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珂 郑 磊 钱婷婷 俞立峰
(江南大学 江苏·无锡 214122)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教学实践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沿阵地,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是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及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完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形成精准、高效、全面的工作模式成为实验室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不仅严重威胁实验人员的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更是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究其原因,与实验室安全管理不规范不无关系。尽管许多高校已经陆续制定了实验室相关的规章制度,但仍存在内容过泛、形式过繁、宣传不足、难以落到实处等问题。
据研究调查[1]发现仅70%~80%的学生认为实验室存在安全隐患,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只有4.37%表示熟悉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及标准化操作规程,而对于个人防护措施及安全设施的使用结果也很不理想。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没有全面、系统的掌握实验室安全知识,个人防护的安全技能也严重不足。因此,探索长效的、系统的、全面的安全培训教育措施势在必行。
目前很多高校实验室管理的重心仍停留在学校、学院层面,未能下沉到一线管理中,导致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流于形式,缺乏过程管控,缺少监管机制,长此以往安全工作极易被忽视,难以形成良好的实验室文化氛围。其次,多数实验室规范化管理仍仅停留在“签到打卡”“卫生值日”等例行事务中,而对于岗位职责、仪器管理、操作规程、应急处置等环节缺少教育培训及严格把控,存在很大隐患。
高校实验室具有基数大、环境复杂、学科交叉、专业性强等特点[2],面临着人员众多而流动性大、实验空间多而高度分散、技术安全事项多而隐蔽性强等挑战[3]。高校实验室内危险源种类众多,包括:危险化学品,病原微生物,辐射源,特种设备,高温、高转速机械设备等,因此实验操作人员须掌握相应的实验安全知识及标准操作规范。常规安全教育培训多偏向于事前教育,在实验过程中容易忽视遗忘,而安全标识可以通过清晰简明的文字、图形等可视化信息提示相关人员现场的危险源、注意事项、安全提示要点及个人安全防护要求,从而能更好地采取防范措施,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根据《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4-2008),安全标志按性质可分为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标志和提示标志四类。但实验室中的安全标识定义更为宽泛,除了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安全标志外,其它能传达安全信息的图案以及融合听觉、触觉等感官信息的载体也包含在内,用于警示实验操作人员使其产生注意,并采取合理、安全的行为规避风险。而从安全标识的内容上来说,其包含所有“可视化”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内容,包括个人防护、安全信息门牌、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特殊实验环境、操作规程、废弃物、安全设施、应急处置等。
随着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要求的逐步提高,一些安全标识设置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例如安全标识缺失、滥用或者使用不规范的现象。一是有些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未正确理解安全标识的实际意义而盲目张贴,导致过犹不及,甚至在遇到紧急情况时造成二次伤害;二是随着实验室各类标识的不断增加,视觉效果杂乱反而影响了警示效果。因此有效规范地进行安全标识设置,才能够有效助力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
首先,要根据实际危险源情况设置准确规范的实验室安全标识。充分识别实验室的危险源和潜在风险是正确、规范使用安全标识的前提。需逐一摸排梳理实验室危险源,形成实验室危险源清单,并根据危险源清单查找相应的上级标准,一一对应,找出安全标识设置依据,合规使用,从而为实验人员提供及时、正确的行为指导。
其次,安全标识设计应遵循显著性、通俗性、通用性原则,以确保安全标识的应用效果[4]。一个有效的安全标识一般应包括四个方面的信息内容,警示词、危险源信息、可能后果以及应对措施。例如,在美国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标准(OSHA)中特别强调安全标识需包含安全警示符号、图形符号、短语等。其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内容明确,指向性强,可以帮助实验人员快速准确做出决定;二是包含用于跨越语言障碍通用的图形符号;三是使用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注意力,引起警示[5]。
此外,实验室安全标识的设置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能一劳永逸,要根据实验室危险源的变化及时更新调整,并定期维护。另外,要定期向实验人员宣传强调安全标识的使用规程,当新增或变更现有安全标识的位置或内容时,应提前通告,并说明原因,使实验人员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将安全标识的识别融入到实验室安全培训教育中,才能提高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危险源辨识水平,进而加深其对安全标识内涵的理解和记忆,并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树立一种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识。
通过梳理实验室危险源清单,辨识潜在风险并设置安全标识可进一步细化实验室日常管理。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水平是评判实验室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主要包括实验室的软硬件实力、实验室环境和整体布局,通过规范合理地设置实验室安全标志,能将实验设备与操作规程相结合,科学地放置与使用实验仪器设备,优化实验室布局,有效地规范实验人员操作行为,预防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师生提供一个更加安全、高效、整洁的实验环境。
宣传教育是制度标准的落脚点,在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各种感官渠道中,视觉信息约占70%左右。图像信息具有直观、形象、易懂和信息量大的特点,是人类最丰富的视觉信息来源[6]。因此,在实验室管理中,通过使各种规章制度、标准要求“一目了然”,进而容易明白、易于遵守,让实验人员完全理解、接受、应用到各项工作中,将会极大提升给安全管理水平。实验室安全标识作为一种安全管理手段,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标识、漫画、标语、图示等将烦冗复杂的规章制度化繁为简,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潜移默化地促进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的营造。
实验室安全标识的正确设置与使用,对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影响深远。安全标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按需设置”的层面,要结合安全标识背后的危险源,科学合理地将其应用于实验室日常管理中,使其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将安全教育日常化,在实践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进而提高师生的安全文化素质,营造更加和谐的实验室安全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