包加工,“科兴3302”在多项品质指标上超过已有强筋品种,面包加工品质评分达到98(满分为100),在多年多点的区域和生产试验中品质表现稳定,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达到594公斤,将为解决我国强筋专用小麦匮乏的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

优质高产广适大豆新品种创制与应用

面向大豆主要优势产区,建设规模化测试网点和育种体系,培育适应不同区域栽培的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逆、广适性的大豆新品种136个,其中国审品种25个,累计推广面积达3000多万亩。高产优质广适大豆新品种“齐黄34”,具有高产稳产,抗病抗倒,适宜机械化作业等特性,2018年以来推广500万亩以上,已成为当前黄淮海大豆生产上的主栽品种之一;高产大豆新品种“绥农44”累计推广500万亩,成为全国第六大主推大豆新品种;大豆新品种“合农76”,适宜油用或传统豆制品加工,累计推广419.8万亩;高蛋白、高产、大粒新品种“绥农52”,百粒重29克左右,蛋白质含量42.09%,脂肪含量19.72%,缺失脂肪氧化酶,低豆腥味,2019年推广面积311.89万亩;优质、高产、耐密、宜机收大豆新品种“中黄301”,高产稳产,抗病耐逆,抗倒耐密,适宜全程机械化作业,品质好,蛋脂总量为63.42%。

高产优质广适大豆新品种“齐黄34”,创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转让收益新记录(1800万元),在黄淮海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带动了黄淮海地区大豆生产的发展,满足了市场对国产优质食用大豆的迫切需求,为实现国产大豆“扩面、增产、提质、绿色”的产业振兴目标发挥积极作用;高产、高油、多抗大豆新品种“合农75”,累计推广1059.6万亩,成为突破性大豆新品种,对全国大豆生产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经济作物分子设计育种项目研究团队育成的大豆品种总种植面积10余年居全国之首位,为解决我国东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所带来大豆早熟高产品种缺乏问题提供了品种保障。

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合江分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等。

高产优质适于机械化油菜新品种创制与应用

我国油菜耕作制度与其他国家明显不同,品种适应机械化生产要求比加拿大等国家更严格,须兼具抗倒、抗裂角、抗/耐菌核病等特点。累计登记新品种92个,这些品种普遍具有株高较矮、产油量高、综合抗性强、适应性广等特性。5个代表性品种应用面积除“宁R101”外均超过100万亩。

“阳光131”破解了早熟与高产、抗病、耐寒间的矛盾,聚合了迟播早发、早熟抗病、耐渍抗倒等性状,是三熟制新品种选育的突破。区试中比早熟对照增产30-45%,平均生育期173天,比一般品种短40天。

“华油杂50”含油量49%以上,区试中产量高对照品种7.4%,综合性状突出,适宜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种植。其种子实际物理压榨出油率均超过42%,部分地区甚至超过47%(普通品种物理压榨出油率约38%)。

“秦优1618”区试中比对照增产8.5%,含油量比对照高3.28个百分点,产油量比对照高16.73%。该品种适合在我国长江流域、黄淮冬油菜区及春油菜区种植。

“青杂15号”区试中产量比对照增产9.73%,抗旱、抗倒性强于对照品种。该品种适合在我国春油菜区种植。

“宁R101”是我国第1个非转基因抗磺酰脲类除草剂油菜新品种,产量与对照品种相当,适合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及春油菜区种植。该品种为我国抗除草剂育种提供了资源,其应用有益于节本增收。

油菜新品种的创制与应用有利于保障我国优质食用植物油的安全供给,有利于油菜产业的提质增效与可持续发展及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目前5个代表性品种已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其中4个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前景广阔;“宁R101”可为我国油菜抗除草剂育种提供有效资源,有利于后续新品种的选育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完成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西南大学、青海大学、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等

优质多抗适应性强蔬菜新品种创制与应用

针对设施、露地和加工专用品种的育种特点,培育优质、多抗和对环境适应性强的蔬菜新品种。育成辣椒新品种,如高产优质大果朝天椒新品种“飞艳”,抗疫病,耐病毒病,高产,果实商品性好,辣香味俱佳,货架期长,耐储运,累计推广30万亩;朝天椒新品种“博辣天玉”,口感甜脆,品质佳,干物质含量19.8%,已部分替代国外品种泰国“艳红”、“艳美”,累计推广19.6万亩。育成黄瓜新品种,如高产、优质黄瓜新品种“津优301”和“驰誉505”,分别推广13.5万亩和14万亩,田间表现抗病力强、商品性好、产量突出。育成白菜新品种,年推广面积达5万亩以上,如“京春娃4号”(春白菜),中棵菜,抗黄萎病;“绿笋70”(秋白菜),中熟包尖类型,株型直立,质地甘脆;“黄玫瑰”(不结球白菜),具有抗寒,抗芜菁花叶病毒,较抗霜霉病等特点;育成的“中甘628”(甘蓝),具有早熟,优质,耐枯萎病,适应性强等特点,年推广面积达5万亩以上;育成的“优松60”(花椰菜)”,具有早熟,花球洁白耐晒,株型直立、紧凑,适宜密植等特点,年推广面积在5万亩以上。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生产中对蔬菜品种的需求趋于专用化、多样化。选育出了一大批不同类型的品种,适应了市场需求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品种的推广应用对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将起到促进作用。同时,新方法的建立促进了学科发展,新材料的培育为实用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湖南省蔬菜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天津科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智能种子加工成套设备

以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种子为重点,突破对种子纯度、净度和活性品质影响最大的物理特性相近的异类种子、杂质、同类病变种子的物理特性精细选别技术、内部品质组分分选技术,优化提升种子精选加工成套工艺布局研制了15吨/小时的风筛式清选机、比重式清选机等关键主机,组成了15吨/小时种子智能加工成套设备。形成了玉米种子精细高效规模化加工关键技术流程,实现玉米种子加工全流程智能控制机械化作业,提升了我国玉米种业装备整体技术水平。针对不同种子加工工艺流程,自动化控制技术,实时监测成套设备中各单机的运行状态,对单机参数和生产率进行变量控制,设计布局集中、远程多参数同步测试和多点实时控制,通过联机试验,进行参数优化匹配。种子加工流程一键选择、各设备独立启动、振动筛振动频率控制、风速及转速控制、各工作台面气动快速控制等全流程自动化控制,实现所研发的种子加工与处理系列单机设备成套化集成,并在七大作物种子加工龙头企业实现绿色、节能、智能加工流通示范应用。

该成果除杂率≥92%、获选率≥98%、包衣合格率≥98.5%;实现了精准计量包装,精度等级0.2。主要技术性能均达到或超过国家相关技术指标,满足了现代化种子加工要求,累计推广实现销售收入10064.19万元。该成果有效提升了我国种子加工质量与生产效率、抵御自然灾害,确保了主要农作物种子的供种安全;促进了我国种业现代化的发展;为保障粮食安全体系建设、中国种业持续健康发展、农产品防灾减灾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完成单位: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甘肃奥凯农产品干燥装备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等

优质高产适于机械化棉花新品种创制与应用

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棉花新品种培育,与“宽早优”等植棉技术配套,通过“良种+良法”与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将大幅提升我国棉花整体品质,确保我国高品质棉花稳定供应。

针对新疆提质增效需求,培育适宜南疆达到或接近澳棉标准的“双30”品种“中棉所96A”等,提升内在品质,是莎车县科技扶贫明星品种,产量提升30%;配套的“宽、早、优”植棉模式,提高生产品质。培育适宜北疆集高产、稳产、优质、早熟于一身的“中棉113”等,实现伊犁等低积温风险棉区优质高产示范,推荐为2021年六师、七师主栽品种,其推广应用将使北疆部分风险棉区转变为适宜或次宜棉区,相关品种2020年均示范推广30万亩。

针对长江和黄河流域轻简化生产需求,建立棉花“三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中棉所99”和“鲁杂2138”示范推广200多万亩;培育适合全程机械化管理的优质品种“ZD2040”等、增产幅度15%以上的优质品种“中棉所119”等,已在两个流域示范推广应用。

培育的棉花新品种通过产量和品质等性状同步提升,为各个棉区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为广大棉农创收提供了科技保障,起到了科技扶贫、稳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不仅对保障我国棉花产业和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利于维护边疆安全稳定。

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东棉花研究中心等

猜你喜欢
新品种高产优质
青菜新品种介绍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四川蚕业(2022年1期)2022-06-06 02:04:16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1-26 03:30:27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四川蚕业(2021年2期)2021-03-09 03:15:36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四川蚕业(2021年2期)2021-03-09 03:15:30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3:30
几个杏新品种介绍
河北果树(2020年2期)2020-05-25 06:58:32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1:20
秋茬蔬菜高产有妙招
今日农业(2019年15期)2019-01-03 12:11:33
超级杂交稻广两优1128高产栽培技术
作物研究(2014年6期)2014-03-01 03: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