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茂鑫
(广西二轻技师学院 广西·南宁 530023)
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企业转型与产业升级的重要措施。建立满足劳动者需求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已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任务与历史责任。
2018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对我国终身职业培训的主要供给、主要载体、主要形式、实施体系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2018年10月,人社部印发《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0年)》,强调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有针对性的实行覆盖各个群体的培训行动,是建设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措。
2019年5月,广西印发《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实施意见》,提出通过完善培训政策和组织实施体系、围绕重点群体开展培训、加强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训力度、推进创业创新培训、强化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培育六大举措,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我国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理清体系的组织架构及各组成部分的协作方式,明确职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相关文件的出台,我国已经从顶层设计上完成了对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框架搭建工作,但是在体系的实际运作过程中,政府部门还需要建立及完善各类机制,理顺体系中各组成部分的职能、衔接与配合,才能确保体系正常运作。
充足的政策供给,是建设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前提,只有立足需求,精准施策,才有可能整合各方资源,集合和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把培训工作做好。纵观中央领导的历次讲话及国务院出台相关文件精神,都明确了我国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任务就是要服务经济发展、初进劳动力就业。因此,必须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培训载体作为支撑的需求分析机制,充分考虑地方发展、培训主体、培训对象的需求,在政策制定上,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发展规划,推动重点行业的从业技能的培训,确保培训产生实效,服务地方发展;完善政策,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和岗位技能要求实际,及时调整和完善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发挥好就业政策、表彰政策对培训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要突出重点,在统筹推进各类人员培训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和大学生就业技能培训工作。如此精准施策,才有可能调动各方形成合力,产生实效。
公共实训机构、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是我国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主要载体,它们互为补充,共同承载着在体系中提供培训资源的职能。政府应充分整合资源,加强平台建设,建立终身职业培训协作平台,实现各培训载体间的资源共享,使培训载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师资、课程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实现培训需求和培训供给的有效对接。特别是在“互联网+”的今天,各级地方政府应引导和支持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网络课程的建设,对优质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创新培训模式,把信息化培训模式做大做强,打破空间的限制,更好的为培训工作的开展注入活力。
任何培训项目的运行都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保障。终身职业培训体系覆盖的受益人群广,促进就业、维持社会稳定的效益显著,其性质是普惠教育。开展培训需要海量的资金,理应以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体。这些资金用以解决包括各种设施的建设,教育资源的使用和维护,劳动者接受培训的学习经费,以及学习期间产生的经济问题等,各级政府应建立充足的资金储备,设立专项的培训资金予以保障。除了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用以增加培训补贴使扩大免费培训的覆盖人群、依托职业院校建设更多的公共实训基地解决培训设施问题外,还应建立多元经费投入机制,支持设立更多的民办培训机构,调动社会力量特别是行业企业的力量参与进来,推进和保障终身教育不断发展。
终身职业培训体系要想长效化运行,不能只依靠财政资金,政府需要建立激励机制,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如通过出台激励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参与到培训工作中来,调动社会资金兴建企业培训学校、私立培训机构。对于职业培训对于劳动者缺乏吸引力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技术工人工资待遇、社会地位不高,一方面是因为职业证书与企业需求脱节同时,政府需要建立能激励劳动者参与培训的激励机制,解决现行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的衔接,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与市场需求的衔接等问题。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完善技能提升激励机制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企业提高高技能人才工资待遇。
随着培训投入的增加,社会化培训规模的扩大,政府要建立起职业技能培训质量评估监管的长效化机制、对培训机构的培训资质、课程、师资进行监督,确保培训效果,对企业履行职工教育培训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扭转企业重生产,轻培训的局面。在体系的构建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职业培训工作中应发挥职能优势,履行监管职能,把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任务,逐步建立与职业培训并轨的新的人才评价标准(职业分类与职业标准)、培训质量监管与评估的标准等,实现对终身职业培训的过程控制。
就地位上而言,201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1.01万所,专任教师84.29万人,这些学校遍布全国,从学校数量及软硬件设施上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依托职业学校为平台开展职业培训,有利于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的区域协调发展。
行业企业的主体作用,则体现在企业既是吸收就业的主体,也是开展培训的主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使参加培训者掌握企业需要的技能,实现就业。相较于学校及培训机构,行业企业对市场动态和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变动的感知更为敏感,鼓励行业企业加入到职业培训工作中来,可以提升技能培训与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匹配,实现培训为就业服务的宗旨。形式上,除了鼓励有条件、规模的企业设立企业培训组织,还要坚持鼓励职业院校开展深度的校企融合,实现专业与行业的对接、教学与生产的对接、课程与岗位的对接,形成企业、院校、学生三赢的人才培养局面。在职业培训中,依托行业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准确判断,课程开发体系。
职业培训机构是体系中培训供给力量的有力补充,是引入社会力量提供培训供给的重要途径,要发挥职业培训机构反应快、机制灵活的有利条件,丰富和补充培训项目,完成培训人群的覆盖。
公共实训机构的设立与运作,离不开各级地方政府的大量资金投入,在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循顶层设计,一次性规划分步骤实施的原则,既考虑地区当前的产业结构,又应兼顾未来产业升级发展规划,整合当地的职教中心、技工院校、产业园区,统筹建设公共实训机构。
3.2.1 构建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的基础。现行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存在与企业岗位需求不对称的情况,传授技术老旧为“考证”而培训等问题,培训机构在培训过程中要重视培训课程的开发,根据培训实际需求开发随着社会发展、产业升级新增职业所需求的培训课程,对老旧课程及时予以更新甚至淘汰,只有做好职业培训课程的动态调整,确保培训与社会发展及企业生产相适应。
要不断丰富课程模式,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开展培训。职业培训不同于传统的学历制教学,参加培训的人群年龄结构、知识背景、社会履历跨度不一,要使培训达到效果,必须遵循成人教育理论以接受培训的劳动者主动学习为主进行教学设计,这就要求培训机构开发更多样化的授课方式,提供更加弹性、便捷的优质课程吸引劳动者参加学习。如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教学、翻转课堂、微课等多种形式的网络教学,借鉴澳大利亚TAFE模式采用包括课堂学习、现场学习、不同时间学习(选择白天或晚上到校学习)、利用多媒体学习、协议学习(学生与老师商量,哪些内容自修,哪些学生要教师辅导,共同做出学习安排,残疾人甚至可以要求老师到家中辅导)等。
3.2.2 组成贯通校企的师资体系
师资水平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要建成适应终身职业培训需要的师资体系,主管部门应牵头建立职业培训师资资源库,通过共享师资,改变各职业院校或职业培训机构在开展职业培训的过程中单打独斗的做法,打破地域师资资源上的局限。在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师资优势,并通过职业院校与企业的产教合作,引入行业企业的专家、培训师参与到职业培训教学中来,把前沿的技术带到培训中来。
同时要完善培训师资的培养机制。就职业培训传授技能促进就业的目的而言,职业院校拥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兼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是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中培训师资的理想对象,继续巩固和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成果,可以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发展夯实师资基础。
3.2.3 构建资源共享的硬件资源
开展职业培训,特别是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培训,需要海量的资金投入用以购置设备,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利用好遍布全国的职业院校,其教学场地设备资源是基础,在新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其履行公共实训基地的职能,把分布各校的教育资源投入盘活实现共享,同时也要通过校企合作,把先进企业的生产实训设备利用起来,资源共享,形成合力。
综上所述,我国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所涉及的内容及领域众多,体系中的各构成部分必须在政府部门的统筹下加强合作,并通过体系内在的机制以及相关制度的共同协调,才能确保我国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发挥实质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