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地区汉语言的语言教学差异性

2021-01-03 17:10:49张丽梅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2期
关键词:苗语汉语言苗族

张丽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2401)

在苗族地区的汉语言教学过程中,由于苗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在苗族的语言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双语教学的现象。汉语作为苗族的第二语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母语以及生活文化习俗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会对苗族地区汉语言教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这些教学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汉语学习质量,使学生的汉语水平能够得到显著提高。

1 苗族地区汉语言教学差异性的重要意义

苗族地区进行汉语言教学过程中,由于汉语言教学属于苗族地区的第二语言教学。所以就会导致学生在进行汉语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苗族本族语言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汉语表达过程中由于掺杂苗族语言的发音以及语法,就会显得不伦不类,难以充分表达学生的准确想法以及真实情感。所以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渐了解苗族语言与汉族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学生才能够通过对差异的了解,逐渐加深对汉语的理解程度。

同时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充分了解语言差异性的情况下,开展映射教育以及对比教育,通过对苗族文化,语言表达方式,词汇读音以及文字符号等对汉族语言进行映射,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不会因为苗族语言的影响,使学生偏离正确的汉语学习轨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能够通过语言对比进行错误轨道预测,从而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苗族语言对汉语教学进行正向迁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消除苗族语言以及苗族文化对汉语教学的影响,使学生的汉语实际表达更加的地道、正确,逐渐提升学生的汉语言能力。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汉语言教学的差异,这样就可以在汉语言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比,找到汉语言教学的特点以及规律,使学生能够逐渐降低对汉语言的理解难度,使学生的汉语言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轻松,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汉语学教学环境,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汉语言能力。

同时通过不断深入挖掘汉语言教学差异,对教师解决教学难题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加深对汉族语言以及苗族语言差异性的了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思维都有着重要作用,使学生逐渐建立两套完善的语言体系,其中就包括苗族本族语言体系以及汉族语言体系,使学生能够做到在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在两种语言体系中熟练切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两种语言体系互不影响并且能够相互促进,从而有效促进苗族地区汉语言教学发展。

2 苗族地区汉语言教学中教学环境存在的差异

在苗族地区进行汉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的限制也是导致苗族地区汉语言教学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学生提高汉语能力的重要障碍之一,其中这种教学环境存在的差异性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生活环境差异,学生在进行汉语言教学过程中缺乏实际锻炼机会,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机会不足就会对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造成影响。在苗族地区民众的日常生活中都会采用苗族本地语言进行交流,即使部分家庭学生父母拥有一定的汉语水平,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你很少注重切换两种语言进行交流,从而难以实现对学生汉语能力进行培养。这种生活环境存在的差异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课堂上进行了汉语言学习后,无法在课后进行有效的巩固与提升,缺乏实际的锻炼机会。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实际锻炼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对汉语言教学也有着同样的效果。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学习环境存在的差异,鼓励学生在课下运用汉语来进行沟通,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汉语言实际应用机会。同时对于拥有汉语言实际沟通能力的学生父母要加强引导,引导这部分父母在生活过程中多进行汉语沟通,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父母的辅助教育功能,只有这样充分了解学习环境差异,并且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汉语言学习效果。

第二个方面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差异,在进行苗族语言教学过程中,由于苗族语言相对简单并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基础,所以苗族语言教学比较相对比较容易。在进行汉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逐渐转变自身的教学思维,寻找汉语教学与苗族语言教学之间教学方式的差异性,从而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逐渐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采用听、说、读、写、练相互融合的汉语言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汉语言水平能够全面提升,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汉语言综合能力。

第三个方面就是教学资源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大量的汉语言资料作为基础,对学生的汉语言学习造成很大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要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汉语言学习资料,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汉语读物,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汉语言水平。只有这样逐渐缩小汉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的差异性,才能使学生的汉语言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3 苗族地区汉语言教学生活习俗存在的差异

在苗族地区汉语语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苗族拥有自身的专属的文化习俗,并且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就导致苗族人民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思维方法,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等,这种生活习俗已经深深烙印在每一个苗族人民的血液中,这就导致学生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也会对学生行为习惯以及思维方式造成潜移默化地影响。

学生在进行汉语言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汉语言的不断学习就会产生生活习俗的差异性,从而对学生的汉语学习带来影响,同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汉语文学作品,学生在进行作品阅读过程中就会发现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充分尊重本土文化,在大力弘扬本土文化的过程中,也要做到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入乡随俗,充分尊重汉语民族文化,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学生汉语水平。

同时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同时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学生在生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还是本民族语言,导致学生难以实现在生活以及教学中的灵活转换,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苗族语言的各种表达方式,从而对学生的汉语言教学造成影响。另外学生缺乏汉语言的实际应用机会,导致学生的汉语能力进步缓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汉语应用机会,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汉语能力[1]。

4 苗族地区汉语言教学语言文化存在的差异

4.1 汉语言教学中文字符号存在的差异性

在苗族地区的汉语言教学过程中,汉语言语苗语在文字符号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就为汉语言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苗语中文字表示方式会采用有音无义的字母进行表示。但是在汉语的表示过程中会采用有音有义的方式来表示,汉语的表示过程中,汉语的音义之间有存在偏失的现象,从而导致汉语学习困难,导致很多人经过十几年的汉语学习,依然有部分汉字不会读写。但是在苗语的教学过程中,苗语就相对于汉语简单很多。同时,从思维方式上汉语与苗语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汉语的思维过程是一个从具体到概括的过程,而苗语的思维过程是一个从概括到具体的过程,这就导致汉语与苗语差异明显,在语言上就会出现明显的差异,苗语在进行事物命名过程中,会先称呼种名称再称呼类名称,而汉语却正好相反。

比如汉语松树在苗语中被称为det(树)gheid(松),正好与汉语相反,这就为学生的汉语言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汉语和苗语的语言表达方式也存在着差异,比如日常生活中,苗语把父母称为mab(妈)bak(爸)。在苗族地区的汉语言教学过程中,由于苗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所以教师就需要从差异出发,用对比教学的方法,使学生能够逐渐了解汉语的特点,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2]。

4.2 汉语言教学中语言读音存在的差异性

在进行汉语言教学过程中,汉语的读音成了苗族学生学习的难点内容,特别是对第二声和第二声的汉字读音过程中,由于汉语与苗语之间存在的读音差异,苗语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汉语的某些韵母,从而对学生汉语和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充分了解这些差异,通过苗族语言与汉语的对比,采用映射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与苗语邻近的语音就可以采用映射法进行代替,同时还要对这两者进行对比,使学生能够清楚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从而不断通过练习,逐渐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

但是在采用映射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使学生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比如教师在进行汉语的er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苗语中韵母o e与汉语中er的区别,虽然这两者在读音上比较相近,但是这两者的发音部位却有着很大区别。所以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以免学生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从而对学生的汉语言学习造成影响[3]。

4.3 汉语言教学中语法存在的差异性

在苗族学生的汉语言教学过程中,汉语的语法与苗语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汉语和苗语中语法之间的差异认识不足,就导致对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这件衣服便宜很”以及“我今天疼肚子”这种语法错误问题。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就是在苗语中,可以允许否定词出现在表示必要性的能愿动词之后,程度副词也可以在形容词之后。由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认识到汉语和苗语之间的语法差异性,所以出现这种语法病句。就需要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汉语与苗语之间的语法对比,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比较,逐渐掌握在苗语语法与汉语语法之间存在的差异性,通过这种对比教学,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的汉语言水平能够得到有效提高[4]。

4.4 汉语言教学中词汇运用存在的差异性

在苗族地区学生的汉语言教学过程中,苗语的词汇也与汉语的词汇表达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假如对词汇之间存在的差异不能清楚地了解,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偷换概念的现象,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很大影响。比如教师在进行汉语“手”的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引导学生注意苗语中“(brrl或bil)”这个词与汉语中手之间的差异。在苗语中手的概念相当于汉语中的手加上手臂的概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使学生能够逐渐掌握这种词汇差异。

在苗语中“ax”包含了汉语中“不”还有“没”的意思,这类词的差异导致学生词汇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懂得汉语中“不和没”的准确用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我身高不你高”以及“我们周末没需要上学”这种混淆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对学生进行详细解释,使学生明白汉语中“不和没”这类词表达了不同的语法意义,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要用苗语的思维方式进行汉语学习,否则学生在将来的汉语交流过程中就会出现语言表达错误,给自己还有他人带来困扰。只有通过上述的词汇对比学习,才能逐渐了解苗语与汉语之间的差异,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水平[6]。

4.5 汉语言教学中修辞手法存在的差异性

教师在进行汉语修辞手法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因为在苗语的应用过程中会存在一些独特的修辞手法,与汉语的修辞手法的很大区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不懂得汉语修辞手法与苗语修辞手法之间的差异,就会出现套用的现象,让其他人难以明白学生要表达的根本意思。

比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这个人很糯米”这种不知所云的句子,学生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因为在苗语当中 “gadnef”既指粮食“糯米”也有吝啬的意思,所以学生原文表达他的意思是这个人很吝啬。但是学生在汉语中采用这种修辞手法,很难让人正确理解,从而对学生到汉语学习造成很大的困扰。这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逐解苗语修辞手法与汉语之间存在的区别,并且需要学生逐渐改变自身的语言习惯,避免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套用苗语的修辞手法,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现象,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6]。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苗族地区的汉语言教学过程中,由于文化的差异,语言的差异以及环境的差异,就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渐了解这些差异所在,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的汉语言水平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猜你喜欢
苗语汉语言苗族
苗族蜡染
苗语典型存在动词初探
黔东南地区苗语的使用现状及其保护传承
——以凯里地区为例
文化产业(2021年11期)2021-09-14 07:35:48
苗语汉语互译工具设计与实现
消费导刊(2020年23期)2020-07-12 12:47:34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我打算这样过寒假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3:44
苗族民歌
苗族老照片
焦点(2015年12期)2016-01-26 08: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