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东华 王 喆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山东·济南 250200)
随着艺术教育的完善和发展,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对艺术教育更为重视,提出了: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同时做好公共艺术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置,将其规划到教学计划当中,同时管理方式采用学分制,高校可实行学生跨校选修公共艺术课程和学分互认的形式,学生毕业必须满足学校规定的学分标准。
但目前国内理工科专业普遍不重视艺术教育,开设艺术课程的课时非常有限,在专业设置方面,理工科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要目标,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投入并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公共艺术教育普遍没有受到学校重视。教育部对高校学生学习艺术课程的要求为“学生学习期间,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不可少于1门,且选修科目必须通过最终考核。”
我国对艺术教育一直以来并没有十分重视,但是欧美国家的艺术教育却有着较为突出的效果。以下以美国的艺术教育为例,美国的艺术教育政策并不受任期总统的影响,一直都以开放多元的原则进行教育实践,同时在各州政府对艺术教育的要求均有着当地特色,不同地区学校会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础,合理设立艺术课程。即便艺术教育有着开放性的特点,但是任何一门艺术教育课程,均需符合《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下文简称“国家标准”)的框架,这一框架是美国国内艺术教育的开展都要参考的标准。
国家标准中按照不同学习阶段,以及个体发展特点制定了一体化的教育标准体系,同时划分出五个艺术学科门类,分别为:舞蹈、媒体艺术、音乐、喜剧、视觉艺术。国家标准将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艺术教育进行了巧妙的过渡和衔接,所以,普通高校中开设的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均能符合专业课程的既定标准。在部分州,高中阶段的学生可以学习大学阶段的艺术课程,而在大学阶段的学生,选修艺术课程的学分,不应低于3分。也正是因为此,美国便实施了艺术教育终身化的模式。
21世纪的国家发展、经济腾飞需要科技创新型人才,而艺术教育正可以能帮助人们获得这种创新创造的能力。因此本文研究内容如何构建艺术与技术共生的专业课程体系,推行艺术教育在工科课程体系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传统广播电视行业依然占据重要地位,依托计算机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行业正快速发展,人才的需求从单一向复合型转变,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行业都需要大量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新媒体内容编辑、节目录播、后期处理等岗位都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和艺术鉴赏能力,艺术素质的教育在广电行业中要求会越来越重要。
大学时期是思维发展最快速的一个阶段,是走向社会前的重要过渡期,作为大学生如果长期参加艺术活动会有助于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并增进人际交往、促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艺术团的学生很少进行心理辅导,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长期受到艺术熏陶,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比较容易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当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技、经济在快速发展,新时代越来越需要更多运作灵活的创新企业,也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作用日益显现,但是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很难的环节需要学生具有灵活开放的思维,具有充分的想象力。艺术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培养的是想象力和形象思维,想象力的发展代表着进步的开始,代表着知识进化的开始,想象力与世界上所有事物紧密相关。
传媒学院作为专业的艺术类院校,囊括优秀的师资,在构建艺术课程体系时,要以此为基础,划定公共教育课程学分,并对此作出统一化的管理,将艺术文化多元综合类公共课程的建设,作为学校重点内容,保留选修机制的同时,在培养计划中加入最低学分的形式,同时开设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逐渐构建成为“五位一体”的模式,也就是公共必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校本特色课程+系列专题讲座+艺术特长生辅修课程。将艺术概论作为一年级综合性课程的必修科目,通过此项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对艺术形成系统化、全面化的认知。对于二年级及以上的年级学生,可将公共选修课与校本特色课程进行融合,授课采用专题的形式,这样可以对各个阶段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行满足,同时艺术专题类讲座以学生自愿的形式,根据其爱好和需求决定是否参加,参加专题类讲座的学生能够获得创新性学分。艺术特长生的课程,可将日常训练与辅修课程、课堂学习与课外演出做到充分结合,既能兼顾不同技能的学习,也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整体来讲,“五位一体”模式的课程体系,将公共艺术教育得以丰富化,同时让课程框架实现了互相补充,课程的选择性更强。现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互联网信息技术,所以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以借助优质的网络艺术课程资源,比如雨课堂等,这样学生既能在传统课堂中学到知识,也能通过网络资源的便利性随时随地学习。
数字广播电视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是工科课程体系,课程学习主要是实践类比较强,缺乏一定人文素质修养课程,结合数字广播电视技术专业需求,相应增设美术类、声乐类教育课程:计算机图形图像、非线性编辑制作技术、影视后期等课程,优化现有课程结构体系,构建“艺术+技术”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层次要达到多元化,将艺术理论、审美鉴赏、技能实践等全部涉及到,这样学生便会通过理论和鉴赏类课程学习以后,自身的审美能力得以提升,进而在以实践课程的方式进一步锻炼,使得审美能力可以得到延伸和提炼。课程设置要体现出艺术课程的特点,将人文性、综合性、特色性、实用性等特征融合到一起,摒弃传统教学中将知识理论学习作为学习重点的模式,实施多元化、综合化的艺术教育。
在开展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在组织管理、制度保障、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等方面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因而有必要建立健全的、完善的艺术教育课程评估体系,制定了《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实施方案》,规范艺术教育课程的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等级。艺术教育课程需要学校将其划入教学评估体系当中,并按照实际需要和教学实际,优化检查评估制度,突出艺术教育特殊性的要求和教学内容、手段的创新,建立评价标准和具体指标,科学评价学生、教师参与公共艺术活动及取得的效果。而对于一些技能性较强的艺术课程:计算机图形图像、影视鉴赏,应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综合实施、定期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