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新视角

2021-01-03 17:10:49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2期
关键词:舆情精准大学生

夏 丹

(宿迁学院 江苏·宿迁 223800)

1 当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当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效果整体上积极向好,绝大多数在校师生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理解的较为明确,思想状况较为积极,高校意识形态的舆论氛围较为和谐。但是一些高校重教学轻党建的现实情况仍不同程度地出现。

在一定范围内,某些高校师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仅仅停留在理论表面,对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内容可以接受但是在具体问题上,就暴露出知行不统一的情况。究其原因,还是高校师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学习不够、领会不深。没有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放到高校工作的首位,没有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没有树立落实党建才是最重要政绩的理念。

同时,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在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也存在这一些突出问题。一些高校在意识形态教育中虽然加入了实践性教育的形式,但是也存在活动形式单一、活动阵地局限、活动质量不佳的问题。一方面,高校关于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活动多以团支部、党支部的活动为依托,教育内容主要关于重要文件的学习活动为主,活动内容缺乏新意,活动流于形式,难以吸引大学生的目光。另一方面,因为考虑到学生校外活动安全方面的客观因素,高校关于意识形态的教育实践活动的阵地多选取的在校内,这也就导致了教育活动形式有限,活动质量不佳。

再者,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老师多为思政课教师还有高校辅导员,他们平日事务性工作、科研工作压力较大,对意识形态教育实践性教学活动开发与研究还不够深入与重视,学生开展相关活动给予的指点与引导也比较少,教育效果难以实现。

当然,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高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西方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也在不断加剧,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企图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进行渗透,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消融。所以,现阶段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整体向好但仍不乐观。

2 “精准滴灌”教育的内涵与优势

2.1 意识形态教育更有针对性

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模式都是采用“大水漫灌”的形式,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整齐划一、覆盖面就是全体大学生。但是实际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籍贯、不同民族的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是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的。“精准滴灌”式教育就是采用了精细化教育,契合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差异、精准发力,提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精准性与科学性,有效解决大学生成长与成才过程中的一系列个性化的思想问题。

2.2 意识形态教育更有持久性

主流意识形态的“精准滴灌”教育模式,就是不着眼于“立即生效”,而是开展持续性的意识形态教育引导活动,以期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施教者在意识形态教育方面,要放眼长期,一切从长计议,避免“急功近利”的观念。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主要依托高校思政课,一般分为课堂教学与考试两个环节,教育形式集中统一,短时间内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但是一旦结束学习,就不会接受再教育,教育内容极易遗忘,不能实现长期的影响效果,“精准滴灌”教育模式就可以在不同年级持续性开展相关主题的教育,真正实现学生终身受益。

2.3 意识形态教育更有渗透性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采用“精准滴灌”教育模式,就是摈弃了单纯说教的传统教育方式,而是采用灌输相关知识,形式上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相通相融,使高校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与教育,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比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可以通过模范人物事迹报告会、主题党日活动、团日活动等形式对于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引申到爱国、诚信、公平等相关主题的教育中。这样就弱化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排斥情绪,教育目的更加隐蔽化,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更遵循教育主体性原则,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提升,真正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精准滴灌”教育模式的着力点

3.1 严格选拔教育队伍

做好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工作,就亟须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态度明确、政治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教育队伍,用深入浅出、活泼生动的话语为师生答疑解惑,做好教育引导。现阶段高校意识形态引领工作主要依靠思政课老师还有辅导员承担,他们除了有繁重的授课任务、科研任务,事务性工作也很多,一些教师自身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理解不够深刻,意识形态理论学习研究不够、对于工作不愿抓、不想抓,存在敷衍情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效果。所以,高校需要严格选拔教育队伍,深入全面了解教育队伍师资水平,对于自身政治觉悟不够,授课能力不佳,意识形态引领能力不足的老师要转换工作岗位。其次,高校要加大意识形态教师队伍的考核与培训。面对意识形态工作要求高、任务重、压力大的特点,高校可以在晋升、培训等方面给予扶持。同时,也需要对教育队伍进行定期考核,加大培训,同时对意识形态教育师资队伍在政策上、经费上进行有效倾斜。

3.2 丰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精准滴灌”教育模式,亟待丰富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应该在传统教育课程中增加学生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时事政治内容,把优秀的意识形态成果融入教育内容。因为涉及学生日常生活,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的积极性也会大幅度地提高,在参与问卷、研讨式的教育中实现批判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目的,让同学们开始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远远比单纯的灌输绿色消费、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更有教育效果。例如,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要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宗教习惯,教育内容要贴近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实际,点滴指导、分层施教、对症下药,努力和少数民族同学建立平等信任,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3.3 创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式方法

“精准滴灌”教育模式就是要创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式方法,把空洞说教转化为平等对话,把硬性灌输转化为软性渗透,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高校也要把实践性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紧密结合起来,既要理直气壮的上好思政教育课又要在第二课堂进行延伸教学。比如,充分利用红色基地红色文化来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也可以把大学生关注的“网红”李子柒的故事作为教育素材,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奋斗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劳动能力。

3.4 拓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阵地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高度重视与有效拓展融媒体教育阵地。融媒体信息资源广,传播速度快,视听感受强,沟通性能高的特点,被大学生广泛喜爱与运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有效拓展融媒体教育阵地。高校要充分根据大学生的个体特征、科学地运用微信、微博等媒体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做好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解读、聚焦社会热点问题的回答、加强高校与师生的对话交流,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守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真正实现“入耳、入脑、入心”的教育效果。同时,高校还必须做好融媒体舆情监督工作。首先,组建专门的融媒体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人员要落实好发现舆情、分析舆情、处理舆情、疏导舆情的各环节工作。其次,建立完善的融媒体舆情预警机制,努力实现提早预测到舆情的出现并尽早着手做好准备工作。同时,高校还必须做好融媒体舆情监督工作,建立完善的融媒体舆情预警机制,以及舆情危机应急应对方案。

猜你喜欢
舆情精准大学生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6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精准的打铁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22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6:48:02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精准扶贫二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6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6期)2016-09-19 02:16:48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24期)2016-02-11 03:34:38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