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洋 张 鑫
(兰州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兰州 730050)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现代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它来源于美国著名的“威斯康星理念”,是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省属地方性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有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出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校大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目前能够参与的社会活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而且,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主要手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理论创新+乡村振兴研究,在平台与机制的创新上,兰州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拥有学科优势,完全可以依托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研究势能,推动“乡村振兴”视域下“思政教育创新”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教改工作。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应用创新+乡村振兴研究,在平台与机制的创新上,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兰州经贸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兰州工业学院、兰州文理学院、陇东学院、河西学院等,可以依托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应用功能,推动“乡村振兴”视域下“思政教育创新”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教改工作。
甘肃的农业发展业态,传统上是农业落后省份。但是,从特色经济发展来看,甘肃的农业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从亚热带植物到温带、干旱半干旱植物都有。因此,“乡村振兴”的村社发展形态比较复杂。所以,在“精准脱贫”的反哺实践中,探寻“乡村振兴”的发展出路,是甘肃高校智力扶贫,智力助兴的社会服务首要任务。因此,省情教育与爱国教育具有同等重要意义。
从《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看出,“构建起以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为引领,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为支撑,以‘五小’产业为补充的乡村产业体系,”这个发展构思,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进行渗透;必须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项目中要充分体现出来。
首先,反映时代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品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价值认同教育。因此,站在省情和历史角度,培养出能够肩负一定历史使命的有用人才,是“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有一定的社会标准的,这个“一定”就是省情的价值认同和国情的价值认同。因此,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影响力,就应该回归社会实践之中,在生产生活的参与中寻找理论创新的本源,搞清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定位和时代运行特征。因而,走出课堂,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提炼、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跟上新时代的节拍,而且能够引领一个新时代。
其次,鼓动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乡村振兴”战略出发,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倡导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自觉,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教育的必然选择。这是由大学生的特点所决定——青年热情奔放、精力旺盛、热爱学习、敢为天下先、吸收知识和创新能力强,在追求社会进步和自我进步的过程中,易融于社会并影响社会。纵观历史,青年一直是时代的弄潮儿,如近代的“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武昌起义”,尤其是“五四运动”,青年学子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轨迹。当然,青年学子的热情被激发,是要通过正确的政治宣传,通过先进思想的感染等手段,激发他们投身于社会潮流之中,在实践中实现时代的自我自觉。“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转型发展的基本战略,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新时代的知性自觉。通过思政课堂教育,号召和鼓动青年大学生通过“三下乡”等各类实践活动,深入家乡和贫困少数民族地区,以支边支农支教等各种志愿活动支援乡村复兴,助推“产业振兴”,打破农村的空心化、老年化,缺乏精英主体参与建设的困局,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突出表现为新城乡发展不平衡以及广大农村发展的严重不足。“乡村振兴”战略无疑是针对主要矛盾解决的国家战略,它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强化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鼓励和号召青年大学生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自觉,引导青年大学生为乡村建设服务。
首先,在“三观”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帮扶乡村发展的高尚情操。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教育和“三下乡”实践设计,使学生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帮扶农村振兴的高尚情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创新教育在学习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时,要从国情和省情出发,在学习和实践的每一阶段,予以思想指导。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爱国爱家情怀,激发他们为国为家乡努力学习的热情,从而为“振兴乡村”奠定思想基础。
其次,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精神文化的宣传者。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它对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是有利于了解农村,熟悉农民的实践活动。因此,把大学生培养成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宣传者,是有利于乡情、村情和社情思想导向的,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关键时期。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建设核心,乡村文化对于“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的精神作用。因此,培育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是不能缺席的。为此,利用高校思想政治课开展有农村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品格体现。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创新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建构。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形势与政策》,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等,目的也在于帮助大学生形成和发展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这与社会实践育人目标高度契合。目前,不断加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创新设计,目的是增强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因此,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内容的整合显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从运行平台和保障机制来看,大学生“三下乡”的实践途径,是可以借助的。综合所有的实践模式来看,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共青团作为主要组织单位,辅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过程指导和综合评价;第二种是将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组织,团委协助配合;第三种按照课程化建设思路,单独设立项目,如:我校“大学生讲思政课”的项目正式列入教学计划中,规定正式教学学分,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独立承担,具体教学实践和评价机制还在探索中。所有这些建设推进和建设措施都能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最直观的建构素材。
“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品德是为人之本,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才华方能用得其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道德养成的关键。青年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就像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培育是十分重要的。青年大学生只有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觉精神追求,为练就本领、施展才干奠定坚实基础。所以说,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专业课的教育价值,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特色,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优势作用,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实践证明凡是“乡村振兴”实施工作扎实推进、蓬勃发展的村一般都是思想政治工作得力的村。反之,如果某个村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发挥不明显,则这个村的“乡村振兴”一定不能稳步推进或实施不顺利。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践创新教育中,对社会实践队员,尤其是对大学生“三下乡”队员,应提出三点思想教育要求:
第一是要牢记“初心和使命”,不断弘扬“五四”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时代新人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那什么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的六点希望。这六点希望,深刻诠释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具体内涵,为青年一代健康成长指明了正确道路。
第二是要依托专业和学识专长,提高思想服务认识,积极深入乡镇企业、农村一线,自觉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用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尚的服务精神服务基层群众,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用励志书写无悔青春的下乡经历,用担当托起人生梦想的双翼,奏响新时代最美的奋进乐章;2020年5月1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题为“习总书记邀请我们返家乡搞农村调研”一文,“回顾还原了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州、浙江、上海和到中央工作以来与大学生交往、交流、交心的互动场景,体现了习近平同志长期以来对大学生的关心、关爱和关怀。”“‘习总书记邀请同学们返乡做社会实践’的实战经历对大家的影响比较大。不少同学在村里面看到十来年的果树,在旺果期都不结果子而是疯长,乡亲们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不会修剪果树,也没有修剪的技术。当时在学校的老师还有临近毕业的学生都已经掌握了这些技术,如果回去的话,解决果树不结果的问题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这却是乡亲们面临的一个大难题。社会实践对大家的思想触动比较大,同学们认识到农村需要知识,需要人才,认识到应该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去实现我们农业大学生的价值。”
第三是要打造特色和品牌项目。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乡村振兴的合作平台,把已有的平台与机制加以完善,逐步实现“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创新+人才+产业”“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创新+专业+基地”的推进模式,继续为甘肃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人才培养、信息汇聚、交流合作提供创新研究的借鉴。所以,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在实践中打造特色帮扶品牌项目。全面推进大学生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品牌建设效应,以此吸引青年大学生、凝聚青年大学生、激励青年大学生、感召青年大学生,带领他们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照亮他们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的奋斗人生、点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