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所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脓毒症早期,大量免疫细胞活化,形成炎症瀑布效应,引起休克和器官功能衰竭。随着疾病的进展,免疫系统逐渐进入耗竭状态,是初次感染迁延不愈和二重感染发生的关键原因。然而,迄今对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失衡机制的认识仍不够深入,临床干预手段极为有限。众所周知,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代谢。对于免疫细胞而言,早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就观察到中性粒细胞活化过程中存在葡萄糖消耗增加的现象。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免疫细胞的活化、转化和效应功能的发挥均受到代谢的调控,同时免疫系统活化和炎症反应也可以作用于代谢器官和代谢途径,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过程。代谢和免疫的这种相互作用不仅与肿瘤、糖尿病和慢性肠炎等疾病有关,其在脓毒症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也越发受到重视。本期特邀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卢中秋教授撰写“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失衡的代谢改变机制及调控策略”一文,对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失衡的代谢改变机制和干预策略作一述评,以期为免疫调理治疗提供新思路。
气管异物吸入(foreign body aspiration,FBA)是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急症之一,早期诊断和成功去除异物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随着麻醉技术的进步以及刚性和柔性支气管镜的使用,美国的FBA相关死亡率从1968年的1.02/100 000降低到2017年的0.25/100 000。不同麻醉方式(吸入麻醉和静脉麻醉)、不同通气方式(自主呼吸和控制通气)各有优缺点,本期特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胡智勇主任撰写“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麻醉策略”一文,对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术前评估、麻醉方式和通气方式作一述评,为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麻醉管理提供参考。
心脏停搏(cardiac arrest,CA)是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急症,随着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的普及和发展,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的患者可超过50%,但最终出院存活率仍不足10%,脑损伤是ROSC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亚低温是减轻CA患者脑损伤的有效方法,但实施亚低温需要镇静、镇痛来控制寒颤,而低温条件下患者药物代谢水平下降、容易发生过度镇静,可对预后造成不良影响。七氟醚是手术室中广泛使用的吸入麻醉药,主要用于术中麻醉,具有代谢迅速、无蓄积的特点。近年来,部分重症监护室开始将其应用于械通气患者的镇静、镇痛,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浙江省人民医院毛慧的“七氟醚在心脏停搏自主循环恢复后亚低温治疗中的应用”将七氟醚应用于CA动物模型ROSC后亚低温治疗的实施过程中,探讨其应用效果,结果发现七氟醚可以保证CA兔ROSC后亚低温治疗的顺利实施,缩短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
所有文章均可登录本刊官网(www.zjyxzzs.com)获取全文,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