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素根
(四川天府新区太平小学,四川 成都 610216)
写作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学生的素材积累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引起“质变”,促进写作能力的有效提升。当学生有了充分的积累储备,写作时,脑海中的语言素材会被激活,在强烈表达欲的驱使下,学生会产生写作的冲动,从而写出文从字顺的文章来,享受写作乐趣,形成写作学习的良性循环。由此可见,积累素材是实现写作质量提高的捷径。作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指导他们不断积累,为写作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过分注重从课外和生活中汲取素材,却忽略了教材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选入语文教材的文本都是名家名作,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谋篇布局都独具匠心,别具一格,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并且语文教材就在学生手里,便于随时运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在积累素材中的重要作用,深挖教材,帮助学生不断积累,丰富素材储备。
此外,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写人、叙事、抒情样样俱全,可以说是一个丰富的写作宝典,若能对教材有一个深刻而全面的分析,会发现无穷的写作素材,对学生的写作大有裨益。
如在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就有很多适合积累的素材。《鲁滨逊漂流记》是坚强、不屈的写作素材。学生可以将这一素材用在如何面对学习、生活困难这一写作范畴中;《北京的春节》为写节日活动提供了素材,学生可以效仿老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系统用朴实的语言将节日活动描写得有声有色,意蕴无穷;《匆匆》中的语言表达更胜一筹,通过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表达更富有艺术魅力。由此可见,语文教材中的素材真可谓是应有尽有,只要教师留心观察,会发现语文教材皆素材。只是因为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缺乏积累的意识,没有有意识地去收集,导致语文教材被浪费。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通过引导学生将语文教材作为素材,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也可以让他们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增强语文学习的信心。
不仅教材中的课文是积累的对象,就连文本的作者都是积累的对象。如老舍、朱自清等。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就是写“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的好素材。如在某市的一次语文中考中,一名学生就将朱自清写到作文中。作文中不仅有对他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赞叹,更有对他人格品质的赞扬。“当陶醉在春的美好时光中,你却提醒我‘燕子去了,有再回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我们的时间却一去不复返。’”由此可见,教材处处是素材,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会从教材中发现无限的素材契机。
当学生刚刚接触写作的时候,出现的最大问题是写什么。因为小学生的生活阅历不是很丰富,他们的视野不够开阔,因而限制了他们的写作思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课外阅读,在广泛的阅读中开阔眼界,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并拓展积累途径,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丰富素材储备,积累更多的语言句子、人物描写、写景抒情等。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教师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阅读,让他们享受阅读的乐趣,通过有趣、生动的课外阅读,打开了解外面世界的窗户,让学生对作者描绘的意境产生向往之情,这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会在写作中加入课外阅读写作技巧,提升写作效果。
为了深化学生的阅读行为、提高积累效果,教师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有阅读就有记录,摘抄好词佳句、写读书笔记等,落实积累素材的教学目标。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交流,谈谈自己在读书中得到的感悟,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文章的魅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对学生的阅读心得有一个正确的指引,让他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还明白道理,提升思想品德,践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如在阅读《草房子》时,有的学生读到了友情,有的学生读到了亲情,还有的读到了成长。教师就可以以学生的这些个性化阅读体验为训练点,让学生围绕这一情感体验写读书笔记。这样一个写的过程就是深度感悟、深化认知的活动,学生在写作中完成对文本内容、文本思想的有效积累。每当写关于友情的作文时,他们会想起桑桑和他的伙伴;每当写关于亲情的作文时,他们会想起桑桑的爸爸为桑桑治病的情境。由此可见,广泛的课外阅读是打开学生写作的门户,让学生的写作范围更开阔,内容更丰富。
小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无论是学校生活还是家庭生活都为他们呈现了不同范畴、不同风格的写作素材,只要学生学会观察,总能从生活中有所积累、有所感悟。但小学生自主意识淡薄,教师光是强调要“善于观察”是不够的,还要有意识地指点所要观察的事物,教会观察的方法和步骤,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让他们逐步学会观察。为此,教师可以开设“班级日记”活动,让学生记录班级最近发生的大小事情,同时加入自己的感想和体会,与同学交流分享。教师要放宽对日记的要求,只要学生能将所见所闻清楚地记录下来就可以。哪怕只是简单的一句话、随心的一次抒发,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让他们养成随记的好习惯,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为今后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今天上语文课时,老师让我们仔细观察同桌,我的同桌是个活泼开朗的女生,她有一双漂亮的大眼睛……”
“上学的路上,我看见路边的杨树抽出新的枝条,春天就要来了,我仔细地观察了一下,发现这些新抽出的枝条颜色是淡绿的,摸上去嫩嫩的,滑滑的……”
在班级日记中教师看到了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可爱天真的性格,增进了对学生的了解。班级日记在调动学生相互学习、相互评阅的积极性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就可以将学生的积累范围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日记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日记中的主人公从同学、老师到交警、清洁工,甚至还有街上卖艺的人。
孩子的眼睛是独特的,一旦他们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事物,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富有个性,文章才会越写越精彩。
活动是写作教学的有效载体,是学生写作的主要对象,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的文章丰盈起来。
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做“小记者”到社会中去采访,社会百态尽显在他们的作文中,学生真实地感受生活,用心体验生活,他们的写作不会再“干瘪”,而是“饱满”的。
想象是写作的翅膀,在写作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想象这一奇门遁甲,就会让学生的作文灵动饱满,富有新意,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在平时的习作练习中,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机会和平台,使学生的思维向外扩展,以活跃的想象创造出五光十色、异想天开的精彩世界。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事物的表象进行想象,如看图作文、扩写、缩写、想象描绘等。
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穷人》一课为例,这篇课文结尾寓意深刻,让人回味无穷。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写故事内容。学生凭借对课文的理解,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并用自己稚嫩的笔触创编了多个版本的《穷人后续》,有西蒙的两个孩子长大报恩的、有桑娜与渔夫更加努力生活的……在学生的蓝图中,穷人美好的品质再一次得到体现。若能长期坚持想象练习,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还有益于拓展思路,写出新颖别致的文章。
总之,要想搭建好“写作”的大厦,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不断积累建筑大厦的“砖瓦”,奠定写作坚实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组成写作的“柴米油盐”,学生很难呈现写作的“盛宴”。为此,教师可以从教材、阅读、生活三方面不断积累,为学生的习作不断注入活水,让素材之花绽放,盛开在写作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