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利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焦作 454000)
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中小学阶段的孩子身心成长迅速且极具有可塑性。学生经常因亲其师而信其道,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因而此阶段教师的引领作用较为关键。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健康成长的基础,具有良好心理素养的教师才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
特别是欠发达的农村,父母忙于生计,很多时候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变化,教师就成了一个多面手,学生入校教师接手后就开始行使责任,他们把孩子从乳臭未干带到懵懂少年,陪伴孩子走了一段很重要的旅程,对中小学生影响之大可以想象,生活中正反面例子都有很多。因此,教师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学生的心智成长、性格养成及心理健康发展,所以,实有必要探寻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剧本《皆大欢喜》中有这样几句台词:“全世界是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演员,他们有各自的进口和出口,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1]现代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多重而复杂的,农村的中小学教师尤为如此:他们可能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一起游戏的伙伴、遇到困惑时的知心姐姐、临时爸爸妈妈等等。处在这样一个机遇与压力并存的时代,教师也会面临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工作的困惑、社会的变迁、家庭的烦恼……如果无法妥善调节好自己,任何人的身心发展都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21世纪以来,很多学者已关注到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家中小学生心理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监测[2],结果表明约有五成教师存在心理障碍,比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率高30%左右。还有研究发现,男教师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例稍高于女教师;从年龄层次上看,36岁以上的教师心理问题最多,主要反映为躯体化症和焦虑,特别是进入更年期更容易表现出躯体化等不良症状[3]。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更堪忧,他们表现出的抑郁、焦虑、精神不振、安全感缺失和失眠等更为突出,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相比城市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许多农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自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忽视对农村教师的心理关怀。加上近些年来国家对基础教育的要求逐年提高,教育体制正在进行全面改革,诸如聘任期限考核、职称晋级评定、教学技能比赛等等,处于农村的中小学教师也受到冲击。大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学校离家较近,他们往往上班教书下班操持家务,扮演着多重角色,尤其是一些偏远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是这样的,微薄的工资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伴随着教育改革的大潮,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确实感觉压力空前,特别是一些能力不足、安于现状或心理脆弱的教师受不了,当他们无法排解心理困惑时就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当前教育理念的提升促使许多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逐渐规范,但凡事有利必有弊,日益规范化的管理也给教师带来新鲜的压力:学习课件制作、学生档案更新、用心设计教案以及记录课堂反思等,每年还有各种各样的教师教学技能比赛需要参加,这些对年龄较大的农村教师来说非常吃力,迫使他们需要加班加点完成任务,工作几乎挤占了所有的课余时间,因而疲惫不堪。同时,农村中小学校师资相对紧张,一位教师往往身兼数科,比如同时兼任音乐课、体育课和数学课。调查表明,农村中小学46%的教师每周课时超过18节,平均每天在校工作时间为8.93小时,在家备课平均每天为1.63小时。每天早出晚归,批改大量的作业,并且面临着考试评比、末位淘汰、家长抱怨等各种压力,老师心力交瘁,很难保持愉快的心态,导致了教师心理的失衡,带着情绪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很容易产生问题。
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学知识储备较少,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观念陈旧,自我调节不当。虽然上师范学校时候都学习过心理学,但只凭那点知识远远不够,而且理论运用于实践还需要假以时日。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之外,教师还要对社会、对家长、对年轻一代的成长负责,常常累得心力交瘁,难免会感到困惑。这就需要自己调节,生活中人人都可能碰壁,但由于每个人对挫折的认知和调节力不同,人与人感受到的压力是不一样的,这与教师本人的气质性格、知识修养及经验阅历相关。心理调节能力强的人善于换角度看待困难并及时调整,愈挫愈勇;反之则会好高骛远,习惯兀自哀叹,或迁怒他人,甚至做出过激的事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期评估教师队伍建设专题评估报告指出,与其他行业相比,中国教师工资不高、工资增长幅度低,未能反映出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具备的地位待遇[4]。从世界范围看,中国教师的工资也处于较低水平。与城市中小学教师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收入可能更低。因此国家要在宏观上做好支持和保障,切实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真正创设“尊师重教”的氛围。
政府和主管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体现人文关怀,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和心理氛围。比如教育主管部门要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妥善改革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全面合理的评价教师,减少教师对升学的压力、对考试成绩的焦虑,尽量避免教师超时间、超负荷的劳动;建立教师交流制度,切实解决边远地区教师编制紧张问题,缓解边远地区教师的工作压力[5]。同时,社会各界要以常人的心态要求教师,不求全责备,要在感情上给予关怀、心理上给予支持,为教师解除后顾之忧。
由于工作需要,很多中农村中小学教师每天从早到晚待在学校,视学校如同自己的第二个家。因此,结合农村特色,学校管理者要想大家之所想,急大家之所急,比如农忙时候如何协调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切实帮扶困难教职工;中小学女性教师多,家务事也多,现在三胎政策也已放开,女教师有时候真的难以处理工作和家庭的冲突,管理者应考虑如何帮助教师妥善协调、解决教师间的冲突,将学校建设为团结的温暖大集体等。日常工作中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引导教师主动关注心理健康,培养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使其在教育过程中学会调适自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尽量为教师多安排一些文体、娱乐活动,使教师工作之余放松心情。
政府部门、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并合理安排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鉴于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有必要开展培训工作:首先,“走出去”和“请进来”两条腿走路。学校选派老师外出学习取经,将有效的教育理念带回来。同时,定期邀请心理专家来校做心理健康讲座,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教师悦纳自我,引导教师从容面对挫折与失败,学习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不随意迁怒他人,深刻领会教师工作的真正价值。其次,丰富学习资源。学校专设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专款购买相关图书资料和音像资料,灵活机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学习获得,比如线上线下相结合,或者以时下流行的“读书会”形式组织教师们学习,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长久处在烦琐工作的负荷之下,教师在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团团转,既伤身体又容易思路闭塞,进而影响教学工作。因此,尽管工作很忙,还是建议教师合理安排休息时间,至少每周都能得到放松,最好能有户外运动。农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乡村天然的自然环境,比如田间地头散散步、三五好友爬爬山,或者聚到一起喝喝茶吐吐槽等,这些放松方式都有益于缓解身心疲劳,让自己得到放松。教师头脑清晰,心情愉悦,工作中就可能灵感迸发,灵活设计教学环节,师生教学相长,呈现最佳的教学行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需要健康的心理,教育更需要健康的教师。特别是处于弱势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广大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需要相关教育部门、教师自身及整个社会都重视起来,能够切实维护教师的身心健康,从而为广大农村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