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原生态”课堂建构刍议

2021-01-03 12:56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8期
关键词:原生态师生环境

康 丛

(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海南·海口 571158)

1 原生态课堂的基本理念

课堂是一种独特的生态。课堂生态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诸多教学要素互动构成的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情境,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双重属性,是各种“生物”共存共生共荣的一个有机生态整体。该情境处于其“食物链”和“营养级”顶端(生态主体)教师的掌控之下,自然、自足、自行运转而未被外力干预(主要为监控、观课等)的状态,我们称之为“课堂的原生态”或“原生态课堂”。

小学原生态课堂是指在生态思想的指导下,以尊重学生为起点,以课堂为依托,坚持整体和谐发展的理念,遵循小学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构建健康、民主、平等、多元的教学环境,从而达到课堂的生态平衡,实现教师、学生、课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促进师生认知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师生技能的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促进课堂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2 原生态课堂的现状与困境

在经历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的今天,在一个渴求创新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是科技创新的竞争,更是创新人才的竞争。然而我们的基础教育就像是工厂制造模具,批量化地生产,制定统一的标准,统一的答案,其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造精神与创造力早已为人诟病。毋庸置疑,课堂教学决定了学生发展和成长的质量。因此,遵循人才自然的生长规律,人们呼唤原生态课堂。小学课堂中更应该顺应儿童的生长发展规律,保护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知识阳光的普照下自然而然的生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具有个性发展的人。但现实总不是那么令人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课堂教学方面

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有时注重对学生的某一方面智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有的教师只以教材教教材,不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导致学生成长受到局限。小学课堂中师生、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失衡以及应试教育主导下课堂环境的变化都必然会导致课堂中教学方面的扭曲,阻碍了课堂教学价值的实现。教学过程整体的失衡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生态失衡,课堂三维目标的形式化,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的学习;教学内容的生态失衡,课堂教学内容的分割化,书本知识、应试知识、考试知识是课堂教学的法定内容,学生课堂学习的实然目的;教学方法的生态失衡,课堂教学方法机械化。

2.2 课堂教学环境方面

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步入深水区的当下,“小班化”教学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大班额”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教学环境在数量、质量及时空等方面已经超出了系统内部生物所能承载的规约性,课堂生态系统内部师生已经超出课堂教学环境的承载能力。课堂生态系统的有效极限律决定了生态系统对于环境承载力的基本上限,当课堂教学环境超载或缺失时,课堂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状态会被破坏甚至瓦解。在班级规模过大的教室,教师的关怀无法惠及每一个学生,从而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直接减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班级规模的大小是课堂生态能否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教育的外部环境,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我们的课堂以分数为中心,以应试教育为主要内容,我们的教室文化越来越追求功利化。正如中国著名数学家杨乐在凤凰卫视的专题节目中提到“国内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太急、太迫切,成才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在我们的课堂中,学生片面地追求分数,对考试的过度看重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学生在异化的课堂氛围之中,发展注定是片面和畸形的。

2.3 课堂人际关系方面

生态课堂中课堂的人际关系是融洽的,教师和学生是平等交往、平等互动的。在课堂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体。但是往往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带着极大的权力和权威主宰着课堂,作为课堂生态圈的高级“猎食者”,站在这个生态圈的顶端。老师说的话就是圣旨,尤其是在小学课堂中,在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班级管理中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和领导权。学生因为自身在知识阅历以及年龄的局限,往往是处于生物链低端的,被剥夺主动权和自主权并依附于老师的“弱势种群”。

在追求高效率的课堂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往往缺乏交流与合作,成为独立学习与思考的个体。学生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步伐,在课程目标的制约之下,在老师的牵引之下,无处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整个应试教育的环境之下,学生往往争强好胜,尤其是在升学考试的阶段,大家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的生物圈里,争夺着并不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产生一些非生态的不良竞争,比如互相竞争和排斥,保留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甚至出现偷窃他人学习资料等不良行为等。这些都在影响着学生以及整个班级的生态平衡,不利于它们的发展。

3 小学原生态课堂的建构对策

小学生态课堂是由鲜活的个体、群体和整体环境构成的。原生态课堂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课堂生态中的个体、群体与环境共同作用生成的。建构小学原生态课堂就要以生态课堂的理念为宗旨,实现教学理念的根本性的变革。建立生态课堂的理念,革新课堂教学方法;创建生态化的教学环境,化解课堂环境超载现象,构建互利共生课堂,建设原生态小学课堂。

3.1 遵循建设原生态课堂理念

小学原生态课堂的建构首先要求我们从生态学的视角去审视课堂教学,坚持生态课堂理念,尊重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自然即是和谐,“天地合气,万物共生”。因此,原生态课堂的基本要义就是师生关系和谐,课内与课外和谐,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谐。唯其如此师生才能互利共生,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精神才能充分实现。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后的今天,教学的功能是培养可持续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并富有个性的人。课堂应该是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保持生态平衡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生命律动的具体体现,决定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脉搏,从而确保能量与信息在师生、生生之间的生态系统中有效传递、流动生发。

3.2 创建原生态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从宏观层面来看课堂生态环境指整个体制层面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和文化生态系统,这个外部系统代表着大方向,对小学课堂生态环境起制约作用。在中观层面,课堂生态环境指以学校为单位形成的生态系统,对于微观系统进行规定、制约和建设发展。微观层面则指实际发生在课堂中孕育的生态环境,即本文主要探讨的方向。原生态课堂具体体现在对教学主体的多元期待,课堂教学设计合理,教学调度自然,教学氛围和谐,学生主体意识强烈,教学效果顺利实现。

作为课堂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包括课堂内部生态主体、课堂教学内部的生态因子。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和信息交换推动着课堂内部生态因子进行良性互动,充分协作。因此,建设丰富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创建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是题中应有之意。培养学生自信、自立和自强的精神,拓展心理发展空间,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文化环境是生态健康的主要标志。

3.3 构建和谐共生型师生关系

小学原生态课堂中存在着师生和生生之间多向、多元、多层次的人际交往关系,而对教学生态起主导作用的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因此,创建一种整体共进、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对于师生的生命成长及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良性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建设小学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诉求之一。

首先要消除师生之间敌对、冷漠、紧张的交往关系。师生在课堂应围绕教学主题充分地展开自由开放、民主平等的交往与合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做到坦诚相见、尊重彼此、相互配合,师生双方绝不能够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其次,教学生态的平衡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参与、协同合作,教学生态的发展更离不开师生生命的相互摄养和创造。一方面,教师应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主动探究、乐于合作,与学生在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交接和融合过程中实现学生生命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对于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做的牺牲,也不只是为了完成他人交付的任务,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与学生、文本的对话,其自身也会获得丰富的知识积累、情感的充盈和智慧的提升,不断获得其自身的专业发展。

4 结语

小学“原生态”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生态学作为小学课堂教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确立了小学生态课堂的基本理念。通过对生态课堂理念的发展历程进行寻踪,以寻找其发展的轨迹,从现实的小学课堂教学中探寻生态与非生态现象,并剖析其现象背后的原因,构建适合现实发展的小学“原生态”课堂的理念与实践。

课堂教学决定了学生发展和成长的质量,这个时代在呼唤原生态课堂。期望在理想的小学原生态课堂中,师生之间产生思想、情感与智慧的碰撞,在生命与生命之间对话、融合,不断实现思想的洗礼、情感的激扬、人格的感化及智慧的提升,让学生在知识阳光的普照下自然而然的生长,身心和谐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它们的潜能,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具有个性发展的人才,以呼应时代的吁求。

猜你喜欢
原生态师生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原生态静宁苹果
麻辣师生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天籁”般的原生态自然之美——由《庄子·齐物论》观原生态自然之美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