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媒体VR 灾难新闻的叙事策略

2021-01-03 17:54张雅婕
青年记者 2021年6期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

● 张雅婕

VR 新闻,又称“沉浸式新闻”,德拉佩纳(Nonny de la Peña)将其定义为一种能让观众获得新闻故事中描述的事件或情形的第一人称体验的新闻生产形式。2015 年起,VR 新闻逐渐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之中。纵观各大媒体的VR 新闻作品,“战争”“灾难”是出现频率较高的新闻主题。“战争”“灾难”类VR 新闻报道数量多、质量高且影响力大。本文通过分析英美媒体VR 灾难新闻的叙事模式和叙事结构,进一步探讨其叙事策略背后的新闻价值观。

叙事模式:深化新闻主题

新闻报道中,事实的组合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有意识的筛选或组合,筛选和组合的方式即新闻报道的叙事模式。在新闻报道中,叙事模式的选择影响着观众对该灾难事件的认知和了解,叙事者的意图在新闻事实的编排中也体现得最为明显。大体来说,主题模式和切入模式是VR 灾难新闻中常用的叙事模式。主题模式适用于报道中有多位当事人的情形,虽然当事人经历各不相同,却共享相似的事件背景,同一主题下,各当事人的故事在报道中所占比重大致相同,所以使用主题模式的VR 报道是在横向上涉及了较广的范围;而切入模式则通常以一位当事人或一个单一事件为主线,“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地挖掘更深层面的新闻事实。

1.主题模式。主题模式在VR 灾难报道中最为常见。通常情况下,新闻报道中的主人公并非只有一个,围绕某一特定灾难事件,VR 新闻常在报道中展现多个涉事人的独特经历。主题模式的叙事适用于新闻事件由多个“分故事”组成的情形。那些“分故事”表面看来互不联系,却都是新闻事件的一部分,围绕共同的新闻主题,从局部反映“大故事”的某个特定方面。例如,2011 年苏丹政府与苏丹人民解放军(SPLA-N)在苏丹苏努巴山地区爆发战争,外界很少冒险前往此地,人道主义援助也已被封锁,苏丹记者同样被禁止报道。为了让更多的观众接触到这“与世隔绝的冲突”,《纽约时报》VR 报道《遗留的我们》(We who Remain)诞生。该报道围绕“生活在战乱区却仍努力改善生活的人们”这一主题,将四位主人公——学生、反叛军人、记者和一位普通的母亲放到报道中共同诠释这一主题,希望唤起人们对这一地区的关注。

2.切入模式。切入模式是指在报道开头以一个小故事切入,然后逐渐过渡到新闻主题的“以小见大”的叙事模式。在灾难新闻报道中,VR 报道常展现的是个体命运,如居无定所的儿童、受灾地区的住户、战争中的士兵等,通过切入具体人物的故事来吸引读者,然后以此为引子,进一步探讨事件表象之下更深入的议题或更广阔的背景,最后新闻结尾再将焦点切回到开篇的人物或故事之上,使抽象的新闻主题既具体又有人情味。

例如《卫报》的VR 新闻报道《6×9:单独监禁牢房的虚拟体验》中,报道开始由心理学家的声音切入:“作为一名心理学家,我可以告诉你,你将接受许多不同的反应,其中一些反应会比其他反应更直接……”之后,报道便出现狱中犯人的独白,先是独自叙述,之后将多人的说话声音层层叠加,从一个犯人过渡到多个犯人,伴随剧烈的背景音乐,说话声也越来越大,似乎囚禁其中的犯人的矛盾和烦躁愈发强烈,直到到达某个高度后,所有声音在一瞬间全部消失,一切又恢复平静。结尾处,一个理性的声音(解说词)出现,解释了他在过去十年间的研究成果,人们被单独监禁的时间越久,后果将越严重,这些损害包括作为人的社交能力和一些生理反应……

无论是主题模式还是切入模式,都是叙事者根据其意图将单独的新闻事件进行有机的组合,这些新闻事件单独呈现时也许效果微弱、不具吸引力,但在制作者有意识的编排后,它们便在形式和内容上相互呼应,使报道主题更加深刻。制作者在VR 报道中潜藏的意图也随着观众的观看得到更好的传递。但不可否认的是,VR 报道制作者的意图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所属的现实世界的政治、经济权力秩序,所以报道主题的深化也意味着现实世界政治、经济权力秩序的强化。

叙事结构:感性有余,理性不足

传统新闻报道通常采用基于时间顺序的“线性三段叙事”结构(开始-中间-结尾),而VR 灾难报道则采用基于观者体验的“进入-探索-寻求意义”叙事结构。

1.从“线性叙事”到“体验性叙事”。谷歌新闻实验室(Google News Lab)在其发布的报告中提到,“体验故事(STORYLIVING)中的双重统一对于我们如何构思VR 体验中的叙述结构至关重要,它是从传统的线性三段结构(开始-中间-结束)转向三个体验阶段”[1]。这三个体验阶段分别指“进入-探索-寻求意义”,体验VR 报道的观众在前两个阶段无需调动知识储备,每个人都可以沉浸于报道之中,通过360 度视频走进新闻现场:

“进入”指观众开始习惯其所进入的新环境,在这个阶段,观众获得的不是叙事密度,而是能在其身心留下深刻印象的感觉信息,这样与生活经验有关的、大量的、无意识的和具体的信息远远超过传统电影或新闻片。“探索”,即一旦观众沉浸于VR 技术所制造的空间,便开始在其中探索,有时甚至会超出叙述范围,去寻求突出的细节。在这种介入感的鼓舞下,观众以自己的直觉行事,并在其自身的控制感中找到乐趣,而他们的身体扮演的则是与虚拟空间互动并发现意义的中心媒介。最后阶段的“寻求意义”则意味着随着体验结束,观众转回到现实并从VR 体验中寻找意义。

在《纽约时报》的VR新闻报道《跨越边境的10次射击》(10 Shots Across the Border)中,报道一开始就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正在航行的飞机上,当观众俯瞰大地时,解说词提道:“这是莫拉莱斯,边界围栏左边是亚利桑那州的诺加莱斯镇,右边是墨西哥的诺加莱斯索诺拉市,很长一段时间两地都被称为一个社区。”解说词提供的位置信息加城市的鸟瞰镜头,使观众迅速“进入”新闻报道环境之中,观众在此刻并非是充当“看客”的局外人,而是真实地进入了新闻事件之中。随后飞机持续在空中前进,边境围栏与被枪击男孩家人的镜头紧接着出现,这些镜头进一步丰富了新闻细节,给沉浸其中的观众还原了枪击现场,为观众提供真实在灾难现场“探索”的机会。报道结束后,观众又重回现实世界,将报道与现实相结合,开始思考现实世界中本就存在的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边境巡逻队过度使用武力和严重腐败的问题,至此,此条VR 新闻报道的使命才算真正完成。

2.低门槛的“体验性叙事”:无法触及事件核心问题。VR 灾难报道采用的“进入-探索-寻求意义”叙事结构,具有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通过“进入”“探索”灾难现场,观众无需调动专业知识,无需费力理解专业术语或图表数据,而仅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器官就可以全方位知晓灾难事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灾难报道的认知门槛,使任何人都有机会置身于灾难事件之中。

毫无疑问的是,所有的灾难报道最终都会指向观看者本身。观看报道之前,观众怀抱着同情和好奇进入灾难现场,参与到自己未曾经历的灾难世界之中,意图感受泾渭分明的秩序和失序之别。观看灾难报道之时,由于完全沉浸在灾难事件之中,大大缩短了他们和事件之间的物理距离。正因如此,置身于灾难现场的观众自身情感极易受到灾难事件的影响,直接导致他们情感有余而思考不足,极有可能在体验中产生思维惰性,意识不到新闻报道中的选择和设计,只产生情感波动而无法及时思考灾难事件的核心问题,也意识不到VR 灾难报道中特定意识形态的建构,在潜移默化中认可现有的政治、经济权力秩序。而观看报道结束后,他们又会回归到现实世界,当对比起一片狼藉的灾难现场和自己所处的生活场景,他们庆幸自己所处的是安全世界而不是灾难世界,是日常世界而不是失常世界,所以对自身优越生活的满足感,会让他们认为眼前的秩序生活弥足珍贵,更加珍惜眼前生活的想法极有可能盖过他们追问事件核心问题的念头,于是更加肯定现有政治、经济权力秩序。

总之,作为叙事模式的主题模式和切入模式,深化了制作者主导的新闻主题,进而强化了制作者的潜藏意识形态;而“进入-探索-寻求意义”三个体验阶段虽然降低了认知门槛,拉近了观众与灾难事件的距离,但同时也意味着观众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易忽略事件的核心问题,二者在结果上都强化了现实世界中的政治、经济权力秩序。[2]

结 语

“在科技条件已经颇为成熟的当代,真正优越的灾难叙事方式已经不能仅仅体现在对灾难的处理是否迅速有效上,而且要体现在是否能真正还原出受灾者的遭受上。”[3]VR 灾难报道通过对传统叙事策略的改革和升级,在表现受灾者的遭遇和唤起观众的情感方面无疑是成功的,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采用VR 技术的新闻界需要进行更多的思考。

猜你喜欢
灾难新闻报道
雷击灾难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灾难不是“假想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